二、行政制度的特征
(一)權力規范性
所有的管理制度都以規范權力的運作為核心內容,如規定權力主體、權限大小、權力運作方式。行政制度更是如此,它所規定的權力是國家權力。行政制度的核心內容就是明確行政權力的設立與運作的根本規范,表現為政府(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組成與機構設置和政府管理體制與過程。具體而言:①行政制度確認行政權力主體,即行政權力由誰行使、屬于誰;②行政制度保障行政主體對行政權力的有效行使不受侵犯;③行政制度規定行政權力運行機制,保證行政主體活動的實現;④行政制度規定對行政權力主體進行監督的范圍和方式,限制行政權力的濫用,保障公民權益不受侵犯。
(二)嚴格法制性
嚴格法制性,或稱依從法律,指的是行政制度的確認和體現都以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示。政府自身只能在法律、法規和授權的前提下,制定若干的管理規程。這是現代民主政治和法治國家的普遍要求。簡而言之即為依法行政,要求政府的一切制度和行為都必須依法有據,即必須貫徹執行各種法律、法規和政策,反對任意推定和擴大行政權力的使用范圍。
(三)環境制約性
環境制約性,是指行政制度的創制和變更要受行政環境的制約和影響。任何行政制度都是由人創制的、變更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們可以隨心所欲地創制和變更行政制度。相反的,人們在創制和變更行政制度時總會受到諸多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首先,行政制度受到社會經濟制度的制約和影響。社會經濟制度作為經濟基礎的體現和代表,要求一定的行政制度與一定的經濟制度相適應。譬如,西方國家實行的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由此決定其行政機關對經濟進行管理的職責和行為都比較少,主要是運用法律、稅權、財政、金融等手段對經濟活動進行有限的干預和控制;而我國由于實行的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制度,行政機關對經濟實施管理的范圍和內容要廣泛得多。同時,經濟的發展、經濟制度的變化必然要求政府進行改革,要求政府調整管理職能的內容、重點以及履行職能的方式和手段。其次,行政制度受到國家政治制度和政治結構的制約和影響。行政制度必須與整個國家的政治制度、政治結構相適應、相協調,并隨著基本政治結構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變革。西方國家的行政制度深受分權制衡、政黨制、議會制、文官制等政治結構的影響和制約;而我國的行政制度則受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人民代表大會制、議行合一制、民主集中制等政治結構的影響和規制。再次,行政制度受到政治文化的制約和影響。政治文化是處于政治系統中的行為人對政治傳統、政治角色以及與之相聯系的政治行為的認知、情感和評價。政治文化是行政制度得以有效運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一定政治文化的性質和內容對于一定行政制度的建構和變更,具有很大的制約和影響。西方國家在建設政府制度時,大都設置了一道道防范統治者濫用權力的防線和措施,如分權、制衡、限任、彈劾等。因為在他們所信仰的基督教中,人類的始祖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犯了“原罪”,被上帝逐出伊甸園以苦行贖罪,表明人是“性惡”的。因此,只有以嚴格而縝密的制度和法律加以防范,才有可能遏制濫用權力的貪欲。而東亞國家,深受我國儒家學說的熏陶與影響,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說法,因而政府制度中缺少對統治者的監督和制約,只是到了近現代,受西方分權制衡思想的影響和做法的啟迪,才在制度中增加了一些此方面的內容。
(四)效力強制性
行政制度作為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國家頒布的憲法和法律規范為主要表現形式。它的運行體現著國家的意志,因而對全體公民和社會組織都具有強制效力。具體而言:首先,行政制度的組成規劃,是依照憲法和法律而制定的。國家行政機關的組成與設置,行政權力管轄的范圍、規程與方式,都必須遵照制度規定,而不得有任何逾越。其次,行政制度在具體運作的過程中,以國家的強制力量如軍隊、警察、監獄、法庭等為后盾,在其管理范圍內具有普遍約束力,任何組織和個人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從其制度規定。再次,行政制度對于行政活動具有強烈的限制作用,它為各種行政活動規定范圍和界限。一旦超越了這個范圍和界限,行政制度便會以種種方式(如采取行政措施、實施行政手段等)進行強行干預,以達到控制行政活動過程和秩序的目的。歷史事實表明,行政制度的這種強制性干預,在行政活動秩序陷入危機狀態時表現得尤為明顯。
(五)形式多樣性
制度是環境的產物,不同的國家,由于國體和國情不同,歷史文化傳統不同,地理位置不同,以及歷史階段不同,其政治制度亦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各自皆有相應的政權組織形式和國家治理方式。尤其是關于政府權力配置及其運作機制的政府制度形式,對國家政權有著極大的影響,使其呈現出復雜多樣性。例如同為西方國家,由于民族因素和歷史傳統的不同,社會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差異,中央政府制度的形式也不一樣,存在內閣制、總統制、半總統制、委員會制等幾種形式。每種形式的政府制度又有諸多具體形式,相互間也有不少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