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行政制度
- 古小華主編
- 1534字
- 2024-03-28 18:32:59
三、20世紀以后的西方行政制度
沒有約束的自由競爭導致龐大的壟斷性公司的形成,給經濟的健康運行帶來不利影響。于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一些國家的政府開始了干預經濟的試驗。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各國又對經濟進行了成功的戰時控制,并使企業界初步改變了對政府干預的敵意和成見。而1929年至1933年席卷世界的經濟危機,宣告了自由放任主義主張的徹底破產,干預主義從此盛行。為了解決純粹市場調節帶來的問題,主張通過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干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逐漸為人們所接受。西方各國政府開始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全面介入市場經濟活動,干預和調節市場的運作,糾正市場失靈。二戰以后,許多國家推行國有化、經濟計劃化,政府干預經濟的措施層出不窮。然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戰后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結束,出現了經濟停滯、高失業和高通貨膨脹并存的現象。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表明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糾正市場失靈的能力有限,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廣泛復興,并逐漸取代凱恩斯主義而成為西方政府經濟管理的主導思想。西方各國政府經濟職能出現了令人矚目的變化,范圍收縮,市場機制大大增強。不過,西方資本主義經濟并沒有因這些轉變而徹底擺脫“滯脹”困境。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新自由主義在西方國家開始受到冷落,各國重新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
從19世紀末開始,西方國家越來越多地承擔起社會管理職能。始于19世紀60年代的歐洲工業革命,給西方國家帶來了發展的機會,但也帶來了新的沖擊。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導致人口激增,環境和衛生問題日益嚴重,貧富差距拉大,經濟上的弱者多陷入失業和貧困,甚至生存瀕臨絕境。為了社會的穩定,西方國家不得不擴大社會管理職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并逐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俾斯麥在德國首先推行福利國家政策。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在羅斯福“新政”時期開始建立社會福利制度。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歐國家和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來。西方各國還在二戰后普遍加強了教育科學文化管理方面的職能。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環境問題日益嚴峻,政府又加強了環境保護力度。隨著當代經濟與社會生活復雜性的進一步增強,西方各國政府在社會公共事務方面的作用普遍增長,職能范圍擴大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隨著政府職能的擴張,西方政府機構管理經濟和社會事務的部門大量出現,同時,政府機構也急遽膨脹,人員數量大量增加。例如,美國在1933年羅斯福新政期間增設了國家勞工關系理事會、國家調解理事會、田納西流域管理局、聯邦儲蓄保險公司、債券與交易管理委員會、鐵路退休全體董事會等十個獨立行政機構。二戰之后,西方各國政府承擔越來越多的經濟社會管理職能,行政機構的數量與規模進一步增加。而且,新設立的部門又大多是承擔經濟社會管理職能的。例如,英國政府機構幾經改組合并后,管理經濟、教科文和社會事務部占了一半以上。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新的管理理念的指導下,為克服傳統體制弊端,適應信息社會、組織內外環境變遷和政府改革的潮流,公共人事管理發生了從傳統的人事管理到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變遷。人事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在對人的假定的基本理念上有著根本的區別。在人力資源管理的視角下,人不再被看作組織機器上可供更換的零件,而成為組織應當重視的、可進行有效管理和開發的重要資源。理念上的變化引起管理體制和方式的全方位變遷:奉行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管理方式人性化,強調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愛護人和服務于人,注重塑造組織人才成長的環境;管理機制靈活化,員工的辦公時間和辦公地點更富有彈性,職位分類更加靈活;更關注產品的質量,而不是數量,并大量采用合同管理、目標管理、全面質量管理、付酬的靈活性和業績獎勵等措施來提高管理績效;加強員工的專業化和團隊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