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碳中和的邏輯
  • 經濟學家圈編著
  • 3268字
  • 2024-03-28 18:23:02

序1 綠色金融體系建設需兼顧機制設計和風險防范

屠光紹

全國政協委員

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

綠色金融是“十四五”期間金融發展重要的主題之一。如何在中國建立綠色金融體系?筆者認為,綠色金融不是簡單地指向具體產品,或是具體行業,它實際上是一個涉及體系建設的概念。綠色金融體系對應的是綠色發展和增長體系,這個體系由多個因素和環節構成。

金融存在的目的,在于服務實體經濟、服務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之前筆者提出過一個“金融服務域態”的新概念,是指經濟和社會有不同的領域,這些領域具有不同的特征,金融服務就是根據不同領域的特征提供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和工具,從而形成金融在不同領域的形態、狀態,即金融域態,比如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這實際上就是金融資源有效利用、金融服務效率提高和金融功能深化的具體體現。筆者認為在“十四五”期間,乃至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有些金融域態會越來越重要,其中的重點之一就是綠色金融。

接下來,筆者會從綠色金融體系、機制建設、基礎支撐和風險防范等四個方面進行簡單闡述。

綠色金融具有社會性、外部性、體系性和全球性

第一個問題,如何在中國建立綠色金融體系,也就是確立綠色金融的域態。首先,需要我們認識綠色金融以下幾個具體特征:

第一,綠色金融具有社會性。綠色金融不是純商業性的活動,它具有非常強的社會屬性,不僅每個人都離不開,社會發展也離不開。雖然社會性需要與商業運作很好地融合,但如何融合是另外的問題,我們需要首先認識到綠色金融具有很強的社會性。

第二,綠色金融具有外部性。綠色金融的社會性體現為外部性。和其他領域不同,綠色金融的外部性特征非常明顯。每個人都想為綠色金融、綠色發展,甚至綠色生活貢獻力量,但是由于它的外部性比較強,很多人生怕替別人做了“嫁衣”,從而望而卻步。如果大家都只從自身角度出發,不考慮外部性,那么綠色金融很難實現真正的發展。所以綠色金融的外部性是要建立在社會性之上的。

第三,綠色金融具有體系性。和其他金融域態一樣,綠色金融要發展,既需要在戰略層面有所部署,具體涉及政府、政策等;也需要在市場層面有所安排,具體涉及參與主體和業態等。譬如怎樣推出各類工具和產品。所以,體系性是綠色金融的第三個特征。

第四,綠色金融具有全球性。綠色發展是全球的大趨勢,綠色金融是全球的共同需求。目前,國際上已經在建立一套共同的準則和標準,而且也會逐步建立起全球性的評價體系。綠色金融是全球共同的課題,我們不能閉門造車,因為即使做得再好,如果國際不認可,那也是白費。所以,筆者認為,國際準則在國內如何更好地運用,特別是國際先進成熟的經驗方法等如何在國內應用,以及中國和國際社會怎么互動,都是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同時,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是具有重要國際地位的大國,中國綠色金融的發展,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本身就是國際綠色金融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

從這個意義上講,要建立綠色金融體系,以上四大特征是首先需要理解的內容。

關注宏觀核算賬戶體系和微觀市場化機制建設

第二個問題,如何完善綠色金融機制。綠色機制的建立涉及宏觀、市場和微觀等不同層面,綠色金融發展如果缺乏有效機制,很難實現可持續發展。

在宏觀機制層面,核心問題是政府和市場的問題、政策和市場主體的問題。宏觀機制的設計不僅包括激勵和約束,也包括綠色金融整體運轉的標準、評價體系等。筆者認為,首要的任務是針對綠色增長、綠色發展建立起一套綠色的核算體系。現今,我們的GDP核算體系非常完善。同樣地,我們也應該圍繞綠色GDP,建立起一套綠色核算和綠色賬戶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建立和健全一套綠色金融考核和評價方法。

在市場機制層面,需要健全綠色金融市場的運行機制(如碳排放交易市場機制等),理順其中涉及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功能、定價、風險管理以及市場基礎設施、法規、監管,還需要加快發展中介服務機構等,使市場在推動綠色金融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

在微觀機制層面,要建立與綠色金融相適應的考核和評價機制。微觀金融主體涉及信貸、保險、投資等機構,過去這些機構開展業務或進行投資決策時,需要制定一系列財務指標來考慮風險收益。筆者認為,現在同樣需要把與綠色金融相關的非財務指標納入風險收益的評價體系和框架中,這樣才能保證微觀主體的業務、投資活動真正地可持續發展。投資領域的ESG投資(社會責任投資)就是在做這樣的工作。

綠色金融的三大基礎支撐:信披標準、評價體系和生態環境

第三個問題,如何夯實包括綠色投資在內的綠色金融的基礎支撐。筆者結合ESG投資目前的發展來談幾點內容。ESG是責任投資的專有名詞,是三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即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國內目前在這方面雖然已經有了一些基礎,但從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基礎還需要再夯實。

第一個基礎是信披標準。目前,國內缺乏一套健全的既能反映國際成熟的理念和標準,也能反映中國自身特點的信息披露標準體系。雖然國際信息披露實踐反映了共同的理念和追求,具有一定的廣泛適用性,但也不能簡單照搬。我國應當考慮,如何在借鑒國際經驗的基礎上,建立屬于自己的信息披露標準。特別是當前形勢下,我國的對外開放已經進入制度開放的新階段,包括規則、規制的開放,當然也包括標準的開放。我們需要一套開放的、能夠跟國際對接且能夠被國際認可的信息披露標準體系。但從目前的ESG披露情況來看,4000多家上市公司的披露率不足30%,而且披露質量都不高。因此,如何設計出更好的披露標準體系還需要深入研究。筆者認為,信息披露標準是一個非常基礎性的支撐。

第二個基礎是評價體系。建立披露標準后怎樣進行評價,涉及對綠色金融包括綠色投融資的整套評價服務體系能力的建設。需要建立一套國際化、市場化的評價服務體系,而不是僅僅依賴于一兩家機構的評價服務模式,否則會導致道德風險的出現。所以,我國在開放引進國際比較成熟的評價機構的同時,也要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本國國情、針對綠色金融和綠色投資的評價體系。如果沒有相應的評價體系,我國的金融活動,包括貸款和各類投融資等,就可能會受到影響和制約。這套評價體系首先需要對被投資主體進行評價,包括上市公司、其他公司和相關項目。其次需要對投資主體進行評價,特別是對投資人的評價,從而引導大家在金融資源配置方面更多地向綠色金融傾斜,更多地支持綠色發展。

第三個基礎是生態環境,即如何營造有利于綠色金融、綠色投資發展的生態環境。筆者特別支持對不同的省市地區采取不同的綠色發展考核方式;同時也應該對責任投資營商環境的內容進行考核,如地方政府在推進責任投資過程中,在鼓勵綠色金融和投資方面采取了哪些優惠政策,為推動設立評價體系營造了怎樣的有利環境。只有當地形成了適合綠色金融發展的環境,金融機構和相關資源才容易在當地聚集。筆者覺得一定要有這樣的鼓勵和引導。

以上三方面的基礎都需要夯實,只有基礎牢固了,才能更好地支撐綠色金融發展。

綠色金融風險防范需重點關注轉型、技術和市場三方面

第四個問題是,如何防范綠色金融風險。現在大家比較關注的是綠色金融如何好、應該如何發展,而忽略了其中隱藏的風險。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綠色金融也是金融,也具有金融的特征,也會有金融風險。因此,在發展綠色金融的時候,同樣需要關注綠色金融會帶來什么風險,特別是對于金融機構而言,在加大綠色金融業務發展的同時,也必須對防范金融風險作出安排。

首先是轉型風險,即綠色轉型過程中的風險。過去,無論是金融貸款、金融投資還是其他金融業務,綠色化程度(包括綠色資產、綠色業務比重)都比較低。轉型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業務變動,而是從戰略方向到發展方式、管理架構、人員素質的調整,特別要注意在經濟驅動資源和動能轉換過程中會不會造成機構的風險。其次是技術風險。隨著綠色金融的發展,金融機構的投資、放貸活動將涉及越來越多的綠色科技,而科技內容也在不斷地改進乃至迭代發展,筆者覺得技術的進步也可能會對金融業務構成挑戰。最后還有特定的市場風險等。

因此,如果我們在發展綠色金融的同時也能注重風險,就會使綠色金融和綠色投資既積極又穩定,實現可持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博爱县| 青田县| 安丘市| 绥滨县| 文成县| 冀州市| 澜沧| 陆良县| 西安市| 罗平县| 南靖县| 汶川县| 通山县| 黎川县| 开鲁县| 广东省| 江川县| 交城县| 红河县| 肥西县| 师宗县| 阜平县| 濮阳市| 湖南省| 静海县| 沁阳市| 惠东县| 芷江| 灵丘县| 大名县| 丹东市| 平利县| 玉环县| 德州市| 汶川县| 鱼台县| 邓州市| 瑞金市| 诸暨市| 务川| 孝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