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3 貧困真相:貨幣收入視界之外的多維貧困境況

使用單一甚至劃一的貨幣收入基準線測度和區分貧困人口,既簡單明了、簡便易行,也便于進行國際比較,但其局限性在于“將復雜問題過于簡單化”——臨近基準線的人群只因微小收入差別,便導致天壤之別的人為分割,進而在福利方面受到“冰火兩重天”般的區別對待;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貨幣收入視域不僅沒有呈現“生存性貧困”全部真相,更沒有涉及廣泛復雜的“社會性貧困”及“精神性貧困”境況。為了更全面地呈現“貧困真相”,有關機構和學者提出一系列“思想模型”及“測度方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就是阿馬蒂亞·森以可行能力剝奪看待貧困的思想方法。[11]

森認為,擴展自由“既是發展的首要目的,又是發展的主要手段。消除使人們幾乎不能有選擇,而且幾乎沒有機會來發揮其理性主體作用的各種類型的不自由,構成了發展”。從自由的“建構性”(Constitutive)意義來看,自由本身就是發展的首要目標,人的自由價值之實現是判斷發展的根本標準,人的自由主體地位在多大程度上取得并得以維護,從根本上決定著一個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水平。但是,即使作為發展目標的自由也是有層次的,在單一抽象層面籠統地思辨解說“自由”是沒有多大意義的;同時,即使建構性意義上的自由也不能脫離工具性自由而存在,而且只有與工具或手段意義上的“實質性”(Substantive)自由聯系起來,才能真正理解和正確把握自由在發展中的主體性價值目標意義。

所謂“可行能力”(Capability),即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有可能實現的滿足各種層次需要的“功能性”(Functioning)活動組合,它反映的是人們可以以不同方式生活的實質自由狀態。例如,攝取食物營養這種“功能性活動”,對于一個需要節食的富人來說是一種“可行能力”,但對于正在挨餓的赤貧者來說就不是他的“可行能力”。這樣,一個人的實質自由就可以用一組“功能性活動向量”和“可行能力集”來表示,前者反映其“已經”達到或實現的實質自由,后者說明其“可以”達到或實現的實質自由,即“可供這個人選擇的各種相互替代的功能性活動組合”;與實際發生的“功能性活動向量”比較,一個人的“可行能力集”更具有普遍涵蓋性。一個人擁有“可行能力”而不一定實際使用它,與一個人有沒有“可行能力”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件事情,前者具有選擇的“實質自由”,而后者沒有;擁有“可行能力”意味著具有可以理性地運用它追求自身利益的機會,其“效用”或使用價值就相當于“選中的功能性活動向量”。這樣,實質自由就可以簡單地利用一個人所擁有的“可行能力集”來表達和計量。

“可行能力集”所反映的實質自由,既避免了功利主義效用評價的人際比較難題,也與極端自由主義程序優先的“抽象自由”不同,它以“公開明晰的方式”將滿足各層次需要的自由水平羅列在同一個向量中,使得從具體手段的多樣性到終極目標的自由狀態之間轉換的差異性消失。在實際應用時,可以根據情況選擇直接法、補充法和間接法進行評估:直接法,即通過直接考察并比較功能性活動或可行能力的向量,并選擇某標志進行局部排序、全面排序或焦點比較,檢驗和評價各種“實質自由”狀態;補充法,即在收入空間基礎上運用突出可行能力方面的因素做補充,進行人際比較和評值;間接法,通過將可行能力方面的因素折算成“等價性尺度”如收入,表示社會福利水平和發展目標狀態。

基于此視角,貧困應該而且必須被看作由“基本可行能力被剝奪”導致的困境,而不能僅僅局限于貨幣收入視域。首先,“基本可行能力被剝奪”不僅受低收入因素影響,而且受年齡、性別、社會角色、居住區域及環境等因素影響;其次,由年老、殘疾或疾病等因素導致的“基本可行能力被剝奪”,不僅會降低獲得收入的能力,同時也會使收入轉化為可行能力更加困難,故相對而言,老年人、殘疾人或病患者需要更多收入才能實現與其他人相同的功能性活動。換句話說,就“可行能力被剝奪”而言的貧困境況遠糟于收入空間表現出的貧困狀況。而且,如果家庭內部存在嚴重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或年齡性別歧視等“結構性問題”,僅以家庭收入水平測度的“貧困”就遠遠不能呈現家庭內部“可行能力被剝奪”導致的貧困狀況。此外,對“收入”而言的“相對剝奪”會產生對“可行能力”而言的“絕對剝奪”,或者說,對“收入被剝奪”而言雖不屬于“(絕對)貧困”,但對“可行能力被剝奪”而言卻可能屬于“(相對)貧困”。例如,在發達富裕國家或地區生活的、收入高于國際貧困線的人們,需要花費更多的貨幣收入才能實現在發展中國家生活的、收入處于國際貧困線以下者同樣的社會功能性活動,同樣的收入在鄉下可能“活得好好的”,但在城里很可能“沒法活”。

更為重要的方法論意義還在于,“以可行能力看待貧困”可以將人們的注意力或聚焦點,從急功近利的“工具理性”轉向更深層的“價值理性”,并進一步把“反貧困”思路,從狹隘的“謀生手段通道”拓展到發展的“自由權力空間”。例如,低收入本來是貧困的基礎性原因之一,提高收入也僅僅是反貧困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在“收入貧困”視域里,提高收入卻被異化成了目的甚至終極動機。為此,受教育、享有健康保障這些本來是人應享有的正常非貧困功能性活動的基本權利,卻反被異化為僅僅為了提高收入、反貧困的途徑和手段。再如,工作權是人的基本權利,而不僅僅是一種謀生手段,失業不僅意味著“丟飯碗”、沒有了收入來源,而且使失業者喪失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權利,還會導致各種心理傷害、自信心缺失、家庭關系緊張以及各種社會性歧視等“可行能力被剝奪”的嚴重后果。若僅從貨幣收入視角看,這些都會被排除在貧困范疇之外,或僅僅把失業看作改善收入貧困的一種“手段性原因”。顯然,以可行能力看待貧困可以避免在貧困問題上出現這種目的與手段之間的扭曲異化。如此,當考察測度貧困問題的時候,應該在基本收入來源之外,將必要的營養、固定的住所、正常的身體狀況、基礎性的教育程度、基本的醫療保障、非歧視的社區環境、平等的工作機會、有尊嚴的社交活動、自由的遷徙流動選擇、合法的政治權利等“功能性活動向量”,統一納入一個家庭或一個人的“可行能力集”,看看這些可行能力是不是“被剝奪”以及被剝奪的“糟糕程度”如何,系統周延地審視測度多維貧困狀況。基于此,森利用歐美、印度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區的成人及嬰兒死亡率、成人識字率及失蹤婦女統計數據,用列舉式討論由“可行能力被剝奪”導致的真實貧困遠“惡劣”于僅就“收入貧困”視域所見的貧困狀況。

為了在邏輯上更加自洽,我們可以對這一長串隨意列舉的“功能性活動向量”,按照一定的邏輯層次進行必要的“構念整理”。例如,按照從自由的建構性角度,同時聯系其工具性意義,作為發展首要目標和主要手段的自由,從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文化屬性三個角度將“人本發展”劃分為生存自由、社會自由和精神自由三個基本層面,將“可行能力被剝奪”的多維貧困定義為:多維貧困=FA——生存自由可行能力被剝奪子集,B——社會自由可行能力被剝奪子集,C——精神自由可行能力被剝奪子集),其中,A=f{衣類貧困變量(衣不蔽體),食類貧困變量(食不果腹),住類貧困變量(居無定所),行類貧困變量(寸步難行)}或A=f{農副產品短缺貧困變量,日常工業品缺乏貧困變量,居住環境惡劣貧困變量},B=f{家庭生育類貧困變量,教育培訓類貧困變量,醫療衛生類貧困變量},C=f{文化娛樂類貧困變量,科技知識類貧困變量,信息來源類貧困變量}。當然,從“構念整理”到“可操作性定義”乃至“可測度性多維貧困指數構建”,無論是在數理處理技術上,還是在現實測量成本及可行性上,這都是一項非常錯綜復雜的巨大系統工程,要由社會各界通力協作、循序漸進才有可能完成。

總之,“以可行能力看待貧困”使得人們從最狹隘的“絕對(收入被剝奪)貧困”(Absolute Deprivation)概念中擺脫出來,將視野拓展到社會自由及精神自由空間等多維領域的“相對(被剝奪)貧困”(Relative Deprivation);[12]同時,也使得有關貧困測量評估從客觀絕對的定量測算中走出來,采用多樣化的主觀質性研究特別是案例研究方法。例如,基于能力標準識別相應的“效用”水平,如果一個家庭或個人的可行能力是各種功能性活動變量的函數,那么作為衡量貧困狀況的效用水平又是一系列可行能力集的函數;或干脆放棄刻板的定量測算,而因以個體或家庭所處的環境因素變化著重考察貧困者的主觀感受,進而基于“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來重新定義一種“實際體驗性貧困”(Experienced Poverty)、“經濟體驗性貧困”(Experienced Economic Poverty),并將之作為個體或家庭實際收入的一個增函數,對“收入貧困”基準進行調整和改進;此外,更多的學者采用多樣化的情景案例研究方法,對“貧困真相”做出多維深入的考察評估。[13]

在1990年、2000年的《世界發展報告》中,世界銀行根據阿馬蒂亞·森“以可行能力剝奪看待貧困”的思想方法,就曾考慮到“無法獲得最低生活標準的能力”問題,認為“最低生活標準”不僅涉及收入或消費,而且也包括醫療衛生、預期壽命、識字能力等可行能力,進而提出了“廣義福利性貧困”概念,并將貧困定義為除物品匱乏外包括低教育程度、健康受損、抵御風險脆弱性以及缺乏參與社會機會等在內的“廣義福利被剝奪狀態”。[14]2019年10月,世界銀行提出了一個新指標,即“10歲兒童中不能閱讀和理解簡單文本的人口比例”,并將兒童直至10歲仍不能閱讀并理解一個簡單故事之狀態定義為“學習貧困”(Learning Poverty),追蹤教育可行能力缺失導致的貧困狀況。研究發現,當前全球無法接受正常學校教育的兒童數量巨大,而且在校兒童中也有相當大比例未能掌握閱讀的基本技能。為此,世界銀行提出了“消除學習貧困”的新目標——到2030年將10歲還無法正常閱讀的孩子的比例至少減少一半。[15]

聯合國發展計劃署(UNDP)基于人類的自由選擇權利,將貧困定義為無法獲得包括物質福利在內的發展機遇和選擇權利而導致長壽、知識、尊嚴和體面生活等多方面被剝奪的狀況,并在歷年的《人類發展報告》中使用基于此定義的“人類貧困指數”(Human Poverty Index,HPI)來測度各國實際貧困狀況。2008年,針對發展中國家的人類貧困指數HPI-1由“健康被剝奪”“接受教育被剝奪”和“體面生活被剝奪”三個指標構成,針對發達國家的人類貧困指數HPI-2增加第四個指標,即“社會參與被剝奪”。2010年,UNDP又發布了“多維貧困指數”(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ices,MPI)來代替HPI,用一個綜合反映“多維貧困人數”以及每個“多維貧困家庭”所遭受的“多維被剝奪”狀況的平均數值來描述世界各國或地區的相對貧困程度。各維度指標包括健康(營養和兒童死亡率)、教育(受教育年限和兒童入學率)和生活標準(做飯用燃料、廁所、飲用水、電、屋內地面材質和財產),每個指標的界定標準都與“千年發展目標”(MDGs)[16]相聯系并在其維度內被賦予了相同的權重,從而全面反映了不良營養健康狀況,較低受教育水平和技能、謀生手段缺乏,惡劣居住條件,遭遇社會排斥以及社會參與機會缺乏等諸多因素導致的多維貧困狀況。[17]

“多維貧困指數”,最初由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于2007年5月提出,并在牛津大學國際發展系創立“牛津貧困與人類發展倡議研究中心”(Oxford Poverty and Human Development Initiative,OPHI)開始致力于多維貧困可操作性測量。隨后,Alkire和Foster(2008)發表了《計數和多維貧困測量》工作論文,提出了多維貧困的識別、加總和分解方法,并從一致性、連續性、可分性等方面描述了MPI的基本性質,給出測度多維貧困指數的一般模型和A-F方法。MPI指數選取了3個維度測量貧困,共包括10項指標:①健康維度,包括營養狀況、兒童死亡率2項指標;②教育維度,包括兒童入學率、受教育程度2項指標;③生活水平維度,包括飲用水、電、日常生活用燃料、室內空間面積、環境衛生和耐用消費品6項指標。[18]MPI在測度多維貧困時更具有代表性、實用性與科學性,不僅可以從微觀層面反映個體貧困狀況及貧困深度,也可以在宏觀層面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人文發展進步方面具有更好的效度和信度,是全景式反映真實貧困狀況的較好測度方法。據此方法,世界銀行測度了2013年前后全球119個經濟體中三個維度貧困率(圖1-3),有11.8%的人口處于貨幣收入貧困,但算上獲得教育和水電等基本服務的機會缺失,多維貧困人口總計達18.3%。

圖1-3 世界銀行測度2013年前后全球119個經濟體中多維貧困分布情況

資料來源:Estimates based on the harmonized household surveys in 119 economics,circa2013,GMD(Global Monitoring Database),Global Solution Group on Welfare Measurement and Capacity Building,Poverty and Equity Global Practice,World Bank,Washington,DC.;鐘宛彤.世界銀行新報告提出了幾個新標準,對貧困有更仔細的審視[DB/OL].[2018-10-22].http://www.qdaily.com/articles/57493.html?source=feed.

2020年7月16日,由OPHI與UNDP聯合發布的《2020年全球多維貧困指數(MPI)》,以“為實現SDGs繪制路徑”[19]為主題,在COVID-19瘟疫肆虐全球的背景下重點展示了涵蓋50億人口的全球多維貧困走向、走勢。報告顯示,在107個發展中國家中,有13億人(占22%)生活在多維貧困之中,而多維貧困人口中的一半(6.44億人)是18歲以下的兒童;1.07億多維貧困人口的年齡在60歲或60歲以上,對于這些老年多維貧困人口來說,COVID-19大流行使其生活處于更加“水深火熱”的狀態;84.2%的多維貧困人口居住在農村地區,在每個發展中國家,農村地區多維貧困人口的比例高于城市地區;大約84.3%的多維貧困人口居住在撒哈拉以南非洲(5.58億人)和南亞(5.3億人);67%的多維貧困人口位于中等收入國家;包括中國在內的10個國家的MPI值幾乎減少了一半,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14個國家中,由于人口增長,盡管他們的MPI值下降了,但多維貧困人口卻增加了。報告還顯示:在13億多維貧困人口中,至少有5個指標同時被剝奪的占82.3%,而在59億人中有71%的人經歷了至少一次貧困,其經歷的平均剝奪次數是5次;每一個多維貧困者都在關鍵指標中被拋在后面。例如,8.03億多維貧困人口生活在營養不良的家庭中,4.76億個家庭中有失學兒童,12億人缺乏清潔的烹飪燃料,6.87億人缺乏電力,10.3億人的住房材料不合格。如果沒有大的瘟疫肆虐,按照觀察到的趨勢持續下去,將會有47個國家可望在2015—2030年將貧困人口減少一半;但由于疫情影響,70個發展中國家SDGs有關反貧困目標即“在各個維度上至少將生活在貧困中的各個年齡段的男女老少減少一半”的進展可能會推遲3~10年。其中,18個最貧困國家完全偏離了預定的減貧軌道。[20]

除了MPI指標,世界銀行專家還利用“社會貧困線”(Societal Poverty Line,SPL)來測度和反映不同國家或地區及不同時期相對差異性導致的貧困狀況及水平。要實現相同的基本功能活動,在各國特別是發達富裕國家或地區與欠發達貧窮國家或地區,以及對于同一國家或地區不同時期的人們來說,其所需商品和服務序列可能大不相同,甚至需要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在最貧困的國家或地區,一個人要進入就業市場從事勞動可能只需要食物和衣服來滿足基本營養及著裝要求就可以了,但在較發達富裕國家或地區就業,如果沒有網絡、汽車和手機就無法正常工作;即便是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最貧困家庭也是每人都有一個單間并擁有完備的空調、中央暖氣、浴室、馬桶、電話、電視機等設施設備,而一些發展中國家落后地區的貧困戶至今連像樣的房子都蓋不起。SPL是在每人每日1美元的極端貧困線基礎上,同時考慮世界各國或地區(如699個經濟體)依日常消費中位數及平均收入(50%)的變化增長而異的相對差異,反映全球經濟增長成果縱向及橫向分配方面的信息。按照SPL這一相對標準,社會貧困率(人口)高于極端貧困率(人口)。自1990年以來,全球社會貧困率雖持續下降,但速度遠慢于絕對貧困人口。[21]如圖1-4所示,1990年社會貧困率為44.5%,比極端貧困率高出約8.6個百分點。到2015年,此差距翻了不止1倍,達到18.4個百分點;全球有21億人相對于他們所在社會而言是貧困的,幾乎是極端貧困人口規模的3倍。另外,世界銀行數據還顯示,自1990年以來,所有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社會貧困率雖都趨于下降,但高收入國家或地區一直處于靜止狀態。

圖1-4 世界銀行測度1990—2015年全球社會貧困率變化走勢

資料來源:鐘宛彤.世界銀行新報告提出了幾個新標準,對貧困有更仔細的審視[DB/OL].[2018-10-22].http://www.qdaily.com/articles/57493.html?source=feed.

總之,超越貨幣收入視界,基于“可行能力被剝奪導致貧困,通過改善可行能力反貧困”的人本發展理念,以阿馬蒂亞·森為代表的經濟學家及統計學家,依托世界銀行、聯合國發展計劃署等國際機構平臺,開發研制出HPI、MPI及SPL等綜合指標,對1990年以來全球各個經濟體“多維貧困”絕對及相對真相做了一系列測度評估,相關研究工作是富有成效的。但由于貧困問題的極端復雜性,要準確測度評估貧困狀況,僅就方法技術而言是一項極為復雜的系統工程,可謂任重道遠,需要國際社會、機構平臺及相關專家持續不懈地努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图县| 缙云县| 磐石市| 郧西县| 南城县| 石景山区| 神池县| 阿拉善右旗| 肇州县| 日土县| 平阴县| 和顺县| 东安县| 湘西| 海安县| 贵南县| 资兴市| 抚宁县| 石门县| 阿拉尔市| 贵德县| 大安市| 博罗县| 安康市| 南宫市| 北安市| 安丘市| 调兵山市| 广昌县| 敦煌市| 鹤庆县| 宕昌县| 民勤县| 贵定县| 瑞丽市| 清丰县| 绍兴市| 阿拉善左旗| 巴马| 茌平县| 祁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