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本發展報告:反貧困之路(2021)
- 李寶元
- 2431字
- 2024-03-28 20:08:47
1.1 貧困界定:歷史范疇與發展概念
關于“貧困”(Poverty),在詞源語義上,可以直白地看作“貧苦窮困”之簡稱,或“因貧窮而生活窘困”,故曰“貧困”。也就是說,它是指由“貧窮”(Poor)導致的一種“不堪”或“困難”(Depressed)的狀態,在詞語意義上通常與“富裕”(Wealth)相對,故有“一個世界兩條道路,一條走向愚昧貧困,一條走向繁榮富強”之類的說法。“貧困”的語義所指,不僅是一種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物質資源條件匱乏的狀態,也是一種社會精神生活現象,故有“無產階級的貧困”“經濟貧困”與“經濟學的貧困”乃至“哲學的貧困”等說辭。
為什么說貧困是一個歷史范疇和發展概念呢?說貧困是一個歷史范疇,意思是它與人類歷史共始終,并在不同歷史發展階段中呈現不同的階段性特征,故人們在界定與描述貧困的時候,不可以脫離特定的歷史現實背景。或者說,如果脫離特定的歷史及現實環境來說貧困,是沒有針對性甚或不著邊際的,因而是沒有實質意義的。說貧困是一個發展概念,不僅是指它與人類發展指向、階段和水平緊密相關,而且特指20世紀中葉以來西方發展經濟學研究領域及國際經濟合作與開發實踐活動所涉及的一個關鍵詞或核心術語,更與我們的“中國人本發展報告”主題直接相關。
2006年,筆者在《人本發展經濟學》一書中曾明確指出:一般地,可把“發展”說成事物(特別指人類社會)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既有量變又有質變的自然歷史演進過程。如果要突出發展的“人本”含義,那么可以說,“發展的實質是人的發展”;如果我們將“自由”推廣為衡量“人的發展”的終極價值目標,那么可以將發展定義為“人類在自然歷史演進中不斷追求自由而全面發展的過程”。或者說,發展是人類為維持生存、實現獨立自主和獲得自由而不斷增進其力量和價值的一種自然歷史過程。從人類“理性”追求的角度引申出基于三個層次自由的發展含義,并以推廣的“馬克思(三域耦合)社會再生產圖式”為基礎框架,結合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學說和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以自由看待發展”的觀點,就可以在宏觀動態上描述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本自由指向,從而正面闡釋“發展是拓展人類主體性自由”的主題思路。[1]以此為理論坐標系,我們可以把貧困定義為所必需的“基本可行能力”(Basic Capability)被剝奪而導致的人本自由發展空間受限狀態,并在三個維度上全方位審視貧困作為歷史范疇與發展概念的基本含義。
其一,從人的自然屬性來看,自由意味著:人類在自然界生存競爭中逐步減輕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對人的絕對壓迫、約束和限制,人們具有不斷增強的物質生產力,即通過物質生產活動從自然界獲取基本生存資料的能力,從而能夠體面地過上衣食無憂、自由自在的小康生活。在這個意義上看待貧困,其基本含義就是缺乏賴以生存的農產品、工業品及住房條件而導致在衣食住行生存自由空間層面的一系列基本可行能力缺失并由此造成的物質性匱乏狀態。在市場經濟形態上的關鍵標志就是低收入及支出受限,故可主要以家庭人均收入(支出)水平及成員從業就業失業狀態加以描述和度量。
其二,從人的社會屬性來看,自由意味著:人類在社會活動內部逐漸擺脫動物群居生存競爭的自然蒙昧狀態,能夠逐步借助不斷完善的社會契約(特別是法律制度)來理性地界定、規范和協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從而保證每個社會成員在平等公正的社會秩序下最大可能地獲得真正的個人自由。在這個意義上看待貧困,其基本含義就是家庭生活狀況、受教育機會及醫療健康保障等導致社會自由空間層面的一系列基本可行能力缺失或功能性障礙以及由此形成的社會性潰敗狀態,而家庭人口及結構、受教育程度及醫療健康保障條件,既是辨識社會性貧困的關鍵標志和表征,也是緩解接觸這種社會性貧困的基本途徑和手段。
其三,從人的文化屬性來看,自由意味著:人類逐漸從滿足生命存在、社會存在的有限需要中超脫出來,進入不斷追求無限精神需要、全面實現自我價值的真正自由境界。人作為“有思想的動物”,如何將自己的靈魂從與之連接在一起并時刻受肉體感性需要“管制”的不自由狀態中“解救”出來,從而能夠在精神上隨心所欲地自由翱翔于無限的宇宙之間,乃是人類最大的自由理想,也是人們在現實生活中難以企及的自由夢想,為此必須具備一系列基本可行能力及現實條件,包括文化娛樂資源、科學技術知識及多元信息渠道來源等。從這個意義上看待貧困,其基本含義就是文化娛樂資源短缺、科學技術知識匱乏及信息渠道來源受限導致精神自由空間層面的一系列基本可行能力缺失或功能性障礙以及由此形成的精神抑郁或心理抑制狀態。文化娛樂資源、科學技術知識及多元信息渠道來源的不可獲得性以及與之相關的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剝奪,既是精神貧困的基本表征,也是精神貧困的根本原因。
生存(物質)、社會(政治)及精神(文化)三個層面的自由,既是人類理性追求的三種境界,也是發展的三個基本目標和實現手段。第一個層面的自由即“生存(物質)自由”,是人類作為自然存在物得以存續的基本要求和必要條件,它是其他層面自由得以拓展和順利實現的基本物質基礎;第二個層面的自由即“社會(政治)自由”,是人類作為社會存在物得以發展的基本目標,也是推進制度進步,建立和諧社會的前提條件、必要途徑和重要手段;第三個層面的自由即“精神(文化)自由”,是人類作為精神存在物超越有限約束,追求無限自由理想目標的基本表現形態,也是人類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永恒動力和理性保障。三個層次的自由目標與三個層次的人類需要和三種社會生產活動存在著一定的對應關系,這種三三對應的關系不是簡單線性的,而是非線性地構成“三位一體”的復雜耦合系統。而基于這樣的發展是拓展“人類主體性自由”主題思路及“生存(物質)自由、社會(政治)自由、精神(文化)自由三位一體”的人本發展指向,所謂貧困,其實就是拓展人類主體性自由的三層空間受限導致的一系列生存性、社會性及精神性危機困境;顯然,現實(發展)中的貧困是生存性貧困、社會性貧困及精神性貧困三個層面機緣耦合的綜合結果和復雜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