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愿別惜別

這天練功之余眾位師兄弟們又聚在一起,來到知老的茅舍。遠遠見到知老正在從一只信鴿的腿上取下錦囊,抽出布條,喜不自勝的讀了起來。轉身入屋,在白板上寫了下來,原來這一次就收到了兩首詩:

《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

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勞勞亭》: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知老故意沒有寫出來詩人的名字,大家心里都癢癢起來。知老等著大家紛紛指點議論之后道:這兩首詩,都是為送別而作,可意境卻大不相同。你們誰來講解第一首的詩意和詩志?猜猜詩人會是誰?

賀蘭近來長進不少,舉手發言道:師傅,我來試著講解。

先從標題來看:安西,遠在天邊沙漠之處,侍御赴安西,想必是為朝廷之命而行。那么,送行地點可能就是長安。詩人寫李侍御像飛蓬一般輕靈無比遠赴邊關,鐵驄馬本就飛快,加之金鞭一揮,更顯威武雄壯。用“金”“鐵”來修飾“鞭”“驄”,平添堅強的力度。友人遠赴萬里是為了求取功名,我不便挽留。萬千心事就寄托在一杯酒之中了。燕支以北的邊關與太白峰側的京都,遙隔萬里,臨發之際,情不自禁的回望,自不免有所系戀,但奇峰突起,“功名萬里外”的豪情壯志又激勵征人轉身揮鞭直指前路。離別的心情無需惆悵滿懷,看取寶刀稱雄!

詩言志。此詩之志在于:有志之士,就當暫舍兒女情懷,遠赴千里,實現人生抱負。

知老點了點頭。道:還有誰有別的見解?

齊飛舉手示意道:師傅,我來試試我的不同見解。首句“行人對飛蓬”,我以為“行人”是指李侍御,而“飛蓬”是指自己,是客送客,表達自己在京都也是臨時做客,不會長久就這樣待下去的。“金鞭指鐵驄”,是寫兩人共同具有的金戈鐵馬的氣勢。借酒之勢放聲高歌,噴涌而出的是激昂壯別、立功異域的共同的雄心壯志。詩人寫給友人,同時也是寫給自己。

知老又點了點頭,道:很好。每個人看到同一首詩,感悟是不一樣的。詩人會是誰呢?

齊飛道:高適高達夫?

知老見大家一下就猜中了,滿意的走到白板前,在《送李侍御赴安西》標題后面寫下了詩人的名字:高適。

裴士英看到詩人是高適,向知老道:師傅,我有一種感覺,知道了作者是誰,突然之間,詩意和詩志突然清晰了許多。

知老道:說的是。看到了詩,理解了詩意,知道了作者。當你又是熟知作者的時候,詩志就會更加清晰起來。好,第二首詩,誰來講解?

裴士英道:我來試著解讀吧。我讀過李太白的《勞勞亭歌》,邊說邊吟誦出來,《勞勞亭歌》:金陵勞勞送客堂,蔓草離離生道旁。古情不盡東流水,此地悲風愁白楊。

我知道勞勞亭在金陵。這首《勞勞亭》和《勞勞亭歌》類同,也是從勞勞亭因地起意,以亭為題來表達人間的離別之苦,借景抒情。首聯兩句破題點旨,短短幾個字,將天下人間離別時依依不舍的傷心情懷全都聚集到勞勞亭;后兩句則轉換視角,別出心裁,把春風寫得有知有情,既然別離時需要折柳相送,那就不使柳條青青,讓人不再別離。春風與相別之人同具惜別、傷別之心,從而更進一步地烘托出離別的傷情。

這首詩語言明快自然,風格清新俊逸,移情于景,托物言情,造意新巧,落想奇特,迂回曲折,蘊藉深婉。

看這種情懷,難不成這又是太白所作嗎?

知老微笑著點點頭,在《勞勞亭》后面加上了詩人的名字李白。

一眾少年班學員在終南山幾近兩年,就要到離開的時間了。南山五老也是心情頗為復雜,既盼望著弟子們早日到江湖上歷練一番,卻還是有些依依不舍。眾人們也感覺到知老知老給大家講解離別的詩篇多了起來,心中也戀戀不舍,有些傷感。

知老道:大家即將分別,你們將獨自歷練。既然無法避開,那就直接面對。你們多多讀一些送別之詩,看看能領悟到什么。

過了幾日,知老召集大家,話題自然是送別之詩。

誰先講一講?

陶然第一個站了起來,道:我先講幾首王維王老夫子的送別詩。第一首要講的是王維王老夫子的《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詩中說的是:渭城清晨的細雨濕潤了揚塵,青青客舍邊的楊柳愈發顯得翠綠清新。勸君再飲下這杯離別的美酒,向西出了陽關就再難遇到故人。

我的感悟是:從題目上看,王老夫子送別的是自己的友人,將要遠使安西。朝雨,點明了是喝了一夜的酒,不知不覺天已經亮了。天從人愿,朝雨不大卻特意為遠行之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客舍,說明王老夫子是從長安一路送行至渭城,凸顯了送友遠行至誠之心,卻到了不得不分手的地方。客舍青青柳色新,展示了春天的活力,即便送別,并沒有絲毫的憂傷反而是更加堅定了信念。臨別依依,要說的話還有很多,但千頭萬緒,說也是說不盡的。

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復雜感情的方式。全在酒里了,詩人沒有說出的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總之,三四兩句所剪取的雖然只是一剎那的情景,卻是蘊含極其豐富的一剎那。

這首詩的詩意,首句藏行塵,次句藏折柳。先點別景,次寫別情,氣度從容,風味雋永。人人意中所有,卻未有人道過,一經說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于流播,遂成傳世佳作。此詩之妙只是一個真,真則能動人。聽說王老夫子偶于路旁,聞人唱到此詩,回想起當時的情形,仍不覺為之落淚。

眾人深深沉浸其中,一時竟忘記了鼓掌。過了片刻,掌聲才響起來。

陶然道:我再講一個王維王老夫子的《觀別者》,觀看別人送別:

青青楊柳陌,陌上別離人。

愛子游燕趙,高堂有老親。

不行無可養,行去百憂新。

切切委兄弟,依依向四鄰。

都門帳飲畢,從此謝親賓。

揮涕逐前侶,含凄動征輪。

車徒望不見,時見起行塵。

吾亦辭家久,看之淚滿巾。

詩中說的是:青青楊柳的田間小路旁,正在送別遠離的親人。是一位愛子宦游要去燕趙,高堂上還有他年邁的雙親。不離家無法把雙親奉養,離家去又添了殷殷的新憂。情意懇切的囑咐著兄弟,一個個拜托著鄉鄰。都門祖帳中飲過了餞行酒,以此感謝相托的親屬和友人。把淚一揮去追趕前面的同伴,內心凄凄的啟動遠行的車輪。車馬人叢漸漸不能望見,只看到車馬后面不時揚起的灰塵。我離開家鄉日子也已很久,見到這情景不禁淚水滿巾。

我的感悟是:自古至今就有折柳送別的習俗,以“青青楊柳陌”起句就點題,已見傷別之意。青青河畔,楊柳陌上,依依別離。這句詩似有“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之風,又宛若“楊柳依依”之韻,離別之境,自然而現。燕趙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愛子”一游,或為生計,或為功名。尚有高堂,已是老親,不忍舍棄高堂于不顧。一“愛”字,一“老”字,各種情境,只有畫中人懂得。心念老親,然生計所迫,遠游原是般般無奈,此行遠去,尚不知明天深淺,自然又有新的憂愁升起。此番遠游,歸期難料,然心中那個“孝”字,又該如何書寫。切切轉向兄弟,滿腔的心思,托付于手足之上。依依而望,對父母的牽腸掛肚,都訴諸四鄰。都門帳飲,飲畢作辭,心底仍是萬千不舍,一一惜別那熟悉的臉龐。同伴早已動身,飛奔而去,再停留怕是要追趕不上,只得揮淚闊別,邁向前方,而那轉身的瞬間,早已是兩行滾燙的淚花。轉眼間,已然望不見車馬人群,唯留下滾滾的行塵,淹沒了遠去的身影,那遠眺的雙眸,目送著遠方消逝的身影,早已是老淚縱橫。詩中所著力描寫游子依依惜別的情景,句句傷情,感情細膩深厚。

全詩的最后“吾亦辭家久,看之淚滿巾”兩句點明詩人實際上是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而作詩,大有同是“淪落天涯”之感,內心的觸動,亦隨著飄揚的塵土,沾濕了衣襟。

詩歌重點渲染的是“別者”的兩難抉擇:一方面需要外謀生計來贍養家中的父母,另一方面又舍不得離開父母、兄弟、朋友、四鄰,實際上是身處一種“不得不遠行”的境遇。作者此時也在異鄉不能回家,而不能回家的原因,也是非常無奈。

陶然接著講到王維第三首送別詩《送沈子歸江東》: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說的是:楊柳飄拂的渡口行客疏疏稀稀,艄公搖蕩著船槳一直駛向臨圻。只有相思的別恨像無邊的春色,不論江南江北時刻送你把家歸。

我的感悟是:詩的開篇直接入題,描寫送別情形。渡頭是送客之地,楊柳是渡頭現成之景,景中卻蘊含深情。此時友人乘坐的船只已經起航。這里寫楊柳,不僅寫現成之景,更是烘托送別氣氛。行客已稀,反襯出送別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不得不出發了。

眼前只見友人所乘的船順水而下,離自己越來越遠。而這一別,又不知何時才能重新相逢。詩人想到:我無法繼續送行,就讓這江南江北的春色,陪你一路前行。春滿江南江北,情亦滿江南江北。不必特意寫離愁別苦,別情已經充盈了滿篇。更巧的是,自然之景與深摯之情妙合無間,耐人尋味。將自然界的春色比心靈中的感情,即景寓情,情與景妙合無間,極其自然。這里藉難寫之景以抒無形之情,功夫當然又深了一層。寫離情別緒哀而不傷,形象豐滿,基調明快,這是此首詩的特色。以景送人,又是詩人的新創。

陶然講到王維的第四首送別詩,《送別》:

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

但去莫復問,白云無盡時。

詩中說的是:請你下馬來喝一杯酒,敢問朋友你要去何方?你說因為生活不得意,回鄉隱居在終南山旁。只管去吧我何須再問,看那白云正無邊飄蕩。

我的感悟是:這首詩是王老夫子寫給自己的,像是自言自語。還有什么好猶豫的呢?歸臥南山不是最好的抉擇嗎?何須反復的問自己而猶豫不決呢?王老夫子在世間經歷一番歷練之后,最終還是做出了歸隱的決定。

眾人聽到陶然的講解,又回味著詩歌之中的內容,何嘗不是自言自語呢?原來很多的詩歌都是自我的寫照,自我內心的抒發。對詩詞又加多了一層理解。

陶然講到王維王老夫子的第五首的送別詩,《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

陶然道:此時王老夫子的心境已然超然灑脫,不再糾結于送別,沒有任何的離別之苦了。

首句不寫離亭餞別依依不舍的情景,而是匠心別運,選取了與一般送別詩全然不同的下筆著墨之點。“山中相送罷”,在一開頭就告訴讀者相送已罷,從相送到送罷,跳越了一段時間,把這段時間送行時的話別場面、惜別情懷,用一個看似毫無感情色彩的“罷”字一筆帶過。而次句從白晝送走行人一下子寫到“日暮掩柴扉”,則又跳越了一段更長的時間。不寫與友人話別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際的環境氣氛,而偏寫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舉動。這是山居之人每天到日暮時都要做的極其平常的事情,心中平靜如水,詩人送罷友人又回到日常生活之中。詩人在把日常生活接入詩篇時,剪去了送別后這段時間內的所感所想,都當作暗場處理了。

詩的前兩句是陪襯,后兩句才是表現的主體。三、四兩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應該是從《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兩句化來。但《楚辭·招隱士》是因游子久去而嘆其不歸,這兩句詩則是在與友人分手之時就約定久去復歸。“歸不歸”,實際上是信心滿滿的點明友人必定會歸來之意。

這兩句化用《楚辭·招隱士》句意,但一點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覺得是從詩人內心深處自然流出的深情話語。這里用典不僅貼切,而且靈活,巧妙。《楚辭·招隱士》用的是直接感嘆句,王維改用疑問語氣,所傳達的感情便微妙、豐富多了。

王老夫子善于從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運用樸素、自然的語言,來顯示深厚、真摯的感情,令人神遠。

陶然意猶未盡,最后又講了一首孟浩然的《送朱大入秦》:

游人五陵去,寶劍值千金。

分手脫相贈,平生一片心。

說的是:你要到長安去了,我有寶劍值得千金。把這個寶劍贈送給你,以表示我對你平生的一片心情。

我的感悟是:詩首句由題切入,“字字有關會”,“游人”照應“朱大”,“五陵”勾鎖“秦”,“去”扣“入”,“送”乃詩人要表現的主要內容,于此虛存一筆,然虛中有實,涵蓋全篇,以下均寫送別時情景。

第二句從寫人忽然轉入寫物,寶劍為送別時贈物,逗引出“送”,關連詩題,化虛為實,從含義上看,寶劍之貴重,不僅僅在其經濟價值,更體現了二人交往關系的社會價值。因之,詩便緊緊圍繞“寶劍”展開,從“寶劍”去深發人物的心理特征,去表現送者與彼送者之間的思想交流。

后二句便寫贈劍時的情感活動。臨別之時,解劍相贈,這把劍凝聚了詩人極為復雜的情緒,寄托了厚意、希望與勉勵。千金之劍,分手脫贈,大有疏財重義的慷慨之風。最后的“平生一片心”,語淺情深,似是贈劍時的贈言,又似贈劍本身的含義,即不贈言的贈言。只說“一片心”而不說一片什么心,妙在含渾。卻更能激發人海闊天空的聯想。那或是一片仗義之心,或是一片報國熱情。總而言之,它表現了雙方平素的仗義相期,令人咀嚼,轉覺其味深長。我有種感受,詩人要表達的是,更深一個層次,寶劍相贈,是借助友人來實現自己的平生愿望。好個孟老夫子,自己歸隱落個悠閑,卻把平生出世的抱負寄于友人,連珍愛的寶劍也舍得贈人了。

眾人也都是會心的一笑。

接著裴士英站了起來,開始講解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說的是:我乘舟順流而下來到遙遠的荊門外,到了楚國之地來游覽。高山漸漸隱退平野慢慢舒展,江水緩緩流入廣闊的莽原。水中映出的月亮宛如天山飛來的明鏡,空中彩云結成綺麗的海市蜃樓。故鄉之水一直伴我來到萬里遠方為我送行。這是開元十二年,李白辭家遠行,經巴渝,出三峽,直向荊門山之外的楚國故地游覽。

我的感悟是:坐在船上沿途縱情觀賞巫山兩岸高聳云霄的峻嶺,一路看來,眼前景色逐漸變化,船過荊門一帶,已是平原曠野,視域頓然開闊,別是一番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開闊的原野。一個“隨”字,化靜為動,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出來。而江水的水流也隨著地勢的變化而漸漸寬闊起來,河道迂曲,流速減緩。夜晚,俯視平靜江面中月亮的倒影,好象天上飛來的一面明鏡。日間,仰望天空,云彩興起,變幻著海市蜃樓般的奇景。頷頸兩聯,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頸聯兩句反襯江水平靜,展現江岸遼闊,天空高遠,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面對那流自故鄉來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鄉之情:故鄉之水不遠千里,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詩題中的“送別”不是來自朋友的送別,而是來自于故鄉之水的送別。

此時的李白,興致勃勃,心中充滿了施展宏圖的理想。心情是放松的。

再看這一首,李白的《送友人》: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說的是:青翠的山巒橫臥在城北,波光粼粼的流水圍繞著城東。在此地我們相互道別,你就像孤蓬那樣隨風飄蕩,到萬里之外遠行去了。浮云像游子一樣行蹤不定,夕陽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戀。揮揮手從此分離,友人騎的那匹將要載他遠行的馬蕭蕭長鳴,似乎不忍離去。

我的感悟是:首聯交代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已經送友人來到了城外,然而兩人仍然并肩緩轡,不愿分離。這兩句中“青”、“白”相間,色彩明麗。“橫”字勾勒青山的靜姿,“繞”字描畫白水的動態,用詞準確而傳神。詩筆揮灑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麗的圖景。未見“送別”二字,其筆端卻分明飽含著依依惜別之情。“此地一為別”語意陡轉,將上聯的詩情畫意扯破,有一股悲愴的感人力量。飛蓬有不受人力之控的感覺,飛蓬的形象時十分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聲珍重可比。游子就象天邊的浮云,行蹤不定,任意東西,誰知道會飄泊到何處呢?而那一輪西沉的紅日徐緩落下,仿佛不忍遽然離開。而這正是詩人此刻心情的象征。詩人和友人在馬上揮手告別,頻頻致意。那兩匹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脫離同伴,臨別時禁不住蕭蕭長鳴,似有無限深情。

再看王勃王子安的《秋江送別》: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說的是:返鄉的船只和歸家的車馬來來往往排列成行,南北兩岸思念的人兒還在遙遙地互相眺望。誰說這波濤洶涌的大江僅僅是一條水流呢,早已經覺得它就是遠隔山川的兩鄉。

我的感悟是:咫水相隔,更容易相思想念。相望而不可及,別有一番離愁。

接著,裴士英道:而王昌齡的《送柴侍御》卻又是另一番感受: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說的是:沅水一路流通至武岡,為你送別也不覺得怎么感傷。青山連連你我可以既可以共沐風雨,又能共睹一輪明月,又何曾算是分開兩地呢。

我的感悟是:首聯點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語調流暢而輕快,“沅水”與“通波”“武岡”蟬聯而下,顯得江河相連,道無險阻,再加上一個“接”字,更給人一種兩地比鄰相近之感,這是為下一句作勢。

龍標、武岡雖然兩地相“接”,但畢竟是隔山隔水的“兩鄉”。下聯運用靈巧的筆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詰,反復致意,懇切感人。如果說詩的前兩句意在表現兩地相近,那么后兩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這種遷想妙得的詩句,既富有濃郁的抒情韻味,又有它鮮明的個性。

這首詩通過想象來創造各種形象,以化“遠”為“近”,使“兩鄉”為“一鄉”。語意新穎,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為它蘊涵的正是人分兩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誼。而這種情誼也是別后相思的種子。又何況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對朋友的寬慰,另一面已將深摯不渝的友情和別后的思念,滲透在字里行間了。

“送君不覺有離傷”,更能讓人感到無比的親切和難得的深情。這種“道是無情卻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覽無余的直說更加耐人尋味。

對比王子安的送別和王昌齡的送別,感覺無論是咫尺天涯還是天涯比鄰,都包含著深情厚誼。只是覺得王昌齡的意境更高一個層次。

再看一首是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說的是:夜晚的吳地冷雨灑滿江天,天明時分送別好友后就只會留下我在楚山的孤影。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向您打聽我的情況,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里的冰一樣純潔,未受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

我的感悟是:此首詩是詩人平明送客,臨別托意。“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詩人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

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和友人分別,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詩人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表明初心不改的意志,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余韻無窮。

賀蘭出場了。賀蘭自然更習慣讀一些高適、岑參的詩篇。

賀蘭道:且看高適的《送魏八》:

更沽淇上酒,還泛驛前舟。

為惜故人去,復憐嘶馬愁。

云山行處合,風雨興中秋。

此路無知己,明珠莫暗投。

說的是:事先備好淇上美酒,到驛站前與友人淇水泛舟。舍不得友人離去,聽到馬的嘶鳴之聲都有愁苦之意。兩岸山嶺烏云聚集,風雨大作,適逢中秋。一行若無知己,不要明珠暗投。

我的感受是:這是一首充滿離愁別緒的詩篇,通過描繪離別時的場景,表達友人離去的無奈與詩人的殷切期望。在今后的道路上,一定要找到知己,千萬不要明珠暗投。語言質樸,情感真摯,有強烈的感染力。

再看高適的這一首《別董大》:

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說的是:千里黃云遮蔽天日,北風吹著歸雁大雪紛紛。不要擔心前路茫茫沒有知己,普天之下哪個不識君?

我的感悟是:日暮黃昏,且又大雪紛飛,于北風狂吹中,唯見遙空斷雁,出沒寒云,使人難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這兩句以敘景而見內心之郁積,雖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風雪之中,似聞山巔水涯有壯士長嘯,開闊悲壯,為抒情蓄勢。此處如不用盡氣力,則不能見下文轉折之妙,也不能見下文言辭之婉轉,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摯,別意之凄酸。后兩句直抒別情,是對朋友的勸慰。話說得響亮而有力,于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因為是知音,說話才樸質而豪爽;又因擔心其淪落,才以希望為慰藉。既是慰藉友人,也是以此自慰。

再看一首岑參的《送楊子》:

斗酒渭城邊,壚頭耐醉眠。

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

惜別添壺酒,臨岐贈馬鞭。

看君潁上去,新月到家圓。

說的是:在渭城邊的酒家盡情飲酒,甘愿喝得大醉還不肯睡去。朵朵雪白的梨花在樹上競相開放,柳樹枝葉茂密像是籠上了一層煙霧。不忍離別,還要為你添上一壺美酒。臨別時贈給你一根馬鞭,祝你一路順風。看著你向潁上去,想必你到家時月亮會由新月變成圓月。

我的感悟是:首聯寫送別的地點和場景。“斗酒”是送別宴會上的熱鬧氣氛,說明酒喝得很多,酒興很濃。“壚頭”當壚秦女,笑語如弦,使他們醉而不眠,興致更佳。“醉不眠”,通過動作行為寫送別者對被送者的真摯情感:雖酩酊大醉,而依然不忘是在送別,不會因沉醉而睡去,可見對友人關切之深。

頷聯“梨花千樹雪,楊葉萬條煙”,睡眼朦朧之中,滿樹的梨花看上去成為了樹樹雪花,初生的柳葉上細細柔柔的白色茸毛變成了煙霧迷蒙。這是寫幻化了的實景,并借景傳達心中的情感,在洗煉的景物描寫里,透露出綿綿的眷戀之情。

頸聯“惜別添壺酒,臨岐贈馬鞭”,具體寫分別的情景。送人,不管友情多深,不管多么不舍,總得有分別的一剎那,所謂送君千里,終有一別。在不得不離開之時,要離去的人傾壺而飲,送行的人交馬鞭于友人,都是無奈而又故作豪放的姿態,是男子漢式的灑脫。醉態中的詩人和友人,除了分別痛苦的攪擾,似乎已忘記身外的任何事情,但他們沒有溫情脈脈,沒有細語綿綿,只有放肆的痛飲和交馬鞭的動作。此處切情切景,自然湊泊,不露痕跡。但一種俠士風懷,與惺惺相惜之意,卻從“贈馬鞭”的細節里,得到了動人的表現。

尾聯“看君穎上去,新月到應圓”,寫送別友人的深情,是設想之語。詩人設想看著友人到達目的地“穎上”,計算友人到“穎上”的時間當在月圓之夜,可見這顆心已經跟隨友人而去。寫跟隨之遠、跟隨之久,雖是設想之詞,卻抒發了對友人無限深情的牽掛。這種抒情,富有浪漫情調,曼妙而深情,真摯而飄逸。結尾余情裊裊,又絕無感傷之意。

再看岑參的《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

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

說的是:五月的火焰山行人稀少,看著您騎馬迅疾如飛鳥。都護軍營在太白星西邊,一聲號角就把胡天驚曉。

我的感悟是:首句便開門見山,點明了其朋友劉判官赴軍遠行的季節和所去之地。次句則是說雖然火焰山道路艱難,但我要看你劉判官騎馬迅疾如飛鳥。由此可見,本是“鳥飛千里不敢來”的火焰山,而劉判官卻驅馬疾如飛鳥。足見他一往無前的氣概。

接下來的一句“都護行營太白西”,點明了劉判官此行的目的地,即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的臨時軍營遠在太白星的西邊。這句詩當然是一種夸張的藝術表達,岑參這里如此下筆,主要便是為了配合軍隊莊嚴雄壯的感覺。

最后一句“角聲一動胡天曉”是岑參遙想軍營早晨的情景。按正常說,應是拂曉到來軍營便會吹響號角。但在岑參的想象下,卻是一聲號角將胡天驚曉。這樣一表達,它的意思便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人能夠感受到唐軍將士震撼天地的凌云壯志,仿佛已經是勝利在握。

齊飛講解的卻是隋朝佚名的《送別詩》:

楊柳青青著地垂,楊花漫漫攪天飛。

楊柳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說的是:楊柳青青,枝條垂落至地面。楊花漫漫在空中紛亂飛舞。送別時節楊柳折盡楊花也飛盡了,遠行的人兒什么時候歸來呢?

我的感悟是:送別贈柳,寓意有三:一是纖柔細軟的柳絲象征著情意綿綿。二是柳枝易成活,好友無論漂泊何方都能枝繁葉茂。三是柳留諧音,折柳相贈有挽留之意。春天一派生機,人們忙碌著遠行。眼見秋天已到,你是不是該回來了呢?

第二首送別詩,是說武皇時期有一個七歲的女童,家住南海縣,從小善于作詩,聰慧絕倫,芳名遠播,有才女之稱。武則天特意宣詔到長安覲見,等她千里迢迢到達長安之后,陪她一同進京的兄長就要與她分別了。

臨別之際,武皇令其賦詩一首,《送兄》:

別路云初起,離亭葉正稀。

所磋人異雁,不作一行歸。

說的是:離別路上云霧蒙蒙,離亭外邊枝葉稀稀。感嘆人不像那歸雁,一起作伴同行同歸。名為送兄,實際上表達的是和兄長一同歸家的愿望。

云初起,既表達了別路之上云霧繚繞,又表達了內心愁云初起。葉正稀表明經離別之人攀折而稀,也表達的是秋天的季節。正應了下一句大雁南飛。

和上面是一樣的,正寫反寫,表達的離別之情是一樣的。

楊羽出場了。講的是:王之渙的《送別》: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

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別多。

說的是:長安東門的護城河,兩岸楊柳青青飄動。我想攀折柳枝卻發現很難找到,應該是離人太多了。

我的感悟是:詩的前兩句寫景,不僅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和地點,還渲染出濃厚的離別情緒。“楊柳”是送別的代名詞,于是一見楊柳,就讓人想到離別。綠色的楊柳樹夾雜在御河兩岸,看似恬靜的環境反襯出詩人與友人離別的不舍。且首句是遠望所見,第二句是近觀所見。在遠與近的距離感中,詩人送友的踽踽而行的身影得以體現,襯托出舍不得惜別卻又不得不分別的心情。

詩的后兩句抒情,通過側面描寫別人送別而攀折楊柳,反映送別的人多。一個“苦”字,既是攀折楊柳而不便之苦,也是離別的愁苦。至于詩人自己折了楊柳沒有卻只字未提,更襯托出了詩人的送別的深情。后兩句看似平淡,仔細咀嚼,意味深長,詩人折或者不折楊柳,內心的悲楚恐怕都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這首送別小詩,清淡如水,短小精悍,款款流露出依依惜別的深情。縱觀全詩,字字未提送別卻字字點題,其中的描寫言簡意賅,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另外一首王之渙的《九日送別》:

薊庭蕭瑟古人稀,何處登高且送歸?

今日暫同芳菊酒,明朝應作斷蓬飛。

說的是:薊地的庭院一片蕭瑟,故友舊交越來越少。到哪去登高遠望,送友人離去呢?重陽節本應是登高游賞,暢談酣飲之佳節,而偏偏在此時卻要與友人別離,詩人自然倍感凄涼。

我的感悟是:開頭詩人直說蕭瑟,這既是環境的描寫,又是詩人內心的真實心境。故人逐漸稀少,這本是讓人可悲之事,可是不多的知己又要離去,如今又將送他歸去,內心的悲痛可想而知。想登高相送,蕭瑟之地,卻無登高之處。“何處登高”設問,寫出了極荒之地無處登高的凄涼,可謂悲上加悲。

后兩句由眼前的感慨推向未來的遐想:今日你我暫且共同飲酒賞菊,明日卻像斷梗的蓬草,在空中飄零,不知要飛往何處。“斷蓬飛”形象地寫出了兩人別后各自輾轉漂泊,無依無定的情景,包含“同在異鄉為異客”的深沉情思,把離別之情推進一步。

這首詩透漏出濃重的蕭瑟和凄涼,全詩格調蒼涼,在問句強調,今明情景的對比,和斷蓬比喻中把離情之苦寫得一波三折。

知老道:我將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送與大家共勉: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作者努力碼字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且末县| 全椒县| 阿巴嘎旗| 郴州市| 星座| 丰城市| 介休市| 阳春市| 关岭| 诸城市| 泾源县| 江源县| 黎川县| 若尔盖县| 通州市| 广安市| 措美县| 仙桃市| 西林县| 镇安县| 子洲县| 万盛区| 都昌县| 通江县| 宾川县| 浏阳市| 阜城县| 平陆县| 富源县| 阳信县| 乌拉特中旗| 常熟市| 金华市| 综艺| 万州区| 杂多县| 普洱| 衡南县| 西贡区| 稻城县| 婺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