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買入銀行股
  • 丁昶
  • 2945字
  • 2023-11-02 19:50:20

從銀行1.0到銀行3.0

北宋初年,也就是公元1000年前后,四川成都出現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種紙幣:交子。發行交子的商戶被稱為交子鋪戶。按照我國學術界的習慣,交子鋪戶不算是銀行。不過在1609年,荷蘭阿姆斯特丹成立了歐洲第一家儲金銀行,它的業務跟交子鋪戶類似,可人家是正兒八經的銀行(bank)。事實上,意大利還有更加古老的銀行,不過它們的模式更接近于豪族之間合作搞資本運營,主業并不是面向公眾吸收儲蓄。

交子鋪戶也好,儲金銀行也好,它們的商業模式如下:儲戶帶著金、銀、銅制成的貨幣過來,由機構驗明真偽之后,予以收納保管,同時機構為儲戶開出紙質證明單據,單據上載明保管中的鑄幣量,承諾此后任何人均可憑此單據前來提取對應的鑄幣。然后只要大家都認可這個機構的承諾是真實的,那么這張單據就可以在市場上代替鑄幣使用。于是它就逐漸演變成了紙幣,我們可以把這種模式稱為銀行1.0。

銀行1.0跟現代銀行的最大差異,就是儲戶前來存錢,非但沒有利息,反而還要繳納手續費。為什么呢?因為銀行1.0的實質就是保險柜租賃。儲戶把鑄幣放進去,它只是起到一個保管作用,并不拿去投資放貸,當然也就不可能產生利息了。

如果沒有利息,儲戶為什么要到機構那里去存錢呢?這主要還是為了方便。早期的紙幣票面都挺大,交子最小的面值是1貫,也就是1000文,大約是4千克銅材的價值量。如果身上帶一張薄薄的面值為10貫的交子,就可以免去40千克銅材的負重,這對儲戶來說,吸引力太大了。

那么有沒有人頭腦靈活一點,偷偷拿保險柜里的鑄幣出去放貸呢?我想肯定是有的,但這在當時屬于違規經營。銀行1.0的首要任務是保證兌現承諾。如果這邊剛把錢投出去,那邊儲戶就來取現了,怎么辦?如果同時有大量的儲戶都出現了這種情況,這個現象就稱為擠兌。

機構規模小,儲戶數量少且集中,擠兌的風險就較高,機構就不敢偷偷放貸。反過來說,隨著機構規模的擴大,儲戶數量多且分散,擠兌的風險就會慢慢降低,利用時間差放貸也漸漸變成了標準操作。此時,銀行1.0就升級到了銀行2.0。銀行2.0的商業模式,等于是在銀行1.0的基礎上增加了一條契約:銀行向儲戶支付利息,換取儲戶承擔一定的風險,即發生擠兌時,銀行有可能無法保證儲戶能及時取現。

從宏觀上看,銀行1.0是不影響貨幣供應量的。有多少紙幣出現在市場上,就有多少金屬鑄幣在保險柜中。一個鍋蓋只蓋一個鍋。但是從銀行2.0開始,就有所不同了。假設A帶一筆鑄幣進來,帶一張紙幣出去,然后銀行再把鑄幣放貸給B。那么此時A手里有一張紙幣,B手里有一筆鑄幣,市面上的貨幣供應量就增加了。此時,B還可以拿著鑄幣再去找銀行存錢,如此循環。一個鍋蓋可以蓋好幾個鍋,當然這個鍋也不能太多了,否則擠兌起來銀行也受不了。

從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中間這段時間是美洲金銀不斷注入歐洲的大通脹時期。在當時的歐洲宏觀上并不存在額外增加貨幣供應量的需求,所以銀行1.0和銀行2.0這兩種商業模式并存于世,并且人們通常認為銀行1.0是信譽卓著的好孩子,而銀行2.0則是調皮搗蛋的壞孩子。

可是進入19世紀大通縮時期,宏觀上出現了增加貨幣供應量的需求。大道理管著小道理,信譽卓著的好孩子不能夠滿足需求了,這時候怎么辦呢?只能由政府出面給壞孩子“撐腰”,讓其大膽放貸,于是1844年英國出臺了《皮爾條例》。從文字上看,《皮爾條例》處處在談對銀行業務的約束,但是別忘了,“打是親,罵是愛”。英國政府肯管它,說明它有“靠山”了。

正是在英國政府信用的支持下,以英格蘭銀行為中心,整個英鎊區的所有銀行,包括今天印度、巴基斯坦、南非、澳大利亞等國的銀行,組成了一個空前強大的銀行體系。這樣銀行就沒有那么容易被擠兌了。

請注意,雖然英格蘭銀行是當時全世界最強大的單一金融實體,但是英鎊紙幣還是作為金幣的提貨單據而存在的。英格蘭銀行只有承諾英鎊可以兌換黃金,市場才承認英鎊有價值,否則它就是一張廢紙。雖然此時的銀行業進化出了中央銀行,但頂多算是版本2.5,仍然沒有跳出版本2.0的邏輯框架。

我們前面講過,機構本身越強大,承諾對象越分散,擠兌發生的概率就越小。但是,概率再小也還是有可能的,尤其是當這個承諾機構本身變得虛弱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幣值穩定了上百年的英鎊終于宣布貶值。

金本位下的貨幣貶值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儲戶都來擠兌,英格蘭銀行承認自身沒那么多黃金,原來的承諾兌現不了了。當然,一定要兌換也可以,兌換量得打個折。如果這時候儲戶表示不想兌換了,那么市場就平穩了。可是如果儲戶打折也要兌換呢?那就只好再貶值了。果不其然,1929年大蕭條發生,1931年英鎊再次貶值。

大蕭條的歷史意義再怎么強調也不過分,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同時,它也是資本主義制度發展的分水嶺。請思考我們前面講到的貨幣供應量與經濟活動發展的問題。馬克思當時已經看到了金銀資本與人力勞動之間的不對稱性,但是歐美經濟借助炮艦的力量又往前走了幾十年,最后走到大蕭條時期,就真的走不動了。

地球就這么大,即使考慮到進一步開發的可能,新增礦山和剝削殖民地能夠產出的貴金屬數量也是有限的,而經濟活動的發展則有可能是無限的。其實這個矛盾的必然性是完全可以預見的,人類需要一個徹底的解決方案。然而社會變革的難點往往不在于設計方案,而在于凝聚共識。甚至有的時候,我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一場“慢動作車禍”發生,卻什么也做不了。因為危機不發展到痛苦的極致,是不可能倒逼出解決方案的。

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曾經斷言:當年如果美聯儲及時強力干預,放出足夠多的貨幣進入市場,大蕭條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這種想法就是典型的拿前朝的劍斬本朝的官,即用銀行3.0的邏輯去評論銀行2.5的問題。大蕭條時期對市場的一致預期是什么樣的?當時的大銀行家J.P.摩根有一句名言:“黃金是唯一的貨幣,其他所有的都只是信用。”他的言下之意是如果美聯儲膽敢強力干預市場,就只會把美元的信用一起葬送掉。在銀行2.5時代,任何貨幣都不可能僭越黃金的地位。

作為這一時期的風云人物,經濟學家凱恩斯的思想轉變是比較典型的。他的早期著作《印度的貨幣與金融》極力鼓吹英鎊體系,力邀很多的印度銀行參與其中。因為英鎊體系的覆蓋面越大,結構上就越穩定,然而平日穩定的代價是一旦發生危機就不可收拾。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之后,他又發表《貨幣改革論》來支持英鎊貶值。大蕭條發生之后的第2年,他的《貨幣論》問世,此書主張完全退出金本位,徹底擺脫大自然的束縛。等到1936年《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簡稱《通論》)出版,凱恩斯已經完全不提金本位了,他只是一心討論如何擴張經濟。也正因為此,雖然《通論》寫成于銀行2.5時代,但是主要內容卻適用于后來的銀行3.0時代。

從大蕭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期間,世界各國紛紛脫離金屬本位。二戰之后,又建立了以美元盯住黃金,其他貨幣盯住美元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直到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脫離金本位,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人們逐漸接受了銀行3.0的關鍵更新:貴金屬的地位由中央銀行發行的基礎貨幣取代,大國政府開始擁有完整的鑄幣權。

直到此時的銀行3.0時代,我們才能夠理直氣壯地宣稱:貨幣是銀行的產品。無論經濟體需要多少貨幣供應,都可以通過央行和商業銀行體系創造出來。歷史上如唐宋錢荒、19世紀歐洲的通縮、1929年的大蕭條,這些足以影響人類文明進程的災難,從此一去不復返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冕宁县| 拉孜县| 安吉县| 察雅县| 乳山市| 德江县| 德江县| 城口县| 石屏县| 保山市| 三河市| 鸡西市| 清原| 阿勒泰市| 商丘市| 桐梓县| 墨竹工卡县| 融水| 尼勒克县| 呼伦贝尔市| 佛冈县| 铅山县| 安平县| 乡城县| 文水县| 灯塔市| 油尖旺区| 昭苏县| 江孜县| 湘西| 比如县| 固始县| 牙克石市| 湟源县| 济宁市| 交城县| 政和县| 贵德县| 昌图县| 兴安盟| 南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