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親密的陌生人:擺脫孩子的負能量
- (美)蘭迪·克萊格等
- 5145字
- 2023-10-27 19:23:21
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基本常識
我們將從最基本的常識開始講,比如什么是邊緣型人格障礙(BPD)。每個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各有不同。但就像躁郁癥、對立違抗性障礙、進食障礙和精神分裂癥患者都有各自特點一樣,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也有典型癥狀。邊緣型人格障礙是一種精神障礙,其特征是異常(無法管控或失控)和極端的想法、情緒和行為。
通常情況下,真實發生的事件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而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恰恰相反,他們的情緒影響他們對事實的判斷。比如,你必須送孩子上學,你不能讓他在家里學習,但是孩子卻因此感到憤怒。比如,他們甚至會因為一段都沒開始就已結束的戀情想到自殺。在這些情況下,道理根本講不通。他們的思維方式很極端。別人在他們眼里,要么糟糕透頂,要么完美無瑕;他們要么對別人佩服得五體投地,要么憤怒地棄之、唾之。受強烈情緒驅使,他們總會做出些極端的行為來“減輕痛苦”,而這些行為又會給他們自身或他人帶來傷害。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第11版《疾病和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統計分類》(以下簡稱《國際疾病分類》)中關于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介紹,以及過去25年間,我們隨訪的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家人和配偶的反饋,我們總結出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在想法、情緒和行為上的典型特征。
想法:缺乏感知力和判斷力。
● 分裂(splitting,極端理想化和過分貶低)——雖然《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中并未列出此項特征,但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配偶普遍都認同這一點。
● 自我形象不穩定。
● 由壓力引起的偏執或分離癥狀(感覺“抽離”并短暫地脫離現實)。
情緒:容易失控,不穩定。
● 情緒容易失控和不穩定,適應能力極差。
● 煩躁或焦慮情緒通常持續數小時或數天。
● 長期的空虛感、絕望和抑郁。
● 不適當的強烈憤怒或難以控制的憤怒。
行為:行事沖動。
● 行事沖動,尤其在非常沮喪或憤怒時,常導致人際關系破裂并帶給自己傷害。
● 經常發脾氣,例如扔東西、推搡他人,或者頻繁出手打人。
● 為了防止被拋棄,常常采取極端方式,不管是真正被拋棄還是想象被拋棄。
● 多次自殘行為。
這些特征常會導致感情破裂,導致越擔心的事情越容易發生: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的感情總以悲劇收場。他們特別珍愛身邊的人,但當他們極力維持關系時卻常常事與愿違。他們不一定具備以上所有特點,但有些方面可能更糟,詳情如下。
想法:缺乏感知力和判斷力
患兒會根據父母是否滿足其愿望,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斷。比如,早上他們會覺得父母善解人意,而到下午卻覺得父母讓人生厭。他們認為人非好則壞,這就是所謂的“分裂”。當你的孩子認定一種情緒時,他們無法回想起其他過往情緒,同時也無法想象將來會出現的改變。事實上,大部分孩子都這么認為,這種思維方式被稱作原始防御機制(primitive defense mechanism)。我們大多數人都能隨著年齡的增長改掉這種思維方式。但是,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卻不會。不論成年與否,他們都采用同樣的思維方式。以下是一個兒童情緒分裂的例子。
德佳:其他人都收到了珊妮斯生日聚會的邀請,唯獨我沒有。
媽媽:也許你的邀請函正在路上呢。
德佳:他們肯定討厭我。他們都恨我。我根本沒有朋友。
媽媽:看來這讓你感到很難過。你看上去很傷心和也很失望。如果換作是我,我也會這么想。可是別忘了,上個月你可參加了三個生日派對。
德佳:我什么都做不好。
以下是一個青春期孩子情緒分裂的例子:
媽媽:你和芭比在交往嗎?
阿扎德:我可不想和那騙子在一起。
媽媽:阿扎德,你不是說她是你最愛的女友嗎?
阿扎德:那是因為我不知道她居然給科林·麥克補習數學,真是個壞蛋!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兒通常有強烈的不安全感。這種自我意識中的不安全感在青春期表現得最為明顯,因此也最為棘手。一般情況下,從青春期開始,孩子開始形成自我意識。據青少年邊緣型人格障礙住院部主任醫師布雷斯·阿圭勒介紹,邊緣型人格障礙患兒通常不認為自己是獨立的人,而是把自己看作好友或同齡人群體特征的合成體(2014)。他指出,當他們的同伴發生變化時,他們的自我身份(self identity)就會隨著新群體而變化。他們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自我身份是隨機的和不穩定的。而大多數孩子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自我身份相對比較固定。以下的例子分別說明這類兒童和青少年極易因他人影響而改變。
赫德拉:媽媽,你能給我買黑色緊身褲和運動衫嗎?
媽媽:你不是已經有很多運動服了嗎?
赫德拉:我現在喜歡哥特風,所以我想要黑色的衣服。
媽媽:你的大部分衣服都是粉紅色的,我還以為你最喜歡粉色呢。
赫德拉:穿粉色太傻了,我的所有朋友都穿哥特風格的暗黑色了。
患兒的感知力和判斷力不足,首先體現在他們的想法往往比較偏執,其次便表現為分離(dissociation)。有偏執想法的患兒可能認為,不僅父母跟他們對著干,其他人也都針對他們。事實上,他們還可能認為整個世界都在跟自己作對,害自己的人生變成了活生生的地獄。
意識分離常常是想象的或根本不存在的情緒。這是什么意思?例如,每天你都開車上班,你對這件事已經習慣成自然,不再需要思考,你甚至都不記得你是怎么將車開到單位的。意識分離就像這種感受,但是不同的是,它是由極度壓力引起的。意識分離通常不請自來,因為流露出這種情緒的人常常對自己的感受和對周遭的反應全然不知。與之相反的意識就是正念(mindfulness),我們將在第五章介紹正念訓練來保持健康。
塔蒂亞娜坐公交車時,常被附近的一群男孩欺負。她想讓媽媽送她去上學,但媽媽還得工作,只能讓她自己乘公交。媽媽每天都詢問她乘公交的情況,她總說“我不記得了”。媽媽以為一切都很好,直到她發現女兒尿褲子了。她連忙追問女兒發生了什么事,可塔蒂亞娜甚至對自己尿褲子都全然不知。
情緒:容易失控和不穩定
許多邊緣型人格障礙患兒都極度害怕被拒絕或被拋棄,哪怕是不足掛齒的小事都能引起這種恐懼。所以,當家人或朋友對患兒表現出憤怒或不耐煩時,他們可能會拼命地挽回局面,期待重新獲得對方的關愛(哪怕是關注)。他們會發誓做出改變,表現出悔意,盡一切可能避免被拋棄。
如果別人對患兒生氣或拒絕他們,他們可能會將這種拒絕或憤怒放大,并怪罪到自己頭上,認為自己沒用或可惡。其實別人很可能根本就沒生氣或只有那么一丁點兒生氣。邊緣型人格障礙總讓邊緣型人格障礙患兒處于守勢。這也解釋了他們的父母總如履薄冰的原因。(對于患兒而言,講道理并不好用。在第七章中,我們將介紹“認可”這種溝通方式。)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兒易怒并具有攻擊性。他們是這么想的:“你別想拒絕我,因為我要先拒絕你!”這種情況在成年患者的人際關系中經常發生。因為患者總擔心朋友會覺得自己如此不堪而拋棄自己,所以哪怕是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會讓患者感到緊張和不確定,于是他們便先人一步提出絕交。他們寧愿拒絕別人也不愿被別人拒絕。
必須指出,無論這類患兒的父母怎么做,哪怕是無條件地愛自己的孩子,滿足他們的任何要求,都無法改變孩子的這種情緒和思維方式。沒有人可以填滿這如同黑洞般巨大的空虛感,當然父母也不例外,唯有治療才有用。一位父親回憶和孩子相處的情景時說道:“為了不讓孩子聯想到被拋棄,我對孩子百依百順。”可是孩子的要求像個無底洞,溝壑難平。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定義中明確指出,患者試圖用各種方式來填補這種空虛。他們本以為人際關系可以填補這種空虛,可當人際關系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時,他們就會感到失望、痛苦、沮喪、憤怒甚至想自殺。這樣一來關系會更加惡化。這是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另一特點:不穩定的人際關系。以下例子分別關于兒童期和青春期患兒。
早上上學前,贊達亞總是盡可能地和媽媽待在一起。她知道媽媽待會兒要出門上班,但是她害怕那一刻的到來。時間越來越近,她也越來越焦慮,并請求媽媽留在家里陪她。可是當被媽媽拒絕時,她就會胃痛發作,有時會嘔吐或腹瀉,有時會心情低落地來到學校。
安迪每天與男友弗朗索瓦在學校見面。但當得知男友要和家人一起去歐洲游玩兩周時,她開始驚慌失措,并說如果男友離開,自己一個人沒法活,要去自殺。
患兒的情緒瞬息萬變。前一秒,孩子還開開心心;后一秒,他們就抱肘生起氣來,再過半小時,直接悶悶不樂地躺床上了。他們的情緒像過山車一樣起起伏伏,讓身邊的每個人都很難受,當然也包括他們自己。可是他們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有時他們的情緒確實受到真正發生的事情的影響,而有時他們的情緒完全是無中生有。
比如,當家中其他孩子因為生日聚會或學校獲獎等原因得到特別關注或贊賞時,患兒會反應過激。以下例子分別關于兒童期和青春期患兒。
周末的時候,洛娜去朋友哈麗特家玩,見到了她家小狗拉菲。雖然家里沒養狗,但她非常喜歡小狗,很想和拉菲一起玩。而拉菲一個勁地往哈麗特身上蹭,只想和小主人嬉戲,完全無視想與它親近的洛娜。回到家后洛娜跟媽媽說,哈麗特的小狗很煩人,她再也不想去她家了。
阿斯特麗德非常喜歡大海,所以很期待和家人去夏威夷度假。在機場,她遇到一個和她年齡相仿的年輕人。得知他也是和家人去夏威夷玩的,便約好到酒店后一起玩。阿斯特麗德一直拿著手機等電話,可到了晚餐時間,她等得都快發瘋了還是沒等到。當家人叫她一塊兒去吃晚餐時,她說:“我感覺糟透了,什么胃口都沒有。”于是,她沒和家人去吃晚餐,而是要留在房間等電話。后來等家人吃好飯回來,她崩潰地說自己沒心情度假了,只想回家。家人根本無法改變她的想法。于是整個假期她連房門都沒出過。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兒的養育過程讓人沮喪。父母對孩子傾注的愛就像沖刷人行道的雨水一樣流走。有的父母說,孩子對他們的愛視若無睹,卻對丁點兒的批評耿耿于懷。一方面,孩子眼里容不下任何批評或建議;另一方面,孩子又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可能受到表揚。下面的兩個例子分別體現了兒童期和青春期患兒的空虛感。
午餐時,艾莉亞的老座位被一名新來的女孩坐了,而且沒人出面為她留住這個位子。艾莉亞回到家后,就跟媽媽說“他們都討厭我”,所以我不想回學校上學,想在家里上學。她的母親認可了她強烈的失望和焦慮情緒,并解釋那個女孩可能只是先你一步坐了那個座位而已,她不是針對你的。但是,第二天早上,艾莉亞便以生病為由拒絕去上學。
科林發現女兒在臥室里用剃須刀割她的手臂,問她為什么要這樣做,女兒解釋說這能分散她的注意力,使她感到不再孤獨和空虛。
大發脾氣和強烈的憤怒是患兒的共同特點,大部分家長都招架不住。當孩子破口大罵、滿嘴臟話并惡毒地咒罵父母,用過分和無理的方式回懟時,父母很難做到泰然處之。當孩子被朋友侮辱(或認為自己受到了侮辱)時,父母一旦指出他們誤會了朋友,他們就會認為父母在責備他們。在第七章中,我們將教你認可孩子的強烈情緒,這是應對憤怒爆發的良策。這里有兩個關于兒童期和青春期孩子憤怒爆發的例子。
金吉爾想要一件跟朋友艾米麗一樣的綠色夾克。父親帶她來到商店,可是符合她的尺碼的綠色夾克缺貨,只有紫色和棕色。金吉爾頓時心情沮喪,癱倒在商店的地板上,失控地抽泣起來。
愛麗絲的手機沒電了,可她找不到充電器。她在房間里翻箱倒柜地找,越來越抓狂,一次比一次火大,然后便問弟弟有沒有拿走,弟弟答沒有。可她還是不依不饒地指責他拿走了不還,叫他還給自己。弟弟反復強調根本就不知道她在說什么,她就開始扯著嗓門對他大吼起來。
行為:行事沖動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兒在經歷痛苦的情緒時,常常做出沖動行為。沖動行為包括離家出走、使友情破裂、酗酒、入店行竊、亂花錢和超速駕駛私家車。
以下分別為兒童期和青春期的患兒行為沖動的例子。
由于新冠疫情的原因,格倫被隔離,所以數學課改為網課。課前幾分鐘,他提前打開電腦嘗試登錄,但由于網絡問題,他多次嘗試都沒能成功,他沮喪極了。他真的不想遲到,但就是登錄不成功,他便開始砸電腦,每失敗一次,砸一下,直到電腦被砸到了地上,徹底壞了。
卡米拉在歷史課上見過一個男孩并對他有好感,所以為了能引起他的注意,她參加了一個聚會。她花了幾個小時做頭發打扮自己。可當她來到聚會時,卻發現那男孩正在和兩個女孩聊天。卡米拉上前與男孩打招呼,終于引起了他的注意。男孩邀她去散步。走到附近的樹林時,男孩想與她發生親密關系,她同意了,也失去了貞潔。可第二天到校后,她發現男孩根本不理她,她后悔至極,感覺自己被占了便宜。
邊緣型人格障礙患兒可能會想自殺或自殘,這兩種行為的原因是完全不同的。自殺就是結束一切痛苦,而自殘是用來減輕情緒上的痛苦。(第十三章中有這兩種行為的更多信息。)以下是兩個自殘的例子。
索菲亞一緊張就會摳指甲。有時她的手會流血或被感染。當醫生問她為什么這樣做時,她說不知不覺就這么做了。
因為男友鮑里斯提出分手,娜塔莎萬分沮喪,匆忙回到家,找了個沒人會發現的地方準備自殘。她拿起冰冷的鋼質剃須刀割向上臂,血流了出來,之后她的心情立馬好了。過了一會兒,她用繃帶包扎了胳膊,并小睡片刻。
當患者認識到自己的疾病開始自我反省后,他們的自殺率是相當高的。所以,本書的第十三章將專門討論自殺和自殘。我們需要認真對待自殺的任何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