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我國安全管理的形成和發展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安全管理工作逐漸起步,20世紀50年代,引入現代安全生產管理理論、方法和模式。20世紀60—70年代,我國開始吸收并研究事故致因理論、事故預防理論和現代安全生產管理思想。20世紀80—90年代,開始研究企業安全生產風險評價、危險源辨識和監控,開始嘗試安全生產風險管理。20世紀末,我國幾乎與世界工業化國家同步研究并推行了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
我國的安全管理大致分為5個階段。
1.建立和發展階段
(1)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1949—1952年)
1949年11月召開的第一次全國煤礦工作會議提出“煤礦生產,安全第一”。1952年,第二次全國勞動保護工作會議明確要堅持“安全第一”方針和“管生產必須管安全”的原則。
(2)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年)
確定了“管生產必須同時管安全”的原則,建立了專職安全管理機構。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把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作為國家的基本政策。中央人民政府先后頒布了系列法律法規,安全生產達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佳水平。
2.停頓和徘徊階段
(1)受挫階段(1958—1960年)
拼體力、拼設備、浮夸冒進之風盛行,生產秩序遭到破壞,傷亡事故大幅度上升,出現了第一次傷亡事故高峰。
(2)探索階段(1961—1965年)
總結經驗教訓,健全規章制度,加強安全管理,重建安全生產秩序,發布了一系列的安全衛生法規。
(3)動蕩和徘徊階段(1966—1978年)
“文化大革命”期間,安全工作受到了嚴重破壞,出現了第二次傷亡事故高峰。1976年,由于脫離社會現實條件,出現第三次傷亡事故高峰,安全工作呈現徘徊不前的局面。
3.恢復與提高階段(1978—1992年)
1978年,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認真做好勞動保護工作的通知》;1979年,國務院批準勞動總局、衛生部《關于加強廠礦企業防塵防毒工作的報告》,這兩個文件對扭轉當時安全衛生狀況嚴重不良的局面,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這一階段中,先后頒布了150多項安全衛生標準。1983年,確定了國家監察、行政管理、群眾監督的安全管理體制,我國安全管理工作從行政管理開始跨入法制管理階段。
4.高速發展階段(1993—2002年)
1993年開始,經濟形勢明顯好轉,事故和職業病又驟然上升,進入了第四次事故高峰期。1993年以后,先后出臺了或修訂了一系列的安全生產基本法或相關法,如《礦山安全法》(1993年)、《勞動法》(1995年)、《刑法》(1997年)、《消防法》(1998年)、《安全生產法》(2002年)以及《職業病防治法》(2002年)等。2000年以來,國家機構體制進行了改革,先后成立了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以及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2001年,正式頒布《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規范》,我國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標準的實施工作得以全面、正規化展開。
5.綜合協調發展階段(2003年至今)
2003年之后,我國開始了全面性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提出了一案三制(預案、體制、機制、法制),提高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2004年提出“四不放過”原則。2005年,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升格為總局,為國務院直屬機構。同年發布了《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2006年設立了首個應急管理的綜合性協調機構——國務院應急管理辦公室。2006年國家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指揮中心的成立,是防范事故災難、減少事故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舉措。2007年頒布了首部應急管理的綜合性法律《突發事件應對法》,明確規定“國家建立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屬地管理”為主的應急管理體制。2018年出臺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將安監、應急、消防、救災、地質災害防治、水旱災害防治、草原防火、森林防火和震災應急救援等職責跨部門整合在一起,組建應急管理部,這是我國應急管理體制變革的一項重大舉措。應急管理部的組建,體現了現代應急管理的顯著特征——協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