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預防原理及原則
預防原理是指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應該做到預防為主,通過有效的管理和技術手段,減少和防止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從而使事故發生的概率降到最低。
在可能發生人身傷害、設備或設施損壞以及環境破壞的場合,事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發生。預防,其本質是在有可能發生意外人身傷害或健康損害的場合,采取事前的措施,防止傷害的發生。預防與善后是安全管理的兩種工作方法。善后是針對事故發生以后所采取的措施和進行的處理工作,無論處理工作如何完善,事故造成的傷害和損失已經發生。顯然,預防的工作方法是主動的、積極的,是安全管理應該采取的主要方法。
(1)偶然損失原則
事故后果以及后果的嚴重程度,都是隨機的、難以預測的。反復發生的同類事故,并不一定產生完全相同的后果。根據事故損失的偶然性,可得到安全管理上的偶然損失原則:無論事故是否造成了損失,為了防止事故損失的發生,唯一的辦法是防止事故再次發生。在安全管理實踐中,一定要重視各類事故,才能真正防止事故損失的發生,因此,無論事故損失的大小,都必須做好預防工作。
(2)因果關系原則
事故的發生是許多因素互為因果關系連續發生的最終結果,只要誘發事故的因素存在,發生事故是必然的,只是時間或遲或早而已。事故的必然性中包含著規律性。必然性來自于因果關系,深入調查、了解事故因素的因果關系,就可以發現事故發生的客觀規律,從而為防止事故發生提供依據。應用整理統計方法,收集盡可能多的事故案例進行統計分析,就可以從總體上找出帶有規律性的問題,為安全決策奠定基礎,同時為改進安全工作指明方向,從而做到預防為主,實現安全生產。
(3)“3E”原則
造成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的原因可歸結為4個方面,即技術原因、教育原因、身體和態度原因以及管理原因。針對這4個方面的原因,可以采取3種防止對策,即工程技術(Engineering)對策、教育(Education)對策和管理(Enforcement)對策,即“3E”原則。
(4)本質安全化原則
本質安全化是指設備、設施或技術工藝含有內在的能夠從根本上防止事故發生的功能。本質安全功能是設備、設施在規劃設計階段就被納入其中,而不是事后補償。本質安全化原則可以從根本上消除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從而達到預防事故發生的目的。本質安全化是安全管理預防原理的根本體現,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
本質安全化并不表明本系統絕對不會發生安全事故。
1)本質安全化的程度是相對的,不同的技術經濟條件有不同的本質安全化水平,當代本質安全化并不是絕對本質安全化。由于經濟技術的原因,系統的許多方面尚未安全化,事故隱患仍然存在,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并未徹底消除,只是有了將安全事故損失控制在可接受程度上的可能。
2)生產是一個動態過程,許多情況事先難以預料。人的作業還會因為健康或心理因素引起某種失誤,機具及設備也會因為日常檢查時未能發現的缺陷產生臨時性故障,環境條件也會由于自然的或人為的原因而發生變化,因此,人-機-環境系統的日常隨機的一般性事故損失并未徹底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