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呆佬”是我的“乳名”
- 半世琴緣:制琴師曹樹堃回憶錄
- 曹樹堃
- 1275字
- 2023-08-09 18:27:22
廣東人有一古老的俗諺:“有中錯狀元,無改錯花名。”我出生以后,沒有正式的乳名,但很快就有了一個并不光彩的花名——“呆佬”。久而久之,它變成了“乳名”。
過了花甲之年,回想童年有點難度。我出身于一個普通的家庭,家中有爸爸、媽媽,同住在一起的還有爺爺和奶奶及叔叔。境況一般,人數(shù)不少。我排行老二,雖也是男孩子,但不像大哥這“長子嫡孫”那樣金貴,讓長輩疼愛。最初的記憶可從幾張泛黃的照片開始。我是照片中的兒童,前庭飽滿,臉如圓玉,五官還算端正,但眼神有點凝滯,特別是騎在小三輪腳踏車上拍的那一幅,姿勢僵硬,萌是萌,但有點呆。母親也說我吃奶常常會吐,從小就顯得“有點笨”,特別是拿我同討人喜歡的大哥比較時。比如,不但學說話慢,學走路也比別的孩子遲。一個人默默地對著墻壁坐小半天,不吵不鬧,像大人沉思,父母看了很是擔憂,怕生了一個“傻瓜”。長大一些以后,連動作也慢騰騰的,和活蹦亂跳的同齡小孩一比,更顯得呆頭呆腦,故此開始被大人戲稱“呆佬”。更有一次,大約五歲那年,跟一幫年長幾歲的街坊鄰居玩“跳凳仔”,小板凳差不多和我一樣高,開始時隨大隊正面跳下來安然無事,但一個比我們大幾歲的小孩比較頑皮,倒著身子往后跳,我覺得特別好玩,但不知道自己身高不一樣,也學著往后跳,跳得又實在笨拙,結果下巴碰上凳角,當場血流滿面。大家驚慌失措,大叫:“呆佬出事了!呆佬出事了!”還好叔叔在,立即將我抱去醫(yī)院縫了七針。傷疤直到今時今日還隱隱可見。
不過,坐實我這一“異稟”的,是那一次。廣州地處亞熱帶,六七月份的夏季,天氣十分炎熱。我家所在的永勝街,街頭巷尾都會有賣雪條(棒冰)的小攤檔。那年代,別說空調(diào),連電風扇也稀罕。酷熱難當?shù)奈玳g,爺爺出門,買了幾支從冷藏柜拿出的紅豆雪條。他樂呵呵地進家門,把冒著輕煙的消暑妙品分送給孫兒孫女。每個孩子接到后都喜不自勝。唯獨我把送到手邊的冰棍推回去,生怕給“燙”著,大叫:“我不要吃,我不要吃!”爺爺困惑地看著我,我解釋:“攤凍先,攤凍先。”(粵語意思是:讓熱食物冷下來。)這一“天才”之舉,當然逗得一堂老幼笑出眼淚。“唉,怪不得人叫你呆佬,真是呆佬!”爺爺搖著頭,忍住笑說。就這樣,“呆佬”變?yōu)槲业耐馓枴拇耍灰易隽瞬缓洗笕诵囊獾氖拢蚍噶藷o意的小錯,對方就會用無奈、惋惜的語氣來一句:“怪不得叫你‘呆佬’。”
雖然是玩笑,然而無論長輩還是同輩,都想不到它影響了我整個青少年時期,在心靈深處留下永久的陰影。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可名為“聰明文化”,它是“成王敗寇”的政治學的余緒。廣州的街坊一向流行“寧生敗家仔,莫生蠢鈍兒”的俚語,我被人貼上這樣的標簽,自尊心受損是不言而喻的。
好在,屈辱有正面的作用——激發(fā)了我的好勝心。說我呆笨嗎?好,我偏要讓你們跌破眼鏡!我暗暗發(fā)誓,必須做些與眾不同的東西出來。因此,學習從小就比別人努力,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都要表現(xiàn)得比別人強。
到了青春期,我又發(fā)現(xiàn),這一形如胎記的外號,對我的影響已沉淀為潛意識。它總在提醒我,在生我養(yǎng)我之地,人們洞悉我的“底細”,不值得留戀,必須遠走,到全新的環(huán)境,希望別人和自己都忘記這個“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