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面見李若水(一)
- 靖康之后,率岳飛拾山河
- 禿筆畫方圓
- 2364字
- 2024-01-03 19:20:18
“仲兄捐軀,若水亦深為氣憤,樞密院那些幸臣哪里懂得治軍打仗之事。”
“清卿,武將職責本就為國家盡忠效死,宿命如此,老夫只求無缺憾,不負皇恩浩蕩。”
“唉!大宋朝大好山河,蔡京、王黼、童貫之流紊亂朝綱,攪得天下烏黑一片……”
沈放踏進中軍大帳,只見種師閔正和一個頭戴漆紗幞頭,身穿紫袍的瘦削中年官員相對而坐,促膝長談。
種師閔抬頭,見是沈放,開懷道:“沈老弟,我給你推介一下,這是李清卿李若水。”
沈放此次回來未著戎裝,只穿了一套苧麻布深衣,他身材勻稱,皮膚紅潤,舉止得體,頗有幾分讀書人的文雅氣質。
“學生見過李公!”沈放快走幾步,對著李若水深深一揖。
紫袍官員正是流芳百世的北宋忠義名臣李若水。
李若水對沈放的自稱有些詫異,輕輕的抬了抬手道:“此地是軍營,繁文縟節就免了。”
種師閔命侯勇搬來一張胡凳,招呼沈放坐下談。
“沈放根腳低微,站著聽李公教誨便是了。”沈放遲疑了一下,不肯就坐。
種師閔哈哈大笑,站起一把將沈放按到凳子上坐定了,指著李若水道:“清卿與我種家是世交,沈老弟不必拘謹。”
李若水也做了個請的姿勢,微笑道:“本官今日路過,私訪故人而已。種公第一個便推介沈將軍,稱沈將軍乃人中英杰。”
“李公謬贊了,學生文不能登大雅之堂,武不能馳騁疆場,說學生‘人中英杰’實在是汗顏。”
北宋文興武廢,朝廷文官中隨手一撈都是大文豪。沈放自穿越到此后,從未與北宋頂級文人高士接觸過,不免有些拘謹。
李若水當然不知曉這一層,他爽朗笑道:“沈將軍,能被種公賞識之人,差不到哪里去。此次是私訪,你我也不必拘泥于小節。本官聽聞沈將軍對時局有精辟見解,好奇得緊,這才冒昧請你一談。”
沈放欠了欠身,道:“學生鄉間莽夫,孤陋寡聞之徒,有什么值得李公專程召見的?”
李若水抬手指了指北方,單刀直入道:“本官奉了皇命出使金國,為的是處置三鎮交割之事,沈將軍以為,三鎮交還是不交?”
沈放沒想到李若水竟如此直率,也干脆答道:“李公,學生以為交割或不交割意義已不大。”
“愿聞其詳。”
“李公,若要說得詳盡話就長了,學生只挑要緊的來說罷。”
李若水點了點頭。
沈放說道:“金人撤圍汴京后,一直沒有完全退回金國境內,山后九州按照‘海上盟約’本應歸還我朝,可如今云中府成了粘罕的大本營,山前七州如今也被斡離不占了大半。”
“金人此番入寇,橫看豎看都沒有息兵的意思。若學生沒估計錯的話,李公此次出使金國,應該是準備拒絕交割三鎮吧?”
李若水還是點了點頭,沒有作聲。
“學生以為,不管交割還是以租賦替代,都不能讓金人稱心如意,金人志不在此。”
李若水又點了點頭,不過卻開口問道:“何以見得?”
“李公,金兵南侵之禍起于宋金盟約,此盟約不比‘澶淵之盟’。先皇真宗皇帝御駕親征時,我朝軍隊尚可與遼兵一戰,甚至在澶淵城下射殺了遼國蘭陵郡王蕭撻凜,大挫遼軍銳氣。”
“可我朝這次和金人海上盟約,軍隊未建寸功,燕京還是從金人手里買回來的。”
“能買也算本事,可是卻在金人眼皮底下吃了敗仗,五十萬大軍連殘遼軍隊都打不過,讓金人摸清了我朝軍隊虛實。”
“張覺叛金之事,遺禍無窮。王安中宣撫使親自割下張覺的頭顱送給金人,涼了常勝軍、義勝軍以及北地漢人的心,自此我大宋軍隊一潰千里。”
“如今金人勢大,軍事實力已達巔峰,燕云十六州已盡數被金人占去,宋金盟約至此已無基礎可言。”
“恕學生說句大逆不道的話,既然雙方屢次違背盟約,又何必在契約上作文章呢?金人既然棄信,大宋又何妨背約!”
“況且城下之盟本就不可取,我大宋軍隊打不過人家,李公此去金國一再示弱的話,還能談出什么結果?金人志在劃河而治,整修武備才是大宋唯一出路!”
沈放這番話要是說在大宋君臣面前的話,不知道會死多少回。
可是沈放占了個極大的優勢,他熟稔這段時期大宋君臣的行事做派,擁有了金手指。
李若水是什么樣的人,沈放摸得一清二楚,在他面前只要一心為大宋江山社稷考慮便是,言語上尖銳些并不會引禍。
沈放口若懸河,李若水臉色卻變得陰晴不定了。
沈放所言并不新鮮,負責與金國談盟約的常使馬擴,以及李綱、種師道等人都曾上言朝廷要加強軍備,以武力對抗金軍。
只是李若水常伴君側,思考問題的角度與其他人不一般。
沈放不像個只會刀弓劍戟的軍漢,還有些陳東的影子。
當初金人兵臨汴京城外,太學生陳東等人滿腔熱血,伏闕上萬言血書,鼓動百姓聲援李綱、種師道,幾乎引發一場大動亂。
陳東這樣的年輕太學生空有一腔熱血,卻無治國理政經驗,拿出不出救國良策,于江山社稷并無裨益。
沈放雖然血氣方剛,取得了承天寨大捷,依然只是個軍漢,對宋金戰爭的大局看不透。
李若水不似簽樞密院事耿南仲、中書侍郎唐恪等人一邊倒的主議和,他也主張申飭守備,提高軍隊戰斗力,但他同時還要考慮財政支度和百姓生計。
天下禁軍、大內班直、沿邊效用強大固然重要,可朝廷得拿得出軍餉供養百萬大軍才行啊!
自燕京回歸大宋,世人眼中是一片歡欣鼓舞,可是李若水這樣的朝廷核心大臣,看到的是一片血淚。
未了滿足金人的條件,收回燕京,官家可謂是將整個大宋的財賦都押了上去。
增加的賦稅讓大宋抵御災害能力急驟降低。
山東、河北、陜西地震,朝廷無力救濟,滋生了張仙、張迪,高莫山等流寇,北方一片蕭條。
兩河、京畿、江南大水,淹沒一大片良田,災民遍地……
沈放一邊說一邊在觀察李若水臉上的晴雨表,卻摸不透他的心思,干脆突然閉口不言了。
李若水納悶道:“沈將軍,怎么不說了?”
沈放暗笑,應道:“李公,學生曾聽聞一句話叫‘弱國無外交’,如果事事都能談判解決,我大宋又何須養百萬大軍?”
“天下動蕩,不養兵怎可保境安民?”
“可我大宋空有百萬大軍,為何還被十幾萬金兵長驅直入,攻至國都?”
李若水愣了愣,這個問題他很清楚,卻回答不了。
“李公,恕學生直言,拋開兵甲戰馬,單論士兵素養、將官指揮能力,大宋軍隊與金軍相比,差了一大截。”
這次連種師閔也開始鄒眉頭了,沈放不經意間,將宋軍最大的弊病擺到了臺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