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前言 陽明學的經典之作《傳習錄》

  • 王陽明的智慧
  • 吳震 孫欽香
  • 7642字
  • 2023-07-28 16:14:34

在中國文化的悠久發展歷程中,產生了許多傳誦不絕的經典作品,如《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等,《傳習錄》這部作品便是體現明代大儒王陽明(1472—1529)心學思想(又稱陽明學)的經典之作。

《傳習錄》不僅是陽明學的思想寶庫,而且后來逐漸成為儒學史上一部重要的傳世經典,其中“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萬物一體”等觀點不僅是陽明學的智慧結晶、重要理論,而且業已構成儒學傳統中最富代表性的內容之一。孟子曾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因此,為了更好地閱讀《傳習錄》,有必要先了解陽明生平事跡及其主要學術觀點。

1 陽明主要生平事跡及思想學說

少年立志:學做圣賢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成化八年(1472)農歷九月三十日出生,初名云,后改為“守仁”。1482年,陽明隨祖父一同北上京師,直到16歲,陽明隨父親等家人在北京生活。

陽明來到京師繁華之地,眼界大開,性格更為曠達,喜好俠義,研究兵法,騎馬射箭,出入于佛、道、相、卜之間。這些行為自然令父親頗為擔憂,為教化陽明,12歲那年,父親便為他請來塾師,希望他能收斂身心,專心向學。

生性豪邁、頑皮的陽明喜歡提問題,有一天問私塾老師“何謂人生第一等事”,私塾先生回答“讀書登第”,即讀書做官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陽明卻不以為然,指出“讀書學圣賢”才是人生第一等事。可見,在少年陽明的心目中,已然萌發了一個高遠的志向,便是成就像圣賢一樣偉大的人格。自北宋儒學復興運動以來,立志成圣是儒者的共同追求,陽明亦不例外。

格竹失敗

十五六歲時,陽明開始學習朱熹[1]格物之學,立志格盡天下之物。這是因為按照朱熹的為學路徑來做成圣成賢的工夫,就必須首先經過種種學習,即物窮理,格物致知,了解和把握各種各樣的知識和事物之理,然后才能一步步成就圣人、君子的偉大人格。

青年陽明便遵循這一為學成圣的工夫路徑。有一天,他與一朋友相約,來“格”面前一片竹林,企圖獲得有關竹子的道理。結果那位朋友格了三天病倒了,陽明格了七天七夜,也以失敗告終,而且大病一場,這便是陽明生命歷程中著名的“格竹事件”。這一失敗導致陽明對“讀書學圣賢”萌生灰心之念,他心中始終揮之不去的疑問便是,向外逐物以求其理的實踐,果然能解決心與理“判若兩截”的情況嗎?即使格盡天下之物,與自家身心又有何關聯?可以說,陽明在很長時間內為朱子的“格物窮理”說所困擾,“格竹事件”無疑是陽明后來思想轉向的直接“導火索”。

直至1505年,陽明在北京授徒講學,昌明“身心之學”,由研習詩詞文章之學轉向追尋圣人之學。同年,陽明與湛若水[2]相識定交,相約一起昌明圣學;徐愛[3]也在這年進京,拜陽明為師,為陽明門下之“顏回”。可見,此時陽明思想趨向已定,這無疑是陽明“龍場悟道”的預伏期。

龍場悟道

1506年,即正德元年,明武宗初政,然朝政仍在以劉瑾為首的宦官集團手中。南京科道官戴銑(1464—1506)等上疏批評時政,被捕入獄。陽明為維護正義,率先上《乞宥言官去權奸以章圣德疏》,希望朝廷寬宥言官,并建議擯除權奸。結果,陽明也被捕,入錦衣獄。隨后在午門外被杖打四十(一說“五十”),并被貶為貴州龍場(今貴州省修文縣)驛丞。正是在龍場“萬山叢棘”“蛇虺魍魎”“蠱毒瘴癘”的艱苦環境中,陽明思想上經歷了一次大徹大悟,史稱“龍場悟道”。

陽明身處環境惡劣的貶謫之地——貴州龍場,思忖圣人如果處在此地會怎么做(“圣人處此,更有何道?”)這樣的靈魂追問。他終于徹底解決困擾他良久的“格物致知”問題,意識到“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意思是我以前向外面的事物去追求道理,這種做法完全錯了;領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這八個字濃縮了陽明無數次的思想苦難及其人生磨煉。他最終悟出了成就理想人格的依據就在于“吾性”(實即“吾心”),而不在于書本知識的追求、積累。可見,“龍場悟道”實質上就是“心即理”。這場徹悟意味著陽明學的正式確立,表明陽明已將問題關注的焦點集中在“內心”這一點上。“心”的問題在其思想中凸顯出重要的地位和意義,他從此開創出一個與朱子學不同的思想世界。

“心即理”與“心外無物”

1510年,陽明離開貴州龍場,先到江西吉安廬陵縣任知縣,隨后回京任職。1511年,陽明與湛若水比鄰而居,自此與湛若水、黃綰[4]三人常常聚會講學,切磋學問。

在整個宋明理學史上,“心”與“理”之間的關系是基本哲學問題之一,“心即理”無疑是陽明學的第一命題。1512年,陽明與徐愛乘船從京杭運河回紹興老家,一路上討論“格物”“知行合一”“心即理”等問題。徐愛所錄語錄距陽明離開龍場約兩年,大致反映了陽明在龍場悟道后不久的思想觀點。

在這數條語錄中,陽明詳細闡述了作為道德法則的“理”不存在于道德行為的對象身上,忠、信、仁、孝這些道德原理都存在于行為主體的心中,并由此批評朱子學的理在事物的觀點。可以說,陽明面對的直接對話者是徐愛,而隱秘的對話者卻是朱子的“即物窮理”說。

陽明晚年在《答顧東橋[5]書》中,更集中表述了“心即理”“心外無理”的思想,認為朱子“心與理”說法開啟了后世學者分心與理為二的弊病,主張“心與理”在本體意義上的同一性,而不是在工夫論意義上“心與理”可能為“一”。所謂“天地圣人皆是一個,如何二得”的反問,其意便是說明心理原本為一,針對程頤(1033—1107)“在物為理”說,提出“此心在物為理”。

需要說明的是,這里陽明所謂“此心在物為理”之“理”并不是指自然界客觀規律意義的“物理”,而是特指人的道德意識所指向的道德活動。也就是說,其所謂的“理”是人間倫常之“理”,具有實踐的、人文的意味,是心之活動所指向的對象。這才是陽明強調“此心在物為理”以及“心即是理”的真實意涵。可見,陽明所說的“心即理”,是一個屬于道德哲學領域的命題。從道德行為的角度看,道德原則存在于道德主體身上,而并不存在于外在的對象物身上。

再者,對陽明來說,所謂“心,不是那一團血肉”,也就是說,心不是血肉軀體的那顆心臟之心,也不是只知痛癢的感官知覺之心,而是本體意義上的良心或本心,陽明稱之為“真己”。這一“心體”或“心之本體”意義上的“心”乃是指“知善知惡”的道德知覺,這一點應是陽明心學體系中有關“心”的根本義。

“知行合一”

龍場悟道次年(1509),陽明在貴陽龍崗書院提出其思想歷程中第二個著名的命題——“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陽明學的基本命題之一,也是其哲學思想的一項重要理論貢獻,與朱子“知先行后”說形成鮮明對照。

徐愛因尚未領會陽明“知行合一之訓”,前來請教。按照常識,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知而不行的情況,知與行難道不是兩件事?陽明首先指出此種情況是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此處“本體”是指“本來意義”。所謂“知行本體”,是說知行本來如是的狀態,而知行本體的喪失乃是“私欲隔斷”的結果。如知道孝順父母,便是要做孝順父母的事,才是真知孝順。之所以說“知行合一”,正是為了對治當時學界流行的一種弊病,即認為必須先做知的功夫,必待真知,然后才去行,于是造成的后果就是不知也不行。

晚年在《答顧東橋書》中,陽明論述了“知行并進”思想,指出“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這兩句話是陽明“知行合一”的重要觀點,旨在表達:行的過程必須有知的參與,知行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從而不可分離。陽明還根據其“致良知”的心學立場,指出“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也就是說,知行合一作為一種工夫實踐,其實就是“致其本心之良知”的工夫,因此說“知行合一”乃是“圣門之教”,也就是說“知行合一”才是儒學的真正教義。

后世對陽明“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一念發動處便即是行”等說法提出批評,認為是“以知為行”(張岳,1492—1553)、“銷行以歸知”(王夫之,1619—1692),這些批評固然不無道理,但若說陽明心學忽視“力行”卻又非公允。因為在“知行合一”論述中,陽明頗強調“行即是知”,極力反對“知而不行”現象,這反映了其心學思想中的力行主義的特色。總之,“真知力行”是陽明心學的一大特色,在“知行合一”理論中強調道德行為是最終實現道德生活的決定因素。

江西平亂,闡發“致良知”

1516年,陽明受命巡撫南、贛、汀、漳等地。在平叛、安民的同時,陽明仍不忘授徒講學。1519年,寧王朱宸濠(1476—1521)叛亂,陽明倡議起兵,不久攻克南昌,擊敗宸濠先后遣來的敵兵,領兵攻九江、南康,擒獲宸濠,平定宸濠之亂,創立赫赫大功。

1520年,陳九川[6]來虔州問學,陽明闡發“致良知”學,提出“爾那一點良知,是爾自家底準則”,又說:“此‘致知’二字,真是個千古圣傳之秘。”“良知”的概念來自《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陽明繼承并發展孟子這一思想,指出良知為“心之本體”,將孟子的良知觀念提升到本體論高度,形成了獨特的良知本體論。所謂“良知本體”,是指在陽明思想中“良知”具有形上本體的意義。1521年,陽明致信鄒守益[7],寫道:“近來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門正法眼藏。”這是說,陽明越來越相信“致良知”真是儒學中的第一要義。

陽明在江西平亂近五年,創下蓋世奇功。兵戎歲月,不忘授徒講學。由闡發“誠意之學”到發明“致良知”學,標志著陽明心學的成熟圓融。特別是平叛后,在陽明的談話和文字中,充滿了對良知的贊嘆和發現“致良知”的喜悅,他說:“人若知這良知訣竅,隨他多少邪思枉念,這里一覺,都自消融,真個是靈丹一粒、點鐵成金!”

居越講學

1521年,陽明回到紹興。王畿[8]來受學,不久,錢德洪[9]率兩位侄子和余姚士子來受學,王、錢為陽明晚年兩大重要弟子。

1522年,父親去世,陽明在家守喪。王艮[10]駕小蒲車北上京師,沿途聚講,轟動一時。陽明遣人送信命其速歸紹興。有御史上書攻擊陽明“異學”,希望禁“叛道不經之書”。“學禁”自此興起。

1524年,王艮又來紹興問學,請筑書院,是為陽明書院(前有新建伯祠);南大吉(1487—1541)任紹興知府,偕弟弟、侄子來受學,修建稽山書院,聘陽明主講。1525年,王艮偕王襞[11]等子侄一同來紹興受學。時四方學子來紹興受學者眾多。

陽明居越守喪期間,門人益進,他常常與門人弟子闡述“致良知”等心學思想。

“萬物一體”

1525年,顧東橋來信質疑陽明“致良知”學。在回信中,陽明系統闡述了“知行合一”“致良知”以及“萬物一體”思想。其中,闡述“萬物一體”思想的文字即《拔本塞源論》,長兩千余字,縱論古今,氣勢磅礴,痛快淋漓,一氣直下,讀來令人蕩氣回腸,感奮不已。

“拔本塞源”原意為拔起樹根,塞住水源,比喻防患除害要從根本上著手,在陽明這里,是指揭示如何從根本上拯救人心、重整秩序的道理。“夫圣人之心,以天地萬物為一體,其視天下之人,無外內遠近”,在陽明看來,就心的本來意義而言,每個人與圣人一樣,均是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從中可以看出,《拔本塞源論》立論基礎是“心體同然”這一心學觀念,而且在中國“三代之世”原是萬物一體,沒有人己之分、物我之別,人人同心一德,彼此猶如一家之親。可見,陽明的“萬物一體”論既是有關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理論建構,同時又是一種社會批判理論。具體而言,“萬物一體”論是陽明建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人類共同體這一遠大理想的一項重要理論表述。它既是一種哲學觀念、價值關懷,也是一種社會理論、實踐理論。

出征思田,揭發“四句教”

1527年,廣西思恩、田州爆發叛亂。鑒于此前陽明平定匪亂、宸亂的武功韜略,朝廷再次任命陽明出征。

啟程前夜,應錢德洪、王畿的請教,在天泉橋,陽明詳細闡述了“四句教”思想,即“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史稱“天泉證道”。“天泉證道”緣起錢德洪與王畿的爭辯,后者認為四句教只是“權法”,所謂“權法”是指這是陽明針對一時一地的權宜性教法;而前者則堅持認為其為“定本”,所謂“定本”,是指這是老師的最終的定論性說法。而就陽明自己而言,他指出四句教乃是即無即有、即上即下、即頓即漸的“徹上徹下”之本體工夫論系統,不能放棄其中的任何一個環節,所以一再強調這是他的“四句宗旨”,不可更改,并告誡王畿,就本體上“一悟盡透”的方法,就連顏淵和程顥這樣聰明絕頂的人都不敢自許,故絕不可輕易示人,否則有可能導致懸空揣摩本體的嚴重弊端。

陽明出發經過嚴灘,錢德洪、王畿追送至此,陽明闡發“有心俱是實,無心俱是幻。無心俱是實,有心俱是幻”,史稱“嚴灘問答”。這一次不僅是天泉問答的繼續,而且具有定論的意義。可以說,在嚴灘四句中,陽明不是把“無”,而是把“有”放在首要地位,體現出陽明關于“有無”問題的思考,是以“有”為實體,以“無”為功用。如此一來,有與無或者說有心與無心,就不再是佛教或老子哲學意義上的空、無或假有,而是強調在儒家的立場上實現兩者的統一,而這種統一既表現為工夫境界層面的“有無合一”,同時也是心體(本來意義層面上)的“有無合一”。

陽明去世后,關于“四句教”的爭論更是聚訟紛紜。其實,據朱得之輯《稽山承語》記載,1526年,陽明與門人論良知心學,便首次揭示“王門四句教”,言:“無善無惡者心也,有善有惡者意也,知善知惡者良知也,為善去惡者格物也。”這是最早的“王門四句教”的記載,比“天泉證道”早一年。可見,“四句教”絕非陽明在“天泉證道”之際的偶發之語,而是他晚年屢有言及的重要教法。

嘉靖七年農歷十一月二十九日(公歷1529年1月9日),陽明在歸途中,卒于江西南安(今江西省大余縣)青龍鋪。臨終之際,弟子問他有何遺言,陽明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一代大儒謝世,其功業足以彪炳史冊,其思想更是朱子學之后的第二大高峰。陳榮捷曾說:“有明王學展播全國,支配國人精神思想百有余年。其致良知與知行合一之旨,至今仍為我國哲學一擎天高峰,而四句之教,聚訟數百載,火尚未闌。”此言誠為不虛!

2 《傳習錄》結構

“傳習”兩字出自《論語》:“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按朱熹的解釋,“傳”謂“受之于師”,“習”謂“熟之于己”,“傳習”大意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傳授和學習。《傳習錄》便是陽明與其弟子之間的論學記錄。在十余年間,就儒、佛、道等各種思想學術問題進行對談的“實錄”,顯示出陽明與其弟子的思想互動。

《傳習錄》上、中、下三卷分別代表《傳習錄》成書的三個時期。上卷刊刻于正德十三年(1518),中卷刊刻于嘉靖三年(1524),下卷刊刻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按照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條目統計,上卷共129條,其中徐愛錄14條,陸澄(1517年進士)錄80條,薛侃(1486—1546)錄35條。

《傳習錄》中卷是陽明弟子、紹興府知府南大吉新增九篇(《王文成公全書》本稱八篇)陽明給門生或友人的書信,與上卷合并刻行,又稱“續刻傳習錄”。只是《王文成公全書》本《傳習錄》中卷后經陽明大弟子錢德洪的增刪,已非南本舊貌,并新增《示弟立志說》《訓蒙大意》兩篇附于末。陽明曾親見這部“續刻傳習錄”,表示該書的出版將有助于“共明此學于天下”,這表明陽明很看重這部書。

《傳習錄》下卷共收142條,記錄者有陳九川、黃直[12]、黃省曾[13]等陽明弟子,記錄的時間大致為1519—1527年,主要反映了陽明晚年的思想觀點,其中“致良知”“萬物一體”“四句教”最為著名。

將上述三卷合并,收入《王文成公全書》之際,又將陽明在正德年間撰寫的《朱子晚年定論》(刊刻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附在卷下之末,這便是今天看到的《傳習錄》全本,至此《傳習錄》的結構最終形成,今天流傳的各種注釋本的祖本都是《王文成公全書》本。

3 關于選錄的底本及相關說明

本書在《傳習錄》選錄基礎上的導讀,以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為底本(《集評》本),校本則是中華書局《王文成公全書》、鄧艾民《傳習錄注疏》(《注疏》本)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王陽明全集》(新編本)。因此次選讀按照陽明學的主要思想命題分類撰寫,每類別重新分別編序。同時為便于讀者查詢,在每條選錄文本后面標出《集評》本條數,而且為了便于閱讀,將過長條目適當做了刪減。

名詞解釋主要參照《集評》本,現代漢語翻譯參考了《傳習錄全譯》本(見“參考書目”),并盡量做到精簡,賞析與點評部分主要參照《〈傳習錄〉精讀》《傳習錄》《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入圣之機:王陽明致良知工夫論研究》,意在適當點出陽明思想的精髓所在,幫助大家進一步領會陽明學的奧義。

4 主要參考書目

·《王文成公全書》(王曉昕、趙平略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王陽明全集》(新編本)(吳光、錢明、董平、姚廷福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陳榮捷:《王陽明傳習錄詳注集評》(修訂本),臺北:學生書局,1992年。

·鄧艾民:《傳習錄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吳震:《〈傳習錄〉精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

·吳震:《傳習錄》(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年。

·于民雄注、顧久譯:《傳習錄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年。

·陳來:《有無之境:王陽明哲學的精神》,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陳立勝:《入圣之機:王陽明致良知工夫論研究》,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

注釋

[1]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號晦庵,晚稱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省尤溪縣),是理學集大成者,后世尊稱為朱子。

[2]湛若水(1466—1560):字民澤,又字元明,號甘泉,晚號默翁,學者稱甘泉先生,廣州府增城縣甘泉都(今廣州市增城區新塘)人,與陽明為友,創立“甘泉學派”。

[3]徐愛(1487—1518):字曰仁,號橫山,浙江省余姚馬堰人,為陽明早期弟子之一。

[4]黃綰(約1477—約1551):字宗賢、叔賢,號久庵、石龍,浙江省黃巖縣洞黃(今溫嶺市岙環鎮照谷村)人,為陽明好友兼早期弟子。

[5]顧東橋(1476—1545):名璘,字華玉,號東橋居士,世稱“東橋先生”,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寓居上元(今江蘇省南京市)。少負才名,工詩,與劉元瑞、徐禎卿并稱“江東三才”,與陳沂、王韋、朱應登并稱“金陵四大家”。

[6]陳九川(1494—1562):字惟濬,號明水,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撫州府臨川縣(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人,江右王門的代表人物。

[7]鄒守益(1491—1562):字謙之,號東廓,江西安福縣北鄉澈源(今江西省安福縣連村鄉新背老屋里村)人,陽明的高足與良友。

[8]王畿(1498—1583):字汝中,號龍溪,學者稱龍溪先生。紹興府山陰(今浙江省紹興市)人,為陽明后學“浙中王門”的代表性人物。

[9]錢德洪(1496—1574):名寬,字洪甫,號緒山,在陽明弟子中,與王畿齊名。

[10]王艮(1483—1541):字汝止,號心齋,南直隸泰州安豐場(今江蘇省東臺市安豐鎮)人,是陽明后學“泰州王門”的代表性人物。

[11]王襞(1511—1587):字宗順,號東崖,泰州安豐場(今屬江蘇省東臺市)人,有《王東崖先生遺集》傳世。

[12]黃直(1500—1579):字以方,別號卓峰,江西金溪人,陽明弟子,嘉靖二年(1523)進士。

[13]黃省曾(1490—1540):字勉之,號五岳山人,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著有《五岳山人集》《西洋朝貢典錄》等。

為你推薦
遲來的周先生
會員

青梅竹馬到相看兩厭,簡橙從周聿風的肋骨變成一塊雞肋骨,成了他故事里的蛇蝎美人,惡毒女配。后來兩人解除婚約,所有人等著看她笑話,她轉身嫁給前未婚夫的小叔,那個高不可攀,無人敢染指的矜貴男人。簡橙救過周庭宴一次,求過他兩次。第一次周聿風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挽留,第二次她想悔婚,她求周庭宴幫她恢復自由身。周庭宴說事不過三,救命之恩只能滿足她三個愿望,于是第三次…簡橙:“小叔,你缺老婆不?”

尤知遇 3.1萬讀過
三體全集(全三冊)
會員

【榮獲世界科幻大獎“雨果獎”長篇小說獎,約翰·坎貝爾紀念獎,銀河獎特別獎】套裝共三冊,包含:《三體I》《三體II:黑暗森林》《三體III:死神永生》對科幻愛好者而言,“三體”系列是繞不開的經典之作。這三部曲的閱讀體驗和文字背后的深刻思想配得上它所受的任何贊譽。

劉慈欣 213萬讀過
天之下
會員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三弦 29.5萬讀過
龍族Ⅴ:悼亡者的歸來
會員

熱血龍族,少年歸來!這是地獄中的魔王們相互撕咬。鐵劍和利爪撕裂空氣,留下霜凍和火焰的痕跡,血液剛剛飛濺出來,就被高溫化作血紅色的蒸汽,沖擊波在長長的走廊上來來去去,早已沒有任何完整的玻璃,連這座建筑物都搖搖欲墜。

江南 3420萬讀過
龍族(1-3合集)(修訂版)
會員

《龍族》同名動畫正在騰訊視頻熱播,8月19日首播三集,每周五10:00更新一集。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轟然洞開,掩蓋于歷史中的戰爭就要在他面前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中國幻想扛鼎之作,千萬冊暢銷奇跡,三年修訂,六萬字新篇。每個人都曾是荒原上的孩子,走出去的那個是扛起戰旗的王。

江南 36.1萬讀過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绿春县| 饶阳县| 潼南县| 陆丰市| 海门市| 澎湖县| 滨海县| 呈贡县| 涞源县| 永嘉县| 宜州市| 西乌| 定南县| 兰州市| 镇原县| 航空| 准格尔旗| 隆回县| 利川市| 兴宁市| 澄城县| 定边县| 武定县| 清镇市| 茂名市| 彰化县| 土默特左旗| 金华市| 太仓市| 武隆县| 廉江市| 上杭县| 洮南市| 丰台区| 左贡县| 沁阳市| 鸡西市| 平凉市| 洞头县| 长宁县| 壶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