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如何思考
- (英國)西蒙·布萊克本
- 2546字
- 2023-07-28 18:00:23
譯者序
哲學的魅力在于它所思考的問題的持久或永恒。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對哲學問題的思考不會隨著我們所生活的時代和環境、我們的人生經歷和閱讀經驗而發生變化,因為這些東西確實會影響我們對哲學問題的理解,而且它們使得哲學成為一種與眾不同、獨具個性的思想活動。哲學問題之所以持久或永恒,是因為它們與我們對自我和人類處境的認識、對我們在宇宙中的地位的思考具有密不可分的本質聯系。因此,無論我們生活在什么時代,無論科學取得了怎樣的進步,無論技術和其他的文明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何等翻天覆地的變化,縈繞我們的根本的哲學問題始終不會消失,反倒成為人之為人的一個本質方面。換言之,只要人性依然是我們所看到的那個樣子,只要我們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存在狀況,哲學問題就始終存在。任何一個人類個體都有反思自身的存在狀況的時候,在這個時刻,他們就天然地成為了哲學家。因此,哲學反思確實不是專家的專利。但是,反思必須有一個起點和基礎:當我們在實踐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困惑讓我們開始反思時,前輩哲學家的思想、見解和論證以及當代所展開的爭論就成為了我們繼續反思的基礎。
讀者手邊的這部著作不同于一般的哲學導論,它所要展示的是自哲學誕生以來困擾著無數偉大思想家的核心論題,它向我們揭示了一些偉大的哲學家在這些問題上的思想歷程,它向我們表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是多么艱難和持久,因此,它不僅展現了哲學思考和哲學方法,也向我們描繪了哲學的本質及魅力。此外,在利用嚴密的分析和論證來呈現這些問題的同時,它也向我們表明,從哲學史上汲取我們思想的營養是多么重要。哲學不是也不應該成為枯燥無味的分析和論證,因為后者至多是哲學思考的工具。當我們使用分析和論證來澄清自己思想的時候,我們是在從事一種思考訓練,以便讓我們對自己、他人和世界的認識變得更清晰、全面,更少地依賴于自己的偏見以及狹隘的意識形態。哲學應當與我們對如何生活的思考緊密相連。在我看來,這是本書所取得的一項重要成就。它不只是讓你擁有某些方面的哲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哲學本身的思想魅力及其重要性。
本書作者西蒙·布萊克本是一位出色的分析哲學家,在形而上學、元倫理學和知識論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是新休謨主義的一位有力倡導者和捍衛者。不同于分析哲學陣營內的一些哲學家,西蒙·布萊克本在撰寫大量技術性論著的同時,也就貪婪、自愛之類的倫理論題著書立說。我們還可以看到他在《新共和》周刊上對理查德·道金斯、羅納德·德沃金、安伯托·埃柯、愛麗絲·默多克、瑪莎·納斯鮑姆、德雷克·帕菲特、斯蒂芬·平克、理查德·羅蒂、托馬斯·斯坎倫、查爾斯·泰勒、伯納德·威廉斯等當代杰出思想家的評論。他無意將自己關在書齋中去做“純粹的”分析和論證,盡管這也是哲學的職業訓練的一部分。作為職業哲學家的他加入了對當代諸多重要問題的討論,但絕不是用一種簡單的、只想吸引眼球的方式。我想他很好地示范了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是什么樣子的。
由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作者以“思考”一詞來作為本書書名。正如作者在本書導言中指出的,哲學家的主要任務是從事概念工程,也就是說,澄清和理解我們用來把握世界、理解我們自身以及我們與世界的關系的基本范疇和思想觀念。這些基本范疇和思想觀念不是我們借助于經驗研究之類的方式就能恰當地把握的(盡管我們在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中獲得的經驗可以成為把握它們的一個基礎),這不僅因為它們塑造或構成了我們用來思考有關問題的概念框架,而且也因為(比如說)我們用來理解世界的一些基本觀念本身就是自然科學的研究需要預設的,例如時間、空間和因果性的概念。科學家固然可以按照他們的經驗研究對這些概念提出不同的理解,但他們對這些概念的具體設想本身就受制于某些形而上學和認識論方面的信念,而且,這些不同理解之間的爭論也不完全是能根據經驗研究的結果來解決的,甚至可能沒有終極的解決方案。人類心靈是否能夠認識到宇宙的終極本質,如果能夠認識到的話又需要哪些條件,諸如此類的問題至少部分是哲學問題。因此,我們需要反思我們用來認識世界和自我的概念和方法是否得當。另外,我們對人類生活的世界的認識不僅取決于我們在歷史上繼承下來的各種經驗,而且也必然滲透著我們的希望和恐懼。人類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樣子,部分地取決于我們希望它是什么樣子。我們如果希望用一種負責任的方式來對待人類未來,就需要部分地超越于現存的歷史經驗和社會現實,用一種充分尊重每個人的平等尊嚴并擺脫了烏托邦式的社會理想的方式去共同設想和設計人類未來。這顯然不是一項輕易就能實現的使命。就像在認識自然界的情形中那樣,我們需要思考和反思我們用來設想人類世界的概念框架的連貫性和合理性,我們需要在哲學思維中輸入和整合來自其他學科(不僅僅是其他的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哲學家在批判性的理性反思中做這些工作,他/她必須有勇氣學會超越自己的個人偏見、階級立場以及自我利益的束縛,必須學會以全人類的視角來進行思考——為人類進行思考。
在人生中的某些時刻,我們或許會自然而然地對本書中探討的問題產生興趣,但要想成為哲學家,我們需要獲得訓練。因為哲學家需要有一種高度清醒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定位,需要從一種盡可能不偏不倚的觀點來審視自己、他人和世界。這并不是說,一位哲學家不可以有自己的思想傾向,有自己的主張或見解。但是,他/她應該在盡可能全面審視有關的正面立場和反面立場的基礎上來這樣做,不管他/她接受或支持什么,他/她應該確信自己用來支持某個主張的理由對他/她自己來說是令人信服的,用來反對某個主張的理由是公正的。哲學探究的一個本質特征,就在于站在盡可能客觀、公正的立場上以理服人。在這個意義上,哲學是一門思考的藝術,成為哲學家意味著學會恰當地進行思考。
本書不是一部單純的介紹性論著,而是貫穿了作者本人對有關問題的思考,而且在敘述和論證上都比較簡練。這些都給翻譯增添了一些困難。囿于譯者在學識和語言能力上的限制,雖已盡心,但錯譯或誤譯之處恐在所難免,敬請讀者不吝指正。我要感謝浙江大學哲學系的同學就某些翻譯問題與我進行的探討。我妻子陳瑋對譯文初稿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校對,并對譯文的修改提出了有益建議。借用本書作者在前言中的說法,若沒有她的支持,一切都不會成為可能。
徐向東
2021年6月,杭州良渚文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