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領導的語言:瞬間贏得人心的23個科學溝通法則
- (英)西蒙·蘭卡斯特
- 19字
- 2023-07-31 17:46:12
第一部分
贏得本能腦
——給人們帶來安全感
導讀

“我不會對本能下任何定義。”
——《物種起源》,查爾斯·達爾文
“本能引導行動,智慧緊隨其后。”
——威廉·詹姆斯,1902年
本能腦即生存系統
設想一下……你赤裸著身軀,行走在山峰之巔。濕潤的草地盡在腳下,輕柔的山風在耳邊作響。山峰下,溪流潺潺,不斷撞擊山石發出聲響。看到此番景象,你欣然而笑。根據你的經驗,每年這個時候,山谷森林都會結滿果實。盡管你已步行數千米,但你越接近森林,精神便越發抖擻。成熟的黑莓和清澈的溪水漸漸映入腦海。突然,森林中傳來一聲響。樹枝咔嚓一聲折斷并掉落。你嚇得一動不動。這時,一只野獸躥出森林,眼睛巨大,牙齒外露。它朝你飛奔而來。你該如何是好?
500萬年前,世界就是這般模樣。人類靠狩獵為生,每天都在為了生存而戰。因此,本能腦應運而生,幫助人類應對整個世界的危險。
本能腦共有兩條最高指令:危險最小化和回報最大化。[1]毫無疑問,我們會本能地行動,來服從這兩條指令。當危險來臨時,我們會積極主動地應對:大腦會分泌大量皮質醇和腎上腺素,讓我們集中注意力,提升戰斗力。當有可能獲得回報時,我們會主動爭取:大腦會分泌越來越多的多巴胺,吸引我們不斷接近回報。
500萬年前,本能腦就精心形成了種種生存規則,幫助本能領導者帶領人們應對世界上的危險。問題是,盡管世界早已更迭變換,超乎認知,但本能腦還基本如一。

無論時間如何變換,當今的偉大領導者就算穿梭到500萬年前,依然能夠勝任領導者,帶領人們取得豐功偉績。他們不斷滿足本能腦的需求,盡可能地降低危險、確保安全,最大限度地爭取回報、贏得效益。讓我們來深入了解一番。
領導者承諾安全
人們只需1/10秒,就能決定是否信任某位領導者。本能腦會開放其內部的閉路電視監測系統,用攝像頭快速、全面地掃視某人,并重點檢查嘴巴與眉毛間約2.5英寸[2]的區域。大腦中存在一個特殊區域專門用于臉部識別。此區域極其擅長解讀其接收的一切信息,并理解來龍去脈。此外,本能腦功能強大、成就驚人:它能看到肉眼無法觀察到的東西。
例如,本能腦能分辨真實的微笑與虛假的強笑。科學研究顯示,真實的微笑需要牽動10多塊肌肉來實現,而我們壓根無法有意識地識別并控制這些肌肉。但是,本能腦可以立即發現顴大肌與眼輪匝肌的收縮,從而為你判斷人物的安全性提供依據。
同樣,眼睛也具有這種功能。正如威廉·莎士比亞所言,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本能腦能透過事物表面,看到其中的非同尋常之處。當有人心懷鬼胎時,眼睛也會出賣他們,這有助于人們避開那些可能構成威脅的領導者。因此,對于那些脾性暴躁的領導者來說,這會是一大風險項。偉大的領導者都必須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我曾經與一位領導者共事一段時間,他的工作方式簡單明了:如果開展某個工作可能引發爭執,他不會選擇召開“面對面”會議,而會選擇“邊走邊聊”。他會把人約到附近的肯辛頓花園(Kensington Gardens),一邊散步放松,一邊交談工作。這樣,交談雙方就不會感覺“被盯著”。當然,這樣做還有其他積極作用:運動時,內啡肽會在人體內不停地流動。體外的肢體行動推動了體內活動的進程。這既是單贏,也是雙贏,更是共贏。
電視劇《白宮風云》中出現過邊走邊聊的橋段。由此,這種技巧聞名于世,得到了人們的廣泛應用。史蒂夫·喬布斯就曾在現實生活中利用這種技巧行事。福克斯(Fox)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吉姆·賈諾普洛斯(Jim Gianopulos)說過,蘋果公司不斷尋求全新的商業模式,希望在iTunes音樂軟件上銷售電影,但雙方的談判陷入僵局。賈諾普洛斯便去了度假島消磨時間,并拒絕接聽任何電話。最終,喬布斯主動發郵件聯系他,并親自登島拜訪,然后他們一起去海灘散步,暢談工作。最終,雙方達成共識,簽署了一份有關iTunes音樂軟件的驚人協議。他們二人也成了摯友。
偉大的領導者往往禮貌而謙遜,從不叨擾他人。他們不會恐嚇或威脅,反而會熱情擁抱他人。他們不會恃強凌弱,而會努力創造溫暖和諧、熱情洋溢的相處環境。領導者會熱情地揮手,并積極地說:“快進來,加入我們,感受團隊的溫馨和快樂。”這畫面別提有多令人著迷了。這樣一來,人們會積極踴躍地加入團隊。人們向來喜好群居,這可以追溯到遠古文明時期。無論在非洲大草原上,還是在亞馬孫雨林里,人類常常組成50~100人的群體共同生活。那么為什么要群居生活呢?原因很簡單:為了安全。露西和我在塞倫蓋蒂平原露營過。當時,我們晚上睡在帳篷里,與獅子僅隔一層帳篷帆布;但由于帳篷體積夠大,我們感覺很安全。因為帳篷群比獅群大得多,所以獅子也不敢輕舉妄動。本能腦知道,帳篷可以確保安全。這源于一種強大的吸引力。人們需要獲得歸屬感,就如同需要食物和氧氣一般,這些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本因素。[3]對歸屬感的需求也是我們加入一個群體后,千方百計地待下去的原因,而領導者可以決定成員的去留。群體的利益往往高于一切:沒有“你”“我”之分,只有“我們”之利。
領導者承諾回報
出于本能,人們傾向于跟隨那些承諾回報的領導者。我們不是要找出誰的錢包里有一大沓錢,而是要找到那個擁有未知可能性的特別人選。這個人要具有以下特征:雙眼炯炯有神,具有奇特品質和個人魅力。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這些特征的本質——有目標。人們愿意靠近那些心懷目標的領導者。本能腦之所以引導我們靠近此類領導者,是為了生存。明確點講,人有了目標,就會推動社會發展,維護主權,從而確保生存。
當我們跟有抱負的人相處時,大腦會經歷兩大活動。第一,激活鏡像神經元。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神經科學家丹·西格爾(Dan Siegel)表示,只有看到別人帶著目標行事時,我們的大腦才會激活鏡像神經元。[4]由此可以證明,鏡像神經元對于領導者塑造群體行為至關重要:讓人們模仿行事。美國哲學家埃里克·霍弗(Eric Hoffer)曾說:“當人們可以自由地做他們喜歡的事時,往往會互相模仿。”[5]模仿是人與生俱來的特質,不需要刻意學習。一項研究表明,嬰兒出生僅41分鐘時,就會模仿媽媽吐舌頭。[6]因此,模仿是人類的本能。
偉大的領導者很清楚,要想創造一個熱情、盡責、高效的員工團隊,他們就需要承擔起領導責任,以身作則、滿腔熱忱、盡職盡責、高效工作。同樣,他們對責任了如指掌。他們應該引導他人的行為,這種行為并不會獨立變化。不知你是否想過,為什么人們要沖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尖叫?因為披頭士樂隊成員在朝他們尖叫,所以他們也會以尖叫回應。這就是鏡像神經元活躍帶來的結果。
另外,大腦還會分泌多巴胺,吸引人們擁護那些有遠大目標的領導者。偉大的領導者都心懷壯志,他們會跟人們明確地坦露心聲,彰顯藍圖。這樣一來,大腦的獎勵系統便得以激活。隨著目標一步步實現,大腦會不斷分泌多巴胺。藍圖越清晰,多巴胺含量越高;但如果藍圖一片模糊、失焦或虛無,本能腦便不會再刺激大腦分泌多巴胺了。
本能腦非常注重感官體驗,所以對圖像格外敏感。一旦圖像深扎腦海,大腦就不會輕易忘記它。如果我跟你說:“不要總是去想那頭綠色大象。”那此時此刻,你會想什么呢?事實上,無論你多么努力嘗試,你都無法擺脫腦海里的那頭綠色大象。再或者如果我跟你說:“不要想象我的模樣,像剛出生一樣赤裸著身體,一手拿著步槍,一手拿著培根三明治。”那你現在有什么想法?抱歉,我舉這個例子只是希望證明一個觀點,即本能腦是一個很有趣的“生物”,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復雜。特別是,本能腦無法區分消極圖像與積極圖像,認為所有圖像的效力同等強大。這就能解釋以下現象:父母對孩子大喊“別碰刀”,而孩子的第一反應是抓起刀,因為那就是他們腦海中的畫面。[7]
一些頭腦聰明的領導者會避開這種問題,用其他方式正常應對。例如,一位政府發言人說:“我并不是說這就是美國的清晨。”雖然他表示達成關聯并非其本意,但他還是讓人們深刻地記住了一幅強有力的圖像。這就是隱喻。在本能腦中,隱喻遠比文字強大。正因如此,我們會在觀察事情時,首先考慮其中的隱喻。隱喻擾亂頭腦思緒,讓人胡思亂想。此事千真萬確,而且你看,這又是另一種隱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