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安穩與教育整頓工作
- 季漢伐明:開局逼我當太子
- 妙錦生花
- 2051字
- 2023-07-24 23:59:43
在劉鐵根殺了蔡汝澤二叔、三叔過后,原蔡氏土司的兵丁們在自家族長的感召下都放下了兵刃。
反正現在放下兵刃,不代表一會拿不了兵刃,大漢還是要用兵的。讓他們放下兵刃只是為了以防萬一而已。
本來他們也是打算死戰的,但是族長都出來說降了,他們干嘛還要打。
這就是土司版的“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
此時,在水平一般的土司兵丁看來,這是蔡汝澤的撥亂反正,打垮想要擅權的“宗室”,奪回完整權力。只不過借力那劉鐵根劉宇父子,于是合作罷了。
但是在稍有些見識智慧的人看來,蔡汝澤是入伙了劉鐵根劉宇父子的造反隊伍。畢竟剛剛蔡汝澤在那高呼“靖武皇帝”。
合作的可能不大,入伙的可能更大。畢竟蔡家是六百年土司世家,世有其地,世管其民。而那劉鐵根在他們眼中,暴發戶罷了。
能讓蔡汝澤這么干脆地叫其皇帝,必定是入伙無疑了。
劉宇命從茅坡村帶來的人手去先把兵器繳了。
然后,大漢七匹馬帶著人馬往衙門走去。
這是大漢君臣昨日陶屋議事中定下的“三步走”戰略的第三步,安穩與教育整頓工作。
衙門之外是所有的兵丁,不少民眾都自發前來圍聽,因為蔡家的兵手下有很多
劉鐵根在蔡汝澤的引路下坐在主位上,劉宇坐副位。其余四臣敬陪末座。
太尉蔡汝澤、柱國大將軍李有田同時落座,兩人相互間看不順眼。各自哼了一聲。
劉鐵根、劉宇、孫山寶茲當沒看見。兩人矛盾不是在一天之內不可能調和。都是成年人了,只有小孩子才會當天鬧完矛盾當天和好。
刑部尚書李二狗和工部尚書王大柱由于級別不夠,沒有參加昨日的陶屋議事,不知道是什么情況,沒有作聲。二尚書晚于他們落座。
按理六部尚書平級,而且在權位上,刑部和工部是權力比重低,繼續升遷的概率最低的。
為什么單單讓這兩人入內議事?
首先,刑部尚書李二狗能進來,絕對不是因為他爹是柱國大將軍李有田!
六部尚書中吏部、戶部、兵部權力比重高,而禮部尚書有時和刑部工部一樣是撲街仔,有時有會是升遷入閣拜相的重要位置。
比如當今嘉靖皇帝的內閣首輔嚴嵩,當年就是從禮部尚書的位置上入閣。被嚴嵩扳倒的前任首輔夏言也是從這個禮部尚書位置入閣。
按理,應該吏部、戶部、兵部、禮部不管哪一部的尚書都比李、王二尚書更有資格入衙門議事。
但是大漢現今就是一個不講理的政權,另外四部要掌的權力現在全部在衙門內其他五人手上。
而刑部尚書李二狗不僅是柱國大將軍李有田的兒子,還是個愛管閑事的,平時愛給人調解矛盾糾紛,所以被安排做刑部尚書,處理糾紛,算有實權。
至于工部尚書王大柱是憑的本事當官,他是整個養龍長官司都有名的工匠,木匠、泥瓦匠精通。不過,他是個木訥的性子,他能入內和劉宇的舉薦也是分不開的。
劉宇靈魂上來自后世,他知道擁有技術優勢的好處,所以劉宇有意提高工匠地位。當然,在山區工匠的地位本身也不低。
所以那四部尚書就是掛著名而已,沒什么實際權力。那幾個尚書掛這個名,本身也就是為了好玩而已。別人有官,他們不能沒有啊,他們也要與有榮焉!
而且大漢如今官制混亂,既有三公又有七卿。對,不是九卿。主要是跟大明朝官制學,又雜加漢魏六朝官制。
有明一代,在政治格局上實際上不存在九卿,而存在與內閣相對的外朝七卿,以六部尚書﹑左都御史為七卿。明史專為外朝七卿修表。
雖然有時會加上通政使司通政和大理寺寺卿共稱九卿。
但是明史只修七卿表,從中可見一斑。
劉鐵根在堂上率先發聲道:
“今日朕入主老街,日后大家都是開國勛貴!”
劉宇接著說道:
“我……孤!孤等今日來是為了給你們更好的未來。我等生在山區,你們可知道中原?那里能產更多的糧,能養活更多的人,能墾更多的田,能有更多的錢!孤與父皇帶你們打到北京,享富貴太平!”
劉宇本打算自稱“我”,可是劉鐵根和孫山寶掃了他一眼。
劉宇明白自己是現在必須得擺架子,彰顯威儀,只得自稱“孤”。
宰相孫山寶又悠悠然道:
“我夜觀天象,日夜卜算,算準我們要遭大劫難,無人能夠生還。但是上天給我們降下了救世主,我卜算得知只要追尋救世主,就能幸免于難!靖武皇帝與太子就是天命救世主!”
孫山寶擺足了神棍架勢,把他從業算命三十年的專業功底表現得淋漓盡致。
太尉蔡汝澤適時出言高呼:
“蔡氏全族愿做大漢馬前卒!”
原屬于蔡氏,現在屬于大漢的幾百兵丁見狀跟著大喊:
“蔡氏全族愿做大漢馬前卒!”
柱國大將軍李有田不甘示弱也高呼道:
“茅坡村全村愿為大漢馬前卒!”
茅坡村村眾此地不過五十余人,也高喊道:
“茅坡村全村愿為大漢馬前卒!”
只是茅坡村的聲勢稍弱。
旋即,在宰相孫山寶帶領下,在場數百人向劉鐵根與劉宇跪拜道:
“陛下、太子殿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小小的土司衙門,讓劉鐵根劉宇父子有了百官臨朝跪拜的超然感。
劉宇望著這一幕,內心深處也生發出壯闊的豪情。心中暗道:
“我們或許真的能行!”
一邊的孫山寶日常掐指一算,富有深意地看了劉宇一眼。
……
《閑話季漢》·中天
“季漢政權雛形期,很多東西比較混亂。既受到明代影響,又有著漢魏六朝時期的遺風。
比如禮法,在漢朝是皇帝與太子都可以被群臣稱以‘萬歲’,民間為老人祝壽亦然。至于官制混亂,那是不用特意提及的眾所周知。”
《季漢史·卷一·本紀第一·圣祖一》:
“入主官衙,萬民歸心,百官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