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主仁心設(shè)焉,知其役也,禮其盡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禮,天施然也。——《荀子·大略》
四月初六
涉及已故皇后宋氏案被徹底敲定,有關(guān)簡牘統(tǒng)統(tǒng)送入蘭臺封存。
外黃縣曾經(jīng)一干人等統(tǒng)統(tǒng)治罪,不論其他罪行,只論殺人。
一樁事情,只要將其中的矛盾分開處理,那么再轉(zhuǎn)回去看這件事,處理方式就會簡單很多,這是荀攸能給皇帝不觸及到先帝名聲的最佳解。
只有皇權(quán)能夠?qū)⒆罱K解釋權(quán)拉到自己手里來,而尚書臺也明確的做出了解釋,說明了皇帝是為了昭示光熹恩義,加恩的流放族人,宋氏余者被牽連流放的人等統(tǒng)統(tǒng)送返回原籍。
連原本的渤海王劉悝,都被免罪了,只是不允許歸國而已。
這也就代表了皇帝將此事徹底掃入了歷史塵埃,無論過去,還是未來,都不會有人再拿此事來做文章了。
曹操貶也貶了,事情到這里也就到此為止了,皇帝斥責御史大夫,廷尉,尚書臺失職,一一有所懲罰。
但有一點不太好的就是,蓋勛回來了。
若是單純只是蓋勛回不回來,其實也不打緊,畢竟當年將他彈劾出京的早就已經(jīng)被一網(wǎng)打盡了。
但蓋勛一回來,除了第一時間見過了皇帝謝恩之后,下一個就去見了何颙,這就讓其他原本準備看好戲的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了。
這可與這位原本的忠直名聲有些不符啊?
但即便蓋勛在雒陽內(nèi)外跳脫無比,高層如楊彪等人的反應(yīng)都很一致,閉門謝客,誰也不見。
更何況是盧植等尚書了,更是直接讓郎衛(wèi)把守住了尚書臺,外人沒有公干更是不能進入其中。
至于為什么?
因為皇帝將要在四月十五日于宣室殿策問明經(jīng)兩科,這也是登基以來頭一次大規(guī)模對州郡士子舉策論,問明經(jīng)。
在上一次的策問明經(jīng)中,成效斐然,皇帝也一連斥責了其中舉薦的不知經(jīng)義,不明時政的士子十數(shù)人,最終落入朝廷的人不過寥寥十人左右。
雖然上一次皇帝斥責了很多士子,但卻沒有一家對此有所不滿,從頭一次的明經(jīng)策問中,皇帝用自己的行為證明了這明經(jīng)科的含金量,因此更多人對于這一次的策問越發(fā)趨之若鶩。
“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這句童謠都不用皇帝讓繡衣使者廣為傳播,在皇帝舉行策問之后,這句童謠便傳遍了雒陽,誰都知道,連皇帝都會哼這首童謠了,這簡直就是在打他們這群家族子的臉了。
雒陽城里的家族因此個個都跟打了雞血似的,要在這一次的明經(jīng)中找回顏面。
......
安步亭
漢家十里一亭,又有驛傳的作用,當時皇帝送袁隗時,就曾停留此地,待袁隗走后,皇帝親賜亭名:安步。
袁隗離去的時候,聽聞此名甚至痛哭一場,對袁隗的政治打擊也正是從這里開始的。
安步二字,取自安步當車一詞,出自前漢·劉向《戰(zhàn)國策·齊策四》,該成語的意思是指是以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形容輕松緩慢地行走,也指人能夠安守貧苦生活;
對向來墻頭草,自命不凡,富貴慣了的袁隗而言,羞辱不可謂不大!
劉備四人堪堪在此停下。
三人對比同行人等,幾乎堪稱巨無霸,趙云都須矮劉關(guān)張半頭,更不提跟隨劉備來的五百士卒了。
“兄在此等候,某先前去探聽朝廷動靜如何,若果真如明公所言,兄自可拜謁宗正,陛見天子?!?
頓了頓,張飛又道:“若明公遠離朝廷時,朝廷突有悔意,駁回詔命,我等也免自縛之難。”
劉備點點頭,對關(guān)羽笑道:“益德有楚霸王之神勇,竟也有此慮,倒也少見,哈哈哈哈......”
關(guān)羽趙云二人同時笑了起來。
三人自黃巾時相識,情同兄弟,出同車,寢同床,在公孫瓚麾下時,這二人更是片刻不離左右,充任劉備護衛(wèi),也為劉備幫助公孫瓚練兵有所助益。
趙云在公孫瓚麾下不被如何看重,反倒是這一路上,趙云即便只是公孫瓚派來護送劉備的,這段時間里也與劉備三人結(jié)下了友誼,名為護衛(wèi),實為兄弟。
四人時常切磋武藝,關(guān)張二人對于趙云仍舊是贊許不已。
張飛看到三人樂,于是也跟著樂,拿出皇甫嵩給與劉備的身份銅符在亭長面前晃悠了一番,吩咐亭長端來茶水點心之余,打點了錢,這才跨馬走向城門。
三人看著張飛遠去,都樂的搖搖頭。
亭長當時接待皇帝有功,如今混的更是風生水起,行來過往的商賈,官吏,誰不高看他一眼,因他本名姓高,因此又得了個外號,高逢君。
如今他真名叫啥人們反而不知道了,高逢君這個名字,反而被人們廣為稱呼。
高逢君見劉備美須髯,儀表不俗,雙長耳垂,雙手長如猿猴,即便坐著,雙手也搭過了膝蓋,這雙手,說沒練過武藝高逢君是不信的,而且此人身后扈從成群,非富即貴就不說了,那一舉一動間都透露著行伍的規(guī)矩,高逢君除非是瞎了,才看不見。
“先前見銅符有姓氏劉字,君莫非為漢室劉姓?”
高逢君試探著詢問。
劉備起身行禮,答道:“區(qū)區(qū)督郵,不敢言宗親二字,亭長羞煞某也?!?
高逢君聽到這個回答,哪里還敢讓劉備行禮,連忙跳開,慌忙道:“劉君何須自輕?漢家圣天子去歲末明發(fā)詔令,令除國者選一人承國,此天下宗親共證之?!?
劉備聞言,眼睛都亮了幾分,就要詢問個究竟,卻被回來的張飛打斷了。
張飛也不是愣頭青,看了眼亭長,開口道:“兄長好生多禮,我等既奉大將軍軍令募兵歸來,自當從速陛見天子才是,何故在此逗留?”
劉備制止了他,但話頭已去,劉備想詢問一二,亭長的臉也變得不好看起來,罷了,劉備又只得對亭長拱手行禮道:“多謝亭長相告,備不勝感激。”
罷了,劉備拉著關(guān)張二人,跟著趙云來到亭外,犯了難。
這一路上對于朝廷如今的情形,他們也有些明了,大將軍沖撞宮禁,毫無疑問被關(guān)在府中自省。
原來大將軍的一干麾下是走的走,散的散,連當初給他們發(fā)了軍令的人都找不到了,更不提這支五百人的士卒該如何安置了。
至于劉備的宗親身份?
說白了,這玩意兒就跟一張草紙沒什么區(qū)別。
不提前漢孝景皇帝子嗣了,就是光武皇帝之后,也有十王,以劉虞而論,他甚至都不是襲國的那個,要不是自己給力,早就跟劉備一樣去織席販履了。
張飛說道:“兄勿遲疑,既為宗親,何不謁見宗正,請宗正為兄向天子陳明緣由,請?zhí)熳硬脭???
趙云也看出劉備的遲疑,道:“承蒙劉君不棄,引云為弟,云有一言,不知劉君愿聽否?”
劉備急忙看向趙云。
趙云北面拱手,道:“云早前于薊侯麾下聽命時便聽聞天子仁德,親宗室,以故幽州牧,今太尉劉公諱虞年邁,效當年光武皇帝故事,著天使赴幽州請劉公歸朝居住,此等大義,幽州盡知。
若劉君以宗親拜謁,以宗室之名,想來不必使劉君受辱?!?
這一番話徹底打消了劉備的遲疑。
在兄弟面前,劉備也不遲疑了,拿著代表了身份的漢代身份證,一枚竹牌子,即秦代的照身貼,而今的符牌,上面寫明了他的身份,籍貫,年齡,相貌。
銅符可以托姓,這玩意兒卻造不得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