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陳奏國事
- 興漢季
- 蘇上九
- 2775字
- 2023-09-27 17:10:12
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三月十六
朔望日朝參如儀。
皇帝在更為龐大的卻非殿接見了邪馬臺小矮人,按官方的話叫做:勿使夷狄小視中國。
“下臣邪馬臺國主卑彌呼遣臣使呼智卑野,覲見天朝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位名叫呼智卑野的人明顯早早的就跟大鴻臚學習過了朝覲的禮儀,在表現上絲毫不失禮。
皇帝注視著這個不足五尺的小人兒,面色無悲無喜,很難看得出是喜還是悲。
這就是后世小日子九州人的祖先,在現在,即便是國中兩大王國的首腦之一,在中華面前,也只能用卑,狗,倭字自稱表示恭順,否則一個不慎就要引來上朝治罪的螻蟻。
皇帝點頭,左右的謁者朗聲呼道:“皇帝曰:免禮!”
皇帝對左右低聲說了一些話,謁者轉而朗聲對呼智卑野朗聲責問道:“下國國王難道未知我朝大朝覲之禮?何以三月方至?”
呼智卑野聞言連忙磕頭俯拜,回道:“下國臣民呼智卑野謹奏天朝皇帝陛下,臣等不敢忘禮,至去歲年末始,海上風浪不息,臣等不得已,至幽州以東的樂浪等地跨越群山,這才延誤時日,請皇帝陛下治罪!”
謁者接著道:“皇帝曰:免罪!”
頓了頓,謁者接著道:“朕聞東南海國曰邪馬臺,有國王名卑彌呼,聽聞其善通鬼神,可知千里,可有此事?”
群臣聞言都不由為之側目,驚疑不定看向皇帝之后,又看向這個名叫呼智卑野的使者。
呼智卑野回道:“不敢玷污天朝皇帝陛下耳目,在天朝面前,不敢言說通鬼神之能。”
語氣淡淡,言語中的自傲確可以聽得出來。
皇帝笑了笑,制止了謁者,語氣有些淡漠,道:“朕聞卑彌呼不過一女子,假鬼神之說,不過假其父之賢大攬國政,何談鬼神?”
呼智卑野一愣,不知道這種事是如何傳到這位皇帝的耳目中的,于是只能卑微磕頭認罪。
即便他再如何信卑彌呼就是有鬼神襄助,但天朝皇帝說沒有,那就是沒有,太一神的權威不比他們國度的那些鬼神恐怖的多?
這只是一個不著痕跡的小插曲,接下來的話還是由謁者代傳。
大鴻臚起身出列宣讀呼智卑野送來的禮單:“下臣呼智卑野,覲見皇帝陛下,愿貢倭錦百匹,男生口六人,女生口六人,班步四匹二丈......”
對于這些上貢,朝廷是看不上的,但畢竟是上國,皇帝還得咬著牙虧本回禮,讓大鴻臚制定回禮的清單,有銅錢,刀,銅鏡,真珠,鉛丹如儀。
有意思的是,朝廷如今默認的就是皇帝制定的新錢,有意推行四方。
隨后令使者退下,各自商議事情如儀。
下了朝,皇帝叫來了大鴻臚。
大鴻臚由劉繇充任,大鴻臚如今因為白馬寺的擴張,也算得上是清貴衙門了,每年能掏出來的油水巨多,安置這位宗室也適當,于是就將這位齊悼惠王劉肥之孫牟平侯劉渫的后代安置在了雒陽。
“陛下。”
三十四歲的劉繇對皇帝拱手行禮,被皇帝制止。
這也不是皇帝頭一次見劉繇了,上一次從人群里將這位宗室拎出來當官的時候,皇帝已經見過他了。
劉繇隱隱有猜測到皇帝的想法,畢竟前番剛在朝上詢問了那個小矮人關于邪馬臺的消息,下了朝立即就召見了自己,兩者之間要說沒有關聯,劉繇是不信的。
劉繇假意裝做不知,詢問道:“未知陛下有何吩咐?”
皇帝也不拐彎抹角,道:“卿以為,邪馬臺如何?”
劉繇思索一番,道:“臣見之此國中男子不足五尺高,衣不蔽體,不足為道。”
皇帝卻有不同的見解,道:“此國中人,朕素有知,輕狡而忘義,知小禮而無大義,見利而奪命,區區尺寸之地百余國,戰亂不休,可謂之蠻夷也。”
皇帝既然已經下了定論,劉繇聞言也不反駁了,只是看著俯身聽著皇帝的話。
“不教而誅是為罪,大鴻臚何以使此小國之人罔顧漢家教化?”
“既然陛下有命,臣自當遵從。”
見到劉繇一幅興致不高的模樣,皇帝接著道:“自三王五帝至今,何以小國之人敢自尊天皇?”
管他有的沒的,皇帝直接就是一頂大帽子蓋了上去,天皇兩個字在如今自然不可能出現在那個小小的國度,連漢家皇帝都沒那個臉敢叫天皇。
如皇帝所料,劉繇確實一個激靈,身子都顫抖了一下!
皇為上,帝為下,帝者,生物之主,興益之宗,天皇者,天上之帝。
翻遍古籍典故,敢叫天皇的也沒有一個,天皇這個稱呼,放在現在,這是對中國最高神圣太一五帝八主的蔑視,也是對漢家皇帝的蔑視。
“臣,立即徹查!”
徹查?
跟一群語言都不通的人,你能徹查到什么?
皇帝對此有些不屑。
劉繇顯然也意識到了其中的難度,立即道:“臣立即遣治禮郎使往邪馬臺問罪,若果有此事,臣等當教此賊知曉,漢家天威!”
皇帝打斷了劉繇的思路,道:“水上用兵素為朝廷之短,以己之短攻敵之長,兵家大忌,朕以為,為方便漢家聲名傳揚四海,不如于青州之地設立一港,只許海外邦國以此登中國之地。
同時,也將此港開放此港做商賈之用,通幽,揚之地,轉運四海之貨殖,如此利國利民之事,至于區區小國,隨遣商賈前往邪馬臺通商便是。”
“陛下所言甚是,臣深感佩服。”
劉繇幾乎只是隨便算一算,就知道這事里面蘊含了多大的利益,幾乎沒有絲毫的猶豫就要點頭,皇帝制止了他,笑了笑,道:
“只是朝廷如今用度不足,此事還需卿多多費心啊!”
啊?!
劉繇面色一苦!
還以為是自己撿到便宜了,結果是朝廷沒錢,打秋風打到大鴻臚來了!
皇帝笑道:“此事乃大鴻臚分內之事,卿不必推脫,事成之后,港口稅賦之利,大鴻臚取利三分,朕取兩分,朝廷取五分,如何?”
兩漢時期如今也有港口,有兩港最為著名,即徐聞港,貿易更遠,羅馬,蘇門答臘,希臘等地,帶回來了蘊含巨富的香料,染料,一經轉手,就是千百萬的巨富。
其次就是東萊等地,因為近海的緣故,于是人們駕駛風帆船沿著海水海岸前行,貿易路線直達朝鮮三地,逐漸形成了貿易港口。
皇帝相信,有這么一筆天降橫財,大鴻臚沒理由不心動。
果然,劉繇幾乎想也不想,就應承了下來。
這里面蘊含的巨富,是旁人不可估量的,即便只有三分利,也足夠讓人吃得腦滿腸肥了。
看到劉繇興高采烈的離去,皇帝斂去笑容,靜靜注視著手中握住的一塊被稱為白金的東西。
這玩意兒就是白銀,在后世充當了幾百年的硬通貨。
因為如今的漢家財政,仍舊是以銅為根基,對這玩意兒的開采其實有限得很,而那個地方的銀礦,就是皇帝如今急需要攻略的第二個地方。
如今的銅礦因為科技的限制,能夠采伐的已經很有限了,幽州巴蜀等地方上稅繳納的已經是鐵錢,這讓皇帝不得不重視起來。
鐵錢太重,想要流通是很難的,而在紙幣沒有出現前,銀子就是很不錯的代替物。
至于邪馬臺與狗奴國?
天然的廉價勞動力罷了,不沐王化四個字就足夠讓他們灰飛湮滅了。
見識到邪馬臺內體國情的劉繇如果還存著教化的想法,那他就不是一個純正的儒家兒郎。
朝廷賜下金印已經百余年了,而邪馬臺仍舊未能統一,這幾乎將成為不能被記載在歷史上的恥辱,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了朝廷選舉的國王失德,不得人心。
敢讓我漢家背負如此惡名,獲罪于天,無可禱也!
對于這樣的國度,儒家也就不必講教化了,會親手將他們的骨灰揚了。
自古儒家就是如此,對于能夠乖乖接受教育的,那才有資格當漢家的孝子賢孫,而對于那些不能夠接受漢家王化的,如當年的箕子王朝啊,南越啊,交趾啊,如今都只能在史書上找痕跡了。
原住民的骨灰都揚了兩三百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