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龍信札:功夫、表演和生命
- 李小龍
- 1438字
- 2023-07-24 16:27:13
序言
你手捧的這本作品相當于李小龍的私人相冊,其中的每一封信都代表著他生命里的一個事件、一張快照,原汁原味地重現著他當時的真情實感。
作為20世紀最具魅力的風云人物之一,這里的每一封信都是他生命中的一塊里程碑。閱讀本書,你將與十八歲的李小龍一同漂洋渡海,首次重返他的出生地美國。你會了解他胸中的藍圖、壯志與夢想(用他自己的話說,即“切實的夢想”),見證他堅定不移地達成所愿,目睹他的生命開花結果。
你會與他并肩而立,看著他開始在美國推廣彼時尚無人知曉的功夫,分享他曾向木村武之等人言及的深刻哲思與武學建議。木村不僅是他最信任的友人,也是他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設立的第一所正式武館的助教。
你將目睹他最具創造力的時期,當年他的宏愿剛剛起步,誓要創立獨樹一幟的武學體系。而他播下的種子最終長成了武術界的一棵參天大樹——推崇人性自由和自我表達的截拳道。
20世紀60年代中葉,李小龍拿到了電視短劇《青蜂俠》(The Green Hornet)中的“加藤”(Kato)一角,成功開始向其招手。然而,這部劇后來卻一度化為泡影,好萊塢幾乎將這個充滿激情的年輕人拒之門外,闔上了其演藝事業的大門。這一時期,你將會看到他在重壓下尊嚴不移、優雅盡顯,絕無自怨自艾之態,反而積極地為友人加油打氣,例如鼓勵跆拳道大師李俊九以及他自己的弟子拉里·哈塞爾。
除此之外,你還將一窺李小龍在面臨諸般挑戰時與愛妻琳達的往來通信,從中了解到他和家人分隔兩地的痛苦,他對孩子的深愛及打心眼里的自豪感,他為終能以一己之力養家的喜悅,他對20世紀60年代末那些“噴氣機闊佬”①的失望,以及他和一些名人的交情、友誼,包括羅曼·波蘭斯基②、詹姆斯·柯本③和史蒂夫·麥奎因④。
或許,閱讀這些第一手資料最重大的意義是,你能看到李小龍是如何鍥而不舍地精益求精、完善自我的。他的這一品質助其獲得了首次出演主角的機會,隨即聲名鵲起,一舉奠定他最輝煌的影星生涯。而那些數月前還認為他在北美票房上不會賣座的西方電影巨頭,隨后又千里迢迢地飛越太平洋去說服他主演北美電影。
在這些信札中,你還能與李小龍一道徜徉在那些沉思、安靜、自省的時光里。提筆給友人和生意伙伴寫信時,他總是情真意切地抒發自身的為人之道——與他人交往務必“真實”“真誠”且“真摯”。
而在他的絕筆中,你也會傷感地讀到他最后的想法和希望。逝世前的最后幾個小時,他給他的友人及律師阿德里安·馬歇爾寫了一封信,言辭中的未竟之事充滿悲劇色彩,而其中的希望則頗具諷刺意味。
所有這些書信均出自一位偉人之手,其畢生完成了許多壯舉,也無疑改變了這個世界。書信為證,上天賜予李小龍的三十二載春秋,他從未虛度。本書所有書信皆按時間順序編排,希望那些有幸了解他一生的讀者,能順著他生命的流向,收獲蘊藉其中的感動與啟發。
這些信札集中揭示了李小龍生命中的崇高品質——凡事力爭做到最好,絕不退而求其次。他的一生彰顯了一種日求精進、陶冶情操、為人正派、重視人際、逆水行舟、精神境界強韌超凡的人生哲學。最后,李小龍的書信還反映出了“愛、和睦與兄弟情”的人生理念,而這也恰是他經常書于信末的衷心祝福。
約翰·里特
腳注
①?指那些乘坐噴氣機到處旅游的富豪。——譯者注
②?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生于1933年,法國導演、編劇和制作人,曾為李小龍的弟子。——譯者注
③?詹姆斯·柯本(James Coburn,1928—2002),美國演員,李小龍的弟子和友人,曾出席李小龍的葬禮并擔任護柩手。——譯者注
④?史蒂夫·麥奎因(Steve McQueen,1930—1980),美國演員,李小龍的弟子和友人,曾出席李小龍的葬禮并擔任護柩手。——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