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浦東?
- 重生從泥瓦匠開始
- 半癡道人
- 2250字
- 2024-04-30 07:26:43
今天不但逛了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街,還買了皮鞋、西服、清代的官窯青花瓷,齊白石和張大千的真品字畫后,林遠和趙曉婉兩人可以說是滿載而歸。
此時已經(jīng)剛過中午飯點,逛了大半天的兩人已經(jīng)饑腸轆轆。
正好看到街頭上有家肯德基快餐店,林遠就拉著趙曉婉走了進去。
漢堡、薯條和可樂,一頓下來又沒了十幾塊。
但也讓第一次吃漢堡,喝可樂的趙曉婉大呼過癮。
吃飽喝足后,兩人便準備拿著購買的東西坐車返回出租房,結(jié)果往前走幾步就來到了靠近黃浦江的外灘。
林遠見黃浦江上連一座橋都沒有,便覺得有些奇怪,就隨便找個路人問道:
“怎么黃浦江上沒有橋的,那你們平時怎么過去?”
“坐渡輪啊!不過我們一般也不會坐渡輪過去,浦東那窮地方什么都沒有,不是荒地就是灘涂,連種地的農(nóng)民都不想去那里種地。”
路人一臉嫌棄道。
但卻給林遠震驚的不行,在他的印象當中,上海浦東那可是第一個國家級新區(qū),后世的GDP更是占了整個上海的三分之一還多,其中的陸家嘴更是堪比美國華爾街金融區(qū)的存在。
難道說:現(xiàn)在的浦東還沒有被開發(fā)?
這個結(jié)果,給林遠帶來的沖擊比他在友誼商店柜臺買到清代官窯青花瓷,齊白石和張大千的真品字畫更讓他震驚。
于此同時,他也看到了機遇。
也可以說是天大的機遇。
如果他現(xiàn)在能在陸鴨嘴的地方買一大塊地,估計所賺到的錢能夠他花上幾輩子。
問題又來了,如何買地?
耕地不能買賣,這是國家紅線,碰不得。
荒山,荒地和荒攤倒是可以想辦法能到手,但也不是買,而是盡可能長時間的租用。
租個三五十年,其實和買也沒什么區(qū)別了。
就算是如此,林遠個人想要辦成這些事也基本不可能。
之前,看出租房時,林遠就通過查看各個出租房的裝修情況,察覺到了機遇。
但也僅僅如此,畢竟他是陪著趙曉婉父親來上海做手術看病的,等病看得差不多后還是要回去的。
之前冒出的裝修房子的想法,也只是想在上海賺點外快。
之前手里有一千多就讓他感覺不夠花了,現(xiàn)在從友誼商店出來后,身上又少了1100塊。
除了給趙曉婉父親看病的三萬塊不能動外,林遠額外帶來的三千多現(xiàn)在只剩下了三五百。
要知道這才是剛到上海的第二天,以后花錢的地方還多著哪!
就算他能緊衣縮食,等趙曉婉父親看好病回去時,這點錢也不夠一路上的開銷啊!
所以在這期間賺錢勢在必行。
之前只是打算賺點外快,等趙曉婉父親看好病就一起回去,現(xiàn)在他發(fā)現(xiàn)浦東還沒有開發(fā),遇到了重生以來最大的機遇后,這個念頭動搖了。
雖然現(xiàn)在他迫切的想要坐船去黃浦江對面的浦東看一看,但因為此時已經(jīng)到了下午,再加上兩人身上買的郵票,清代官窯青花瓷,齊白石和張大千的真品字畫都是貴重物品,所以便決定先回去,擇日再渡江過去查看也不遲。
一路上,林遠都有些心事重重。
看在眼中的趙曉婉,直到回到了出租房,將手中的東西都放好后才開口問道:
“小遠,你是不是有什么事情?我見你自從看了黃浦江回來后,就開始心事重重的。”
趙曉婉是他的未婚妻,更是以后陪伴他后半輩子最重要的人,想要留在上海,更需要獲得她的支持,所以林遠沒決定隱瞞。
“曉婉,我想留在上海發(fā)展。”
“留在上海發(fā)展?你是想留在上海干裝修?那家里的倆公司怎么辦?”
趙曉婉并沒有說贊成還是反對,而是開口反問道。
“不止裝修,我準備連家具一起干,家里的倆公司其實沒有咱倆也沒什么事,現(xiàn)在不就經(jīng)營的很好嗎!”
昨天剛到上海同濟醫(yī)院后,和護士長混熟了林遠,就通過醫(yī)院的電話打給了鎮(zhèn)上國營商店的王金花,讓他們有緊急事情可以打這個醫(yī)院電話找他。
當然不能光說名字,還要說趙曉婉父親所在的病房號。
林遠也沒有想到,之前僅僅是為陪著趙曉婉給父親看病的上海之行做的準備,竟然會在這個時候起了大用。
“可是上海不同于咱們老家,通過房間是普通大城市的三倍多就可以預見:這里肯定是寸土寸金,先不說裝修小隊的人員吃住開銷就是一個不小的問題,關鍵是家具廠用地問題怎么解決?”
趙曉婉又提出了新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也想過,咱們今天不是去了黃浦江嗎!你覺得咱們要是將家具廠放在黃浦江對面的浦東怎么樣?”
“那里相比寸土寸金的上海,還是一片荒地和灘涂,根本沒什么人愿意去,所以在那里選地建家具廠應該不難。”
林遠胸有成竹道。
“怎么將制作好的家具運過來?”
“通過渡船吧!雖然會因此而增加了成本,但上海的經(jīng)濟水平你也看了,咱們的家具到了這里即便是漲點價,也肯定會有人購買的。”
見趙曉婉沒話說了,林遠又道:
“曉婉,我想獲得你的支持!”
趙曉婉卻是沒好氣的白了林遠一眼:“你都想好了,有沒有我的支持重要嗎!”
林遠知道這是趙曉婉說的氣話,為了讓其消氣,也為了盡快統(tǒng)一思想,他決定再給趙曉婉加一加砝碼。
“曉婉,我承認這次突然決定留在上海發(fā)展讓人有些猝不及防,但是于公于私我覺得通情達理的你都會選擇支持我的。”
“于公,在咱們鄉(xiāng)鎮(zhèn)發(fā)展,固然因為人熟地熟而有著天然的優(yōu)勢,但相對貧窮落后的經(jīng)濟卻是制約著倆公司發(fā)展的最大阻力。”
“而上海則不同,雖然人生地疏,但這里卻是全國經(jīng)濟最發(fā)達的城市,人們平均工資水平遠高于全國,給倆公司提供了發(fā)展的有利土壤,所以想要做大做強,來上海發(fā)展是大勢所趨。”
“于私,我有小妹,你有弟弟,他們倆都在上學,如果咱們能在上海站穩(wěn)腳跟,就可以將兩人接到上海來上學。”
“先不說這里的初高中的師資力量全國領先,就連上海的本地大學也都排在全國前列的,如果到這里來上學,高考考上海本地大學時,分數(shù)線可是要比外地考生低很多的。”
“還有叔叔做完手術后,康復肯定也需要很長的時間,如果咱們能在上海站穩(wěn)腳跟,就可以將叔叔阿姨直接留在上海居住,這里的生活水平好只是一方面,關鍵是距離看病的上海同濟醫(yī)院近,可以隨時去復查,避免來回上千里趕路的奔波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