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趙 韓 魏三家分晉
書名: 春秋魯國十二君作者名: 桃木寶劍本章字數: 2686字更新時間: 2025-04-11 16:42:34
公元前455年,趙襄子帶領趙氏家族退守晉陽。正卿荀瑤以國君和公室的名義,率領韓康子、魏桓子兩卿進攻趙氏、包圍了晉陽城。晉陽城經過董安于和尹鐸二人先后經營,不僅城墻厚實、倉庫充實,官署的城垣和柱子的基礎分別是可以造箭的材料和冶銅所建,城內民眾都是趙氏家族的嫡系臣民,他們都愿意與趙氏和衷共濟,趙襄子到達晉陽后便下令積極備戰。
荀瑤率領韓康子、魏桓子及其所轄軍隊很快包圍晉陽,并展開了強攻。由于晉陽城墻堅固,城內民眾又心向趙氏,大軍連續猛攻了三個月,愣是攻不下來,晉陽城巋然不動,高大的城樓像是在嘲笑荀瑤的無能。荀瑤下令徹底圍困晉陽,一粒米、一滴水也不能進城;荀瑤還擔心韓氏和魏氏倒向趙氏,向他們允諾:滅亡趙氏后,趙氏的封邑由三家平分。就這樣圍困了晉陽一年有余,仍然是拿趙氏毫無辦法。
荀瑤畢竟足智多謀,他在巡視圍城情況時發現,晉陽城雖然堅固,但地勢低洼。公元前453年(晉出公二十二年),荀瑤下令軍士引汾水灌入晉陽城,晉陽城內一片汪洋,水面只差六尺就能淹沒了全城,鍋灶都被泡塌,青蛙滋生。晉陽城內的百姓仍然與趙氏共度難關,但城中嚴重缺糧,趙氏面臨著十分困難的局面。士卒們因饑餓而體力不支,群臣們外逃和投降的情緒也在不斷增加。
眼看著要取得大勝的荀瑤已經暢想起了如何與韓氏、趙氏瓜分趙氏封邑的事了,他來到前線巡查水勢,魏桓子為他駕車,韓康子站在車上護衛。荀瑤得意地說道:“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滅國。汾水除了可以灌晉陽,還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啊!”聽了荀瑤的話,魏桓子和韓康子對視了一眼,他倆都明白,這荀瑤得意忘形,把不該說的話隨口就說出來了。安邑,是魏氏的大本營;平陽,是韓氏封邑的首府,荀瑤的智氏家族滅了趙氏以后,就可能對韓氏和魏氏下手了,到時候他同樣可以用水攻的方法對付韓、魏兩大家族。憂心忡忡的魏桓子和韓康子一時思緒泉涌,默然無語。荀瑤的謀士郗疵見趙氏滅亡在即,魏桓子和韓康子不喜反憂,便提醒荀瑤要提防二人已萌生反意。回到營帳中后,荀瑤以郗疵之言詢問韓、魏二人,二人矢口否認,并說郗疵惡意中傷,他是為了救趙氏而離間智氏、韓氏、魏氏三家的關系。韓康子和魏桓子從荀瑤的帳中出來后,小心地望了一眼等候在帳外的郗疵,然后匆匆離開了。郗疵頓時明白,正卿大人(荀瑤)是向他們泄露了自己的話,不肯采信自己的諫言,于是借著請求出使齊國而離開了晉陽。
趙襄子在晉陽城內被大水圍困,他已經感覺到了危機。群臣對待他的態度已經開始有些怠慢了,只有家臣高共一如既往,對他保持著事奉主人的恭敬。他覺得現在只有說服韓、魏兩家族,與趙氏站在一起了,趙、韓、魏三大家族本為一體,荀瑤想分化瓦解,沒那么容易!趙襄子派出心腹智囊張孟談秘密出城來見魏桓子、韓康子二人,對他們說:“趙、韓、魏本是同盟,唇亡則齒寒。現在荀瑤率領韓、魏兩家圍攻趙氏,趙氏亡了,就該輪到韓氏和魏氏了。”“唇亡齒寒”的典故即由此而來。韓康子和魏桓子本來就對驕橫暴躁的荀瑤心懷不滿,又想起白天荀瑤說的話“汾水可灌安邑,絳水可灌平陽”,二人都覺得畢竟趙、韓、魏是從祖先代代相傳下來的同盟關系,當時進獻城邑也是不得已,不能這樣下去了。于是他們秘密地與張孟談商議好了起事的日期和細節,然后護送張孟談回到了晉陽城內。
三月二十三日(公元前453年)夜晚,趙襄子派出精銳勇士殺掉了守護河堤的官兵,放水倒灌荀瑤的軍營,并率領趙氏兵馬沖入荀瑤營中;韓氏、魏氏率領本部兵馬作為側翼,配合趙氏攻打荀瑤軍營,智襄子荀瑤兵敗被殺,他的頭顱被恨他入骨的趙襄子做成了飲酒的酒器:骷髏杯。
趙、韓、魏三大家族乘勝追擊,一舉滅掉了智氏家族,瓜分了智氏的封邑,唯獨放過了當初堅決反對立荀瑤為智氏家族繼承人的智氏家臣、已改姓為輔氏的智果一脈;智氏族人,晉大夫智開和智寬逃奔了秦國。晉國從此由趙、韓、魏三大家族把持,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形成了“三家分晉”局面。
半個世紀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趙、韓、魏三大家族派出使者前往周朝都城洛邑拜見周威烈王,請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王室那時也就相當于一個小諸侯國,哪敢不允準呢?于是“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晉國公室的晉靜公在公元前376年被韓、趙、魏三國廢除,晉國公室殘留的曲沃、新絳及附近土地全部被韓、趙、魏瓜分。從此以后,韓、趙、魏三國成為了中原大國,與秦、齊、楚、燕四國形成了“戰國七雄”,春秋時代結束了,歷史從春秋爭霸時代進入了戰國時期。
作為春秋諸侯國,魯、宋、鄭、衛和越國的結局又是怎樣呢?
老牌中原諸侯鄭國最早被滅。鄭國在戰國時期最大的敵人一直是新興的韓國。兩國經過多年征戰,鄭國在公元前375年被韓國滅亡。滅鄭之后的韓國,國力大增,得以躋身于“戰國七雄”之列。
越國在勾踐去世后,逐步衰落了下去。公元前333年,越王無彊率軍北上伐齊,被齊國說客所誤,又率領大軍掉頭南下攻楚,不料中了楚軍的埋伏,兵敗身亡。由于無彊沒有沒有指定繼承人,各宗族子弟自相殘殺、爭奪王位,越國分崩離析。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軍打到越國地界,當時的越君向秦國投降,秦國在原來的吳、越一帶設立了會稽郡。
魯哀公姬蔣去世后,他的兒子姬寧繼位,史稱魯悼公。魯國三桓當道,國君公室孱弱無力,直到悼公的孫子姬顯(魯穆公,公元前410年--公元前377年在位)做了國君之后,拜孔子嫡孫子思(孔伋)為師,容許墨子(墨翟)在魯國授徒傳道,禮賢下士、選賢用能,任用博士公儀休為國相,奉法循理,逐步從三桓手中收回了政權,恢復了魯國公室的權威。三桓之首季氏則盤踞在其封邑費、卞兩座城池,獨立成為了費國。孟孫氏后人孟軻(字子輿,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也就是孟子,成為了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公元前255年(魯頃公二十四年),魯國為楚考烈王所滅。楚國將魯頃公遷至下邑,封魯君于莒。公元前249年,魯頃公死于柯城(今山東東阿),從此魯國絕祀。
公元前318年,宋國公室旁支戴偃稱王,史稱宋康王。他在位期間推行改革,宋國國力逐漸強盛。宋國東伐齊,取五城;南敗楚,占領楚國土地三百里;西敗魏,取二城;還滅掉了滕國。公元前286年,宋國發生內亂。對宋國懷恨在心的齊、楚、魏三國聯合進攻宋國,捕獲并殺死了宋康王,滅亡了宋國,三國瓜分了宋國的土地。
吳王的弟弟季扎曾經周游列國,以其遠見卓識聞名天下,他在衛國得出的結論是“衛多君子,其國無患”。公元前252年,魏國囚殺衛懷君,繼任衛君是魏國的女婿,因此衛國成了魏國的附庸國。公元前241年,秦取濮陽等地,之后秦國在此基礎上設立東郡。公元前239年,衛元君被迫遷往野王,衛國此時已名存實亡。公元前209年,衛君角被秦二世廢為庶人,衛國徹底滅亡。
(全書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