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相疑之始
- 舉國飛升
- 翎羽河
- 2217字
- 2023-07-23 23:46:25
次日的朝會,猶如昨日重現。
丞相趙慶設再次提出,大秦的國策要做出調整,應盡早與犬戎二王子結盟。
御史大夫莊杰則跳出來反對。
雙方各執一詞,爭辯不休。
太師張良臣則站在首位閉目養神,一言不發。
讓白景感到越來越奇怪的是,趙燁還是不動聲色,似乎游離于朝堂之外。
白景決定下朝之后一定要好好問問他。
對于朝堂上的爭論,白景秉承著白不來的教誨,讓他們去吵,自己則保持沉默。
很快,這次的朝會依然是不了了之。
散朝后,白景首先召見了一批科舉的進士,一共二十人。
樓之凡、羅漢卿和何子章在列。
其中也包括了新科文狀元湯望、武狀元包林山。
白景對其進行了一番勉勵,然后再進行封賞。
文狀元湯望,賜一等男爵,封殿前行走。
武狀元包林山,賜一等男爵,封殿前行走。
殿前行走,是白不來擬定的。
大秦開國時,白不來依據洪荒人族傳統,實施的是三公九卿制。
他作為穿越而來的現代人,自然知道其中的利弊。
但他根本就沒有時間去進行官制的改革。
此時他作為國家意志,就有了充足的時間。
不管怎樣,封建統治的核心就是加強中央集權。
三公九卿制很明顯不符合這一特點。
當然了,凡事不能操之過急,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他只能一點點的去改變。
內外朝的形成將是第一步。
殿前行走,這一官職不在三公九卿之列。
說是官職,實際上殿前行走更多的是一種身份。
沒有實權,每天要做的事就是跟在君主身邊,以備咨詢。
至于賞賜爵位,這也是一種籠絡手段,同時也是為后續正式恢復軍功爵位制做鋪墊。
樓之凡作為武科探花,并沒有賜予爵位,他獲得的是殿前行走,以及翎羽軍前軍校尉。
翎羽軍有著與禁軍同樣的編制。
禁軍的編制為滿員千人,主將為統領,其下有副統領。
其中的統領實際上如同軍隊的校尉一樣,只不過在秩俸上,校尉的秩俸是比二千石,而統領的秩俸是二千石。
禁軍中是沒有校尉的,而翎羽軍除了正副統領以外,還設有前后左右四校尉。
當然了,因翎羽軍的實際編制是比禁軍小的。
作為翎羽軍統領的白婉兒也才秩俸八百石,樓之凡的前軍校尉的秩俸是四百石。
這樣的安排既不唐突,也不輕慢。
羅漢卿和何子章兩人同樣沒有獲得爵位,只是封為殿前行走。
在安排這一切后,白景特意讓小玄子留住了樓之凡、羅漢卿和何子章三人。
這一點,沒有讓任何人發現。
樓之凡三人在得知白景讓他三人秘密查探科舉之事,三人都很興奮。
樓之凡和何子章想的是,如果能夠查清其中蹊蹺,那么喻沖就有希望了。
而羅漢卿所想的是能得到君上賞識,為國出力,這一點是他終生夙愿。
隨后,白景召見了趙燁。
他對趙燁這兩天在朝會上的舉動很是不滿。
“侍中,這兩日怎么如此憔悴?”
在見到趙燁之時,可以明顯看出他的臉色不對勁,蒼白且一臉的心事。
趙燁心中有苦,卻不愿意說出來。
“君上,臣只是有些累。”
白景搖頭道:“侍中可騙不了朕,這不像平常的你。”
他慢慢走下來,看著趙燁的眼神,語重心長的說道:“朕初登大位,很希望能夠有一番作為,卿的才能天下共知,朕對你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你能夠如同太祖時的張威,君父時的何琪一般,助朕中興大秦。”
趙燁聞言跪下來,說道:“君上如此信任,臣敢不效死命?”
白景扶起他,道:“既如此,愛卿有何心事不妨與我說說。”
趙燁搖頭道:“君上多心了,臣真的只是有些累。”
白景明顯不相信他的說辭。
“愛卿對于丞相所言之事,是如何看待的?”
“臣以為不說就是最好的辦法。”
“不說?”
趙燁點頭道:“不說就是沒有態度,這是目前君上最好的應對之策。”
白景恍然大悟,心中對趙燁贊嘆不已。
看來英雄所見略同,趙燁所說與太祖的想法不謀而合。
當下對趙燁的不滿盡皆消散。
兩人又對新政改革之事做了一番討論。
將此次科舉中認為德才兼備的人,都一一劃入翎羽軍中,做了詳細的安排。
同時,趙燁也要與這些人一一見面,講解新政改革的關鍵之處。
到了下午時分,白婉兒帶著白豪和張太期求見。
白景大喜。
這些日子,白婉兒帶著兩人在秘密的查探少府的虧空,一連數日都沒有見面。
這時候求見,必是事情已經有了眉目。
而趙燁卻顯得臉色更加難看。
白不來見到這一幕,心中知曉趙燁一定是有什么事瞞著。
“君上,臣不辱使命,已經查清少府虧空。”
白婉兒進殿后,看見趙燁,先是一僵,隨后便對白景回報。
白景點頭道:“快,說說看。”
白婉兒道:“還是請御史中丞來說吧。”
御史中丞張太期立即站出來,說道:“啟稟君上,臣在蘭臺數日,已經將所有賬目全都核算過,其中假賬、錯賬之多,令人瞠目結舌,目前為止,少府虧空總共達到33萬兩,其中還多有貴重藥材、寶物、器皿。”
“33萬兩?”
白景聞言倒吸一口涼氣。
須知道,大秦一年的稅收也才21萬兩。
僅僅一個少府就虧空了33萬兩,這是大秦一年多的稅收啊!
白景勃然大怒。
“婉兒,朕令你即刻將少府卿何吉申抓起來,朕要親自審問!”
“臣領旨!”
“慢!”
趙燁站出來,阻止道。
白景疑道:“侍中有何高見?”
趙燁道:“此時新政改革還沒有得到三公九卿中任何一人的支持,這個時候動少府卿,是否操之過急,何況少府卿何吉申在朝中黨羽眾多,牽一發而動全身,到時候他們聯合起來阻止新政,那將是得不償失的。”
“那就眼睜睜的放任不管?”
“讓臣去與少府卿談一談吧!”
“談?”
趙燁點頭道:“如若他能將虧空補齊,或可將功補過,同時也可借此讓他全力支持新政改革。”
白景聞言頓時有種不對勁的感覺。
此前,趙燁與太祖的想法不謀而合,對于京中各部的虧空,一經發現,絕不姑息,對于地方的各級衙門,責令三年內補齊虧空。
這是既定的政策。
如何到了此時卻要臨時變卦?
難道真的僅僅是因為需要三公九卿對新政改革的支持,不得已而為的嗎?
此時此刻,白景對趙燁充滿了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