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脈:中國儒家學派史
- 韋力
- 1969字
- 2023-07-06 18:51:28
六 北朝經學派名家
北朝從北魏開始,就迅速地實行民族漢化,過程中雖有波折,但大趨勢一直如此。魏道武帝拓跋珪在建國之初就重視儒學,《魏書·儒林傳序》載:“太祖初定中原,雖日不暇給,始建都邑,便以經術為先。立太學,置五經博士,生員千有余人。天興二年春,增國子太學生員至三千。”
對于如何復興儒學,拓跋珪能聽從儒生的建議,《魏書·李先傳》記載拓跋珪問定州大中正李先:“天下何書最善,可以益人神智?”李先回答他:“唯有經書。”于是太祖有了收集天下儒學著作的想法,此后不久,“經籍稍集”。
魏明元帝時,朝廷改國子學為中書學,立教授博士。魏太武帝始光三年(426)二月,另起太學于城東,祀孔子,以顏淵陪祀。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正月下詔:“自頃以來,軍國多事,未宣文教,非所以整齊風俗,示軌則于天下也。今制自王公以下至于卿士,其子息皆詣太學。”(《魏書·世祖紀》)
北魏孝文帝親政后,將漢化推向高潮。北魏立國時,就將尊崇儒教定為國策,提出了要復興漢魏以來的經學。對于他們所強調的經學,《魏書·儒林傳序》中說:“漢世鄭玄并為眾經注解,服虔、何休各有所說。玄《易》《書》《詩》《禮》《論語》《孝經》,虔《左氏春秋》,休《公羊傳》,大行于河北。”
北魏推行的是漢魏經學,其所講乃是鄭玄、服虔、何休的代表性作品。魏初的經學名家有常爽,他對五經及諸子百家均有研究,著有《六經略注》,曾在溫水以西設置學館,門徒達七百多人。劉獻之在解經方式上也有一定獨創性,《魏書》本傳中說他:“六藝之文,雖不悉注,然所標宗旨,頗異舊義。”劉獻之撰有《三禮大義》、《三傳略例》及《注毛詩序義》。
隨著孝文帝改革的成功,北朝經學達到極盛階段,《魏書·高祖孝文紀》中稱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皇帝雅愛儒學,天下為之風靡。
北周宇文氏乃是鮮卑化的匈奴,宇文氏原本是北魏屬民,宇文泰在西魏時期重用漢人蘇綽,在西魏大統十一年(545)命蘇綽根據《尚書·周書》作《大誥》。武帝宇文邕繼承父志,繼續推崇儒學,在天和元年(566)“五月庚辰,帝御正武殿,集群臣,親講《禮記》”。在天和三年(568)八月,于大德殿“集百僚及沙門、道士等,親講《禮記》”(《北周書·武帝紀》)。
蘇綽未能完成皇帝的布置而卒,繼之者乃是范陽涿人盧辯。《北史·盧辯傳》載:“初,太祖欲行《周官》。命蘇綽專掌其事。未幾而綽卒,乃令辯成之。于是依《周禮》建六官,革漢、魏之法。以魏恭帝三年,始命行之。六卿之外,置太師、太傅、太保各一人,是曰三孤。時未建東宮,其太子官員,改創未畢。尋又改典命為大司禮,置中大夫。”
周文帝時,盧辯為太子少保,領國子祭酒。蘇綽去世后,盧辯根據《周禮》來建立官制。盧去世于北周明帝時期,謚獻,配食文帝廟庭。隋開皇初年,以盧辯為前代大儒,追封為沈國公。
兩漢時期,《大戴禮記》與《小戴禮記》并傳,鄭玄為《小戴禮記》作注,立于學官,于是《小戴禮記》廣泛流傳,而少有人習《大戴禮記》。盧辯認為《大戴禮記》沒有解詁,為此撰寫了《大戴禮記注》。此書對《大戴禮記》的流傳起到了重要作用,因為在清代之前,為《大戴禮記》作注者僅盧辯一人。清代經學家研究《大戴禮記》均以盧辯注為基礎,孔廣森就是以盧辯注為基礎,作出了《大戴禮記補注》。余外,阮元、戴震、盧文弨等都是根據盧辯注來對《大戴禮記》做整理和研究。
北朝還有一部重要的經學著作,那就是徐彥的《公羊傳疏》。徐彥生平事跡無考。他的這部著作乃是儒學核心經典《十三經注疏》中唯一一部作者時代不能確認的“疏”。宋《崇文總目》、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及清《四庫全書總目》認為徐彥可能是唐人,但是更多的學者認為他是北朝人,持此論者有清代的嚴可均、洪頤煊、阮元、王鳴盛、皮錫瑞等,他們各自列出了自己的推論,其中阮元在《十三經校勘記》中以六條證據來說明《公羊傳疏》絕非唐人所作。現代學者趙伯雄也主張徐彥為北朝人,他在專著《春秋學史》中做了詳細研究。
徐彥的《公羊傳疏》乃是以何休的《公羊解詁》為本,何休在作注時引用了很多文獻,卻大多未注出處,并且將自撰注文與所引注文混在一起,徐彥細加辨別,將他注與何休注區分出來,此乃《公羊傳疏》最重要的貢獻。
在文字訓詁方面,徐彥對何休注做了進一步的解釋,比如,《春秋》原經中提到隱公元年:“惠公者何?隱之考也。”何休在注中說:“生稱父,死稱考,入廟稱禰。”何注直接給出結論,徐彥則是征引多種文獻來分別指出何注說法的出處。比如“生稱父”,徐彥說:“即下《曲禮》云‘生曰父’是也。《廣雅》云‘父者,矩也’,以法度威嚴于子,言能與子作規矩,故謂之父。”對于“考”字,徐彥同樣引經據典予以解釋。
除此之外,北朝較具名氣的經學著作還有蘇寬的《春秋左傳義疏》、賈思同等撰的《春秋傳駁》、熊安生的《禮記義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