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2019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藍皮書
-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編著
- 3428字
- 2024-01-08 16:43:42
第一節 發展情況
一、產業整體情況
宏觀形勢方面可歸納為兩點。
一是全球經濟回落趨勢顯現,消費電子市場增長乏力。2018年,全球經濟復蘇效應漸趨弱化,經濟增速趨于放緩,逐步趨緊的貨幣流動性對內需增長和經濟動能形成一定抑制作用,產業發展經貿不確定性有所提升。美國稅改、財政刺激效應逐步弱化,歐元區、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的增長動能已經開始明顯回落。IMF下調2019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期至3%。受整體負面趨勢影響,全球消費電子產品市場需求逐漸萎靡,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主要產品出貨量增速放緩。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中量大面廣的核心產品增長有限,品牌廠商和配套廠商面臨市場份額下降的外部環境。
二是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中美經貿關系不確定性陡升。國際貿易形勢和產業外部經濟環境復雜多變,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電子信息制造業影響逐步開始顯現,部分電子信息制造企業的訂單將受到貿易沖突影響,預計負面影響的廣度和深度將繼續擴大。
整體形勢方面,電子信息制造業整體運行呈現出“穩中有進、穩中育新”的運行態勢,也應看到三項基本面數據“穩中存憂、穩中有險”的潛在態勢。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增速、投資、出口等數據保持持續增長,但增速普遍下降。
一是增加值平穩增長,增速小幅下降。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局數據顯示,2018年1—11月,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3.4%,低于2017年同期0.5個百分點。其中,11月增速低于2017年同期2.7個百分點。
二是投資增幅整體下滑。2018年1—11月,全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9.1%,較 2017年降低 4.2 個百分點。集成電路、光電器件等分領域投資在新興市場拉動下仍有增長。
三是產業出口保持增長,增速放緩明顯。2018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實現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9.8%,增速比2017年回落4.4個百分點。其中,電子器件、計算機等制造業出口交貨值同比增長7%、9.4%,較2017年同期分別回落8.1、0.3個百分點,主要行業的出口增速呈現出不同程度的回落。
二、產業經營情況
盈利能力方面,行業經營面臨“兩重擠壓”,盈利能力下降顯著。
一是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增速雙雙大幅下降。2018年1—11月,全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9.9%,低于2017年同期3.4個百分點。利潤總額增速大幅下降。2017年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利潤總額超 7000億元,同比增長15%,相較而言,2018年全年利潤總額同比下降3.1%,盈利能力目前仍處于較弱水平。
二是主營業務成本和期間費用率有所提升。行業經營面臨主營業務成本和期間費用提升的“兩重擠壓”(見圖 2-1)。2018年前三季度,主營業務成本增速高達 9.8%,高于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從期間費用來看,管理費用同比增加10.2%,財務費用受匯率影響,上半年增速迅猛,最高增速達73.3%,下半年波動幅度較大,不排除后期匯兌損失持續提升的可能。

圖2-1 2017年以來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主營業務成本與期間費用累計增速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2018年12月)
三、重點產業情況
(一)集成電路持續發力,部分核心技術實現突破
1.集成電路產業保持高速發展態勢
由于2017年的高基數,2018年前三季度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及設計、制造、封測三業增速,較2017年略有下降,但仍維持高增長態勢。據中國集成電路協會統計,2018年前三季度中國集成電路產業銷售收入為4461.5億元,同比增長22.4%,較2017年降低2.4個百分點。其中,設計業1791.4億元,同比增長22.0%;制造業1147.3億元,同比增長27.6%;封測業1522.8億元,同比增長19.1%,分別較2017年降低4.1、0.9和1.7個百分點。同時,在產業鏈部分環節實現了核心技術突破。芯片設計方面,海思推出全球首款量產的7nm手機芯片麒麟980。芯片制造方面,中芯國際14nm的試產良率已從3%提升到95%。芯片封測方面,部分企業在高端封裝技術上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江蘇長電、華天科技和通富微電已囊括國內近四分之一的市場份額。集成電路材料方面,第三代集成電路碳化硅材料項目及成套工藝生產線已正式開建。
2.國家持續投入為集成電路產業注入發展后勁
IC Insights預測,2018年中國集成電路公司的資本支出約合110億美元,數額達到2015年投入的5倍,超過日本和歐洲公司今年的相關資本支出總和,且2019年投入規模將繼續擴大。隨著年底大基金二期募資的完成以及更多地方政府資金的進入,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投入將保持增長態勢。此外,長江存儲采用了自主Xtacking架構的64層堆疊的3D NAND閃存芯片在2019年第三季度量產,中芯國際開始量產 14nm 手機芯片,我國在芯片制造領域與國際先進技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
(二)國產手機品牌進一步占領存量市場,新技術新產品百花齊放
1.在智能手機市場大幅萎縮背景下,國產品牌海外表現亮眼
國內市場方面,自2017年第二季度開始,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已經持續6個季度縮減,且下滑速度日趨明顯,2018年前三季度,國內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2.87億部,同比下降 16.8%。在國際市場方面,海外市場拓展成為國產手機品牌的主要方向,我國智能手機國際市場份額持續上升,7個廠商入圍全球十大手機廠商。據Counterpoint數據統計,2018年前三季度華為、小米、OPPO和vivo分別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13%、9%、9%和8%,同比增長33%、25%、4%和7%(見表2-1)。2019年第一季度,華為智能手機總出貨量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制造商。
表2-1 2018年前三季度全球市場國內廠商市場占有率

數據來源:Counterpoint,2018年12月。
2.高端市場競爭加劇,新技術、新產品將拉動新消費
隨著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由增量轉存量,各大品牌紛紛瞄準高端市場發力。產品方面,iPhone XS、Mate 20、Pixel 3、V40、Note 9、Find X和一加6T等高性能、高價位的產品被集中推出。技術方面,全面屏、折疊屏、AR拍照、快充、AI 識別等功能技術的成熟,有望拉動智能手機的新一波消費。此外,隨著 5G商用的不斷推進,幾乎所有品牌均表示將在2019年發布5G手機,5G將成為推動智能手機消費的另一個增長點。
(三)家用視聽行業發展情況
1.零售量規模與去年基本持平
2018年,彩電行業仍然面臨著面板價格下行、需求不旺、傳統促銷折戟、線上增長瓶頸等諸多困境,前三季度彩電市場零售量規模與去年基本持平,為3307萬臺,零售額規模為1030億元,同比下降15.2%,終端價格下降明顯。目前,55英寸OLED電視的市場均價接近10000元,65英寸OLED電視的市場均價為22000元。與此同時,產品的差異化在不斷滿足多元化需求,2018年第三季度,UHD 電視的市場滲透率達 64.9%,較去年同期增長了 4.8 個百分點;超輕薄電視的市場滲透率達7.7%,較2017年同期增長了4.2個百分點;全面屏電視的市場滲透率達4.2%,遠超去年同期。
2.產品差異化需求顯現
彩電行業持續處于智能化、高清化、大屏化發展的提質升級中,量子點、人工智能、新型顯示等新興技術的發展讓彩電從同質化競爭的束縛走向新概念、新產品導向的良性競爭格局。2018年,TCL推出的曲面屏電視及浮窗全場景TV,打破了傳統電視的外觀設計,打造融合“家庭美術館+家庭音樂廳”功能的全方位家庭影院互動設備;小米電視推出了4A、4S、4C、4X等不同系列和55~75英寸的產品,逐步面向配置功能提升和大屏化穩步邁進;長虹聚焦人工智能技術相繼發布Q5R系列、A8U、Q6K等高端智能AI電視產品,憑借CHIQ智能電視系列建立“硬件+軟件+內容+運營+服務”一體的智能生態物聯網;海信推出的L5、L7系列成為首批通過4K超高清認證測試的激光電視。
(四)新型顯示領域發展情況
1.我國新型顯示產業規模正在快速躋身全球第一
我國面板企業近年來大幅提升新產能投建水平。2018年,我國有多條OLED面板線投產或擴產,京東方、華星光電、維信諾、天馬等廠商的柔性屏、全面屏、異形屏等產品紛紛問世,國產高端屏幕進步顯著,我國面板產能有望在2019年成為全球第一。LCD(液晶顯示屏)方面,隨著4K基本完成普及,8K市場和技術窗口逐漸打開,眾多面板企業瞄準大尺寸和8K持續發力,多條10.5、11代線的投產將推動 65 英寸電視市場走向普及階段。在 AMOLED(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屏方面,企業將進一步把握行業快速發展的機遇期,維信諾合肥、京東方綿陽、京東方重慶、華星光電武漢等第6代AMOLED生產線將陸續投產。
2.國內面板企業產能優勢逐步建立,產品價格有所回落
隨著我國諸多面板生產線陸續投產,各尺寸液晶面板價格自2017年下半年以來持續下滑。2018年第三季度,部分尺寸液晶面板價格迎來短暫拐點后繼續下滑。2018年10月,32英寸、43英寸、55英寸液晶電視面板價格分別下降至52美元/片、90美元/片、154美元/片,較2017年同期分別下降22.3%、24.3%、14%。受面板價格下降影響,國內主要面板企業收入和利潤有所下滑,企業經營壓力增大。2018年上半年,京東方、LGD、群創、友達、華星光電、深天馬等面板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下降逾 10%,除華星光電外,5 大面板廠平均凈利潤降幅逾90%。國內面板企業2019年后擬投產顯示面板項目如表2-2所示。
表2-2 2019年后擬投產顯示面板項目

數據來源:賽迪智庫整理,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