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6章 在重復中增加

要堅持重復去做一件事,而保持進步真的很難,尤其是保持自己的思維的不重復,那就更難了。因而,就憑一個人能始終如初地貫徹一件事,我們就能看到他莫大的毅力、堅定的信念。

因為一個人倘若從行為上都不能保持自己的信念,談何能夠做到從思想上向先進隊列保持整齊呢?“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這就說的是一如既往啊。倘若不能一以貫之,那么人就必定停留在浮華的現象中而不自知,最終陷入了一種無法逃脫的自我周期律,厭惡自己的行為,想要去改變自己的行為實現自己的目標,但是身體怠惰、精神攜帶,沒有從境界上、主次上改變自己的相信,從而不斷地循環,過著自己不喜歡的人生。只有在日復一日的堅守中,不斷地向先進靠攏,在重復中增加著自己的能力,人才能真的改造自身,成為自身目標的理想的人物。

做事是可以重復,但是做事還要保持寫作,這樣才能分辨出來自己的思想。

我想要找的一條路是逃脫歷史周期律的方法,這句話也可以說成是打破自己的命格的辦法。對這一現象人們通常描述為鯉魚躍龍門,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朱元璋從和尚當上皇帝。單單從事上看,將原本不好的一貫的苦難突然改變,變成非常自在愜意的;甚至是實現了財富自由。我只從事實上來說,這種轉變如果完全不考慮個體主動的力量,我們完全可以將其當作“提攜、天選”,將其歸結為“命”的作用。但我并不應該簡單地重復這只是被稱為“歷史”的這段敘述,我應該找到這現象的成因。當然,要找到文字上的可以說明的因素絕不少,比如“運氣”“時機”“能力”……凡此種種,都是語言中給與的答案。作為這個現象的觀照者,人們都得要添加進自己的“主動性力量”,從而使自身能夠有展示自己力量的可能性。但是這些答案本身無法被另一個人生搬硬套,從而在歷史中重復相同的形式。

正因為歷史在社會現象上是無法重復的,所以社會本身才是無法實證的。可若時代允許,復刻另一個人的方法,確實可以部分的成功;不過從要素和條件上看,相同的前提太多人才有可能成功。我不想成為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做一個主動的呈現者,甚至在呈現之后還能繼續呈現、揭示這些現成的存在。

我需要的并不是一個可以敘述的事件,也不是形而上的范疇給出的要依憑條件的各種答案。我需要的是靈活的方法;什么是靈活的方法?我認為那就是勇者不懼的、智者不惑的、仁者不憂的一切的力量的“心”的力量,“主體”的力量。只有了悟這其中的大道,人才不是使用概念的無能為力者,而是有力量擺脫循環困苦的主動者。如此,我們何以還要使用黑格爾的“正反合”呢?無論是正是反還是合,這三層的每一層都是一個循環又矛盾的死結和圈,它不是面,不是封閉的體系,而應該如莊子的境界一般,可以相互逃脫的救贖。

人去學習經典本身,是在向最具有變動力量的天,詢問可以安定的力量;情感又有著其豐富的多樣性,每一個能表現自己情感的人都能熾熱而認真地使用那最根本的幾個情感,人利用這幾個最根本的情感應對無聊、應對迷惑。可是熾熱的情感終有消散的一刻,在熾熱的情感消散的那一刻,人要拿出審美來,平靜地審視著自身的美……在這種平常中獲得一種安定的美。但是盡管美是可以審視的,但是如同善一樣,現實總是表現為不美的、不善的。因為對于人來說,人的生存實在有一個恰當的條件、理想的環境才能夠維持;盡管在那環境以外,人能夠施加自己的主動力量對掉落到不適環境的人提供援手,但是由于這種人之間的隔閡,人很難救贖他人,因而必須要有靈活和極度適應個體的方法。歷史中不斷地重復發生這類失敗的故事;但是也有成功者,人通過學習歷史,日后明白的選擇出恰如其分的方法。

在重復中重復,我們將它視為‘命理的循環’、視為“執溺”。若見一物就常常溺在其中,有快樂的沉溺、有悲傷的沉溺;就如同康德說的,形而上學都是在不斷地走回頭路,在概念中來回摸索,不斷地陷入困境。我們明白地選擇出一條路,如此才能很好地選擇出方法,逃脫出這命理的循環。

饑餓的人也不是什么飯都能吃的很香;患病的人也不是什么藥都能治病。但是他們卻知道什么飯此時最能緩解自己的饑渴;什么藥能讓自己的病有緩解。

向知識的源頭去追求、深入,是在追問本源貫通后發展的經線;追求各方面的知識,是在追求情感的豐滿性,這是一個層面的狀態。那么如何看書?我認為初學者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看歷史。然而怎樣看歷史?歷史畢竟也是學者們的組織與編排整合;倘若不明白歷史的本質,就會陷入重復的現象之中;歷史包含著事件史、思想史、工具史這三類;這三者種類繁多而變化多樣,因而必須要有問題意識;這個意識就是“為什么要有它?”“在它之外有什么?”

當學完歷史之后,人才能明察秋毫,選擇正確的行為,我把這種情況稱為“明擇”。“小我”、個體要想逃出自己的命理循環,打破自身的歷史周期律,非要去問一問這最深刻的問題不可。這是大智慧,而不是小道。“小我”如果不去思考這個大問題,沉溺在個別的現象與情感中,久而久之,就會滯郁,心氣不暢,被外物所掌控心情;這樣就無法跳脫這種個人的周期律了。因而學習歷史中的大人物思考的大問題,他們沒有時間浪費在小事情上、或許他們在某種舒適的環境下感到身心合一,而在任何環境下,他們都是在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因而他們絕不會無聊。而普通人感受到的無聊,究其本質,是情感的無處發泄,情感無法時時同這個環境合一,因而也總是顯得招人厭惡。

因而,君子有道,萬事萬物都只隨其心動,當然萬事萬物依然保持著自己的節律,但是君子善加以利用之;而一般人愛用私情,故而所思所想無不是侍奉自己的私欲;因而在前者來看,圣人將萬事萬物都看作隨風搖動的野草,不故意使野草為自身所用,因而野草仍是野草,而自己無意于野草之生長,而樂于見到野草生長之美;在后者看來,干野草為我一人而供暖,新鮮野草為我一人所摘,不樂意其野草之自然美,而欲阻止野草之不合心意的生長。這樣,用情太過于泛濫,當其自然而然之時,反倒陷入了無聊之中;而這天然之狀態,豈不是更值得可樂嗎?

饑餓的人也不是什么飯都能吃的很香;患病的人也不是什么藥都能治病。但是他們卻知道什么飯此時最能緩解自己的饑渴;什么藥能讓自己的病有緩解。

向知識的源頭去追求、深入,是在追問本源貫通后發展的經線;追求各方面的知識,是在追求情感的豐滿性,這是一個層面的狀態。那么如何看書?我認為初學者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看歷史。然而怎樣看歷史?歷史畢竟也是學者們的組織與編排整合;倘若不明白歷史的本質,就會陷入重復的現象之中;歷史包含著事件史、思想史、工具史這三類;這三者種類繁多而變化多樣,因而必須要有問題意識;這個意識就是“為什么要有它?”“在它之外有什么?”

當學完歷史之后,人才能明察秋毫,選擇正確的行為,我把這種情況稱為“明擇”。“小我”、個體要想逃出自己的命理循環,打破自身的歷史周期律,非要去問一問這最深刻的問題不可。這是大智慧,而不是小道。“小我”如果不去思考這個大問題,沉溺在個別的現象與情感中,久而久之,就會滯郁,心氣不暢,被外物所掌控心情;這樣就無法跳脫這種個人的周期律了。因而學習歷史中的大人物思考的大問題,他們沒有時間浪費在小事情上、或許他們在某種舒適的環境下感到身心合一,而在任何環境下,他們都是在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因而他們絕不會無聊。而普通人感受到的無聊,究其本質,是情感的無處發泄,情感無法時時同這個環境合一,因而也總是顯得招人厭惡。

因而,君子有道,萬事萬物都只隨其心動,當然萬事萬物依然保持著自己的節律,但是君子善加以利用之;而一般人愛用私情,故而所思所想無不是侍奉自己的私欲;因而在前者來看,圣人將萬事萬物都看作隨風搖動的野草,不故意使野草為自身所用,因而野草仍是野草,而自己無意于野草之生長,而樂于見到野草生長之美;在后者看來,干野草為我一人而供暖,新鮮野草為我一人所摘,不樂意其野草之自然美,而欲阻止野草之不合心意的生長。這樣,用情太過于泛濫,當其自然而然之時,反倒陷入了無聊之中;而這天然之狀態,豈不是更值得可樂嗎?

中國自古流傳著許多讖緯傳說,似乎都是先預言,然后成真應驗了。但這實際上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倒果為因。結果一旦成為現實就成為必然性了,但語言是偶然的,原因也是多樣的。有這樣的結果,并不一定必然是這樣的原因。不能把充分的東西當成必然的東西。

人是相信的動物。相信有巨大的力量,甚至可以讓人為之死。因此,人必須要先相信自己,才能將這份力量發揮出來。須知,凡能作出杰出成就的人,必然都深刻相信自己所作的事情的偉大。

人總是要相信一些東西,而且是無條件相信,就比如我今天吃的這頓飯,我干嘛要去懷疑它?這頓飯讓我有飽腹感了啊。有了這頓飯,我的生命力得以煥發,我得以不用被欲望控制,我可以從事自己的生命,盡情展現著自我的存在。在克服了我必然要相信的無條件的自然性之后,我就部分了解放了自我。

在解放的這部分自我之中,相信然后就能一以貫之去做到。

然而,即使在這部分相信之中,也有盲目的相信和理性的相信,盡管只要相信,就在展現著生命力,可是認清自己再去行動,這難道不是更幸福的事情嗎?所以懷疑是多么必要的才能啊,正因為有了懷疑,我們才能選擇,我們才是意志自由的。

當然,我的觀點可能會打擊到宿命論、目的論、虛無主義等認為意志并不自由的人,但如果它堅定,當然也不會受影響,會打擊到那些意志搖擺的人。

如果不能懷疑,人就只能像動物那樣忍受。正因為人去懷疑,而天然存在著人去交流物質條件;正因為人不忍,人沒有依賴,所以人主動展現著生命力的過程中,一步步創造了自己的現實。

相信就能做到,愚公相信山能移走所以才能移走山。還有那“劉秀當為天子”,實際我認為真實情況有人說劉歆當為天子以反抗王莽,但王莽殺了劉歆,口口相傳以訛傳訛也并沒有實際記錄,而劉秀聽到后以為是自己能成天子,于是相信而且發揮了自己的主動性,更加有自信而且利用愚昧去發揮相信的力量,最終的結果實現了,訛言也就被記錄為了現實,也不會再有人說,“劉歆當為天子”。又比如“饜弧箕服,實亡周國”我認為真實情況是這樣,當時社會已經很混亂了,所以賣弓箭的人很多,這意味著戰亂頻發,當時的人看到這個現象,就感慨這些兵器將會毀了周國,沒想到竟然是因為周幽王胡亂地使喚諸侯,結果怪罪到褒姒這個女人身上,不僅如此,一個賣弓箭的人的女兒,賣弓箭的人那么多,有個女兒也很正常,于是訛傳為了這句預言,類似的還有很多。同樣,近代西方人發現中國人不信上帝也能生活的很好;李鴻章郭嵩燾出使歐洲發現,西方人沒有三綱五常也能很和平很良善的生活;這樣一種對三綱五常盲目相信的虛假的共識才得以在近代受到普遍質疑。

但是,因為相信,中世紀的歐洲殺死了多少異端;因為相信,專制的舊中國殺了多少渴望自由幸福、反抗三綱五常的青年人。

相信既給了人凝聚共識的力量,又否定了懷疑,扼殺了自由。

但是相信哪些?人作為有限的一點靈明智慧,只能由遇見的物和人物關系來獲得相信的信念,如這有一顆大樹,那有一只貓……這是人的僅有的天然結構,凡是容易相信的,一定是因為它觸及到了感知這方面為人的天然結構。或者是已然占有,或者從未占有,但是感知并不足以深刻地成為無條件的相信,要懂得從淺入深、從粗略變得精純,放棄掉那混亂的無秩序。

相信是一件說不清的事情,柏拉圖說靈魂回憶,亞里士多德說蠟塊,萊布尼茲說天賦的大理石,洛克說白板,休謨說是歷史傾向,康德說是現象,馬克思說是物質,現代科學說是神經細胞連接回路……人對生命唯一能做的就是相信,而對生命的內容唯一能做的就是懷疑。相信通過不忍而創新,可是本身就只是創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东县| 五大连池市| 阿拉善右旗| 金寨县| 田阳县| 赤峰市| 六枝特区| 垫江县| 砀山县| 和静县| 荆门市| 星子县| 土默特右旗| 景东| 广元市| 文登市| 乡宁县| 太康县| 教育| 沂源县| 泸州市| 南康市| 韶关市| 定兴县| 闸北区| 郴州市| 博乐市| 固原市| 卓资县| 禹城市| 全椒县| 寿宁县| 光泽县| 龙岩市| 本溪| 北京市| 屯昌县| 上杭县| 托克托县| 盐池县| 恩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