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東海尋鮮
  • 王寒
  • 2968字
  • 2023-06-26 17:34:52

鰳魚多刺,矮人多智

鰳魚是個刺頭兒。

立夏時節,芭蕉綠,櫻桃紅,梅子青,鰳魚一身銀裝,閃亮登場,家鄉有“三鯧四鰳”的說法,意思是,農歷三月的鯧魚最為肥美,到了四月,該來嘗嘗鰳魚的美味。不同季節的鰳魚,各有各味。古人把九十月菊黃桂香時的鰳魚稱為“秋不歸”,將寒冬臘月的鰳魚稱為“雪映魚”。秋不歸,雪映魚,聽上去如詞牌名。

鰳魚從立夏開始,溯游而上,到大海與大江的交匯處產卵,在東海,過去有立夏水、小滿水、端午水三個魚汛,故有“三水鰳魚”一說。鰳魚是浪里白條,東海有漁諺,“小小鰳魚無肚腸,一夜能游七爿洋”,可見其游泳能力之強。在江海中身手矯健的魚兒,身材大多是流線型的,沒有一個是“土肥圓”,鰳魚身材緊致,毫無中年男大肚腩之松垮。

芒種前后是東海鰳魚的旺發時期,家鄉漁諺道,“五月十三鰳魚會,日里勿會夜里會,今朝勿會明朝會”,在東海,有經驗的漁人常能聽聲辨魚。大黃魚到了愛情季,發出咕咕的求偶聲,愛情熾熱而急切,而鰳魚的聲音,如初拉二胡時的吱扭聲。老漁民說,20世紀五六十年代,東海上,鰳魚常與大黃魚結伴而行,里層是金燦燦的大黃魚,外層是銀閃閃的大鰳魚,一網打上來,金滿艙,銀滿艙。鰳魚汛來時,大海上銀光閃閃,如白浪奔涌,蔚為壯觀。東海漁民稱鰳魚為“銀將軍”。

銀將軍是銀樣镴槍頭,缺點勇謀。浙東有一句諺語,“鰳魚進網眼——好鉆勿鉆”。鰳魚被網住后,身子側扁,如菜刀,本可以勇敢地鉆出網眼逃出生天,偏方寸大亂,驚慌后退,結果身上的鱗鰭被網眼卡住,脫身不得,掙扎之中,丟了卿卿性命。

在浙東,鰳魚常被喚作紅眼鰳魚或白魚,鰳魚長了一張地包天的嘴,體態寬扁而修長,背脊勾了條綠邊,腹部銀白,腹下有一排硬刺如鋸齒,因它腹下之骨如鋸能勒人,故名。

鰳魚與鰣魚同屬鯡科,是大家族的堂兄弟。鰳魚眼大而圓,俗稱大眼鰳。新鮮的鰳魚眼睛凸起而明亮,在我們這里,那些嫉妒人錢財的人稱之為“鰳魚眼”,或者索性就叫“紅眼鰳魚”。實際上,紅眼的并不是鰳魚,而是魚,即被稱為紅眼鯔的那位仁兄。

鰳魚的諢名還有不少,鲙魚、曹白魚、白鱗魚、春魚、網扁等。在北方,它被喚作巨羅魚,因其盛產季節正值藤蘿開花,故又名藤香。這兩個名字,一個是豪放派,一個是婉約派。想想北方五六月,南風送暖,紫藤花開,北人拿紫藤花煎餅,喝著酒,吃著藤香魚,真是美得冒泡。“春網家家薦巨羅,鰣魚風味可同科。樽前也有淵材嘆,縱說藤香恨刺多。”雖然北方人也恨鰳魚多刺,但對鰳魚依然情深意切,春末夏初的餐桌上,一盤清蒸鰳魚或干燒鰳魚,脂厚肥美、肉質細嫩,讓北人食味盎然。

如果說鰣魚是王公貴族,那鰳魚就是白衣卿相。鰳魚修長如刀,一身銀白色軟鱗甲。它跟鰣魚一樣,鱗下脂肪豐富,吃時不用去鱗,家鄉有“四月鰳魚勿刨鱗”之說,又有“鰳魚滿身骨頭刺,魚鱗帶油滑滋滋”的漁謠。浙東人吃魚有一套,鰳魚吃鱗,米魚吃腦髓,帶魚吃肚皮,黃魚吃嘴唇和下巴,他們知道鰳魚魚鱗的妙處。

鰳魚鱗帶魚脂,熬成魚湯,冷卻后呈凍膠狀,跟黃魚凍、帶魚凍一樣鮮美。家鄉有歇后語,“帶魚刮白,鰳魚刨鱗——全外行”,帶魚體表的銀鱗,鰳魚身上的鱗片,皆富含脂肪,連著鱗片蒸熟,口味更佳,“刮白”和“刨鱗”,被視為外行之舉。

鰳魚不如鰣魚尊貴,但它也有勝于鰣魚的地方。產卵后的鰣魚味道大減,而鰳魚生了寶寶后,更加白嫩豐腴,如產婦坐了月子一般,故有“來鰣去鲞”的說法,“鲞”就是鲞魚,是鰳魚的另一個小名,說產卵前的鰣魚最好吃,產卵后,則是鰳魚味佳。

張愛玲提到的人生三恨中,有一恨就是恨鰣魚刺多,其實,鰳魚也多刺,家鄉有諺語,“鰳魚多刺,矮人多智”。意思是鰳魚細刺很多,矮人頭腦好使。

鰳魚除腹部有幾根大刺外,魚肉遍布小刺,很難剔凈,讓人不爽。在家鄉,誰把事情辦復雜了,就說:辦得像“鰳魚刺”一樣。或者拆了東西不收拾,散亂成一團,也稱之為“鰳魚刺”。

鰳魚刺多,還吃死過人。清代文獻記載,福建莆田有戶姓林的人家,祖先愛吃鰳魚,卻被鰳魚刺卡喉而死,林氏后人每次祭祀先人,就會拎幾條鰳魚到祖宗牌位前,用木棍將之搗成醬,為祖宗報不共戴天之仇。

刺是魚兒的防身利器,刺越多,魚越鮮美。鰣魚、刀魚、鯽魚皆多刺,也皆鮮美。鰳魚很早就是貢品,清時有《竹枝詞》:“谷雨開洋遙網市,鰳魚打得滿船裝。進鮮百尾須頭信,未獻君王那敢嘗。”說谷雨時捕來的鰳魚,是進獻給皇帝吃的,皇帝不吃,小的哪敢吃啊。

鰳魚常被稱為白魚,一是因為它膚白貌美,二是因為鰳魚腹部有塊“白”,是鰳魚的精華之處,此“白”為雄鰳魚的生殖腺。鰳魚肚子上的這塊“白”,最是肥美可口,肥嫩如著名的法國鵝肝。著名吃貨李漁對此大加贊嘆,稱其“甘美絕倫”,一吃難忘。

家鄉有諺謠:“鰳魚像把刀,清蒸味道好。”對待鰳魚,最好的辦法是清蒸,蒸之前用薄鹽抱腌一下,收緊魚身,逼出鮮味。

浙東還有糟鰳魚,稱白鰳魚,用酒糟拌鹽腌制,置于陶瓷甏中,一層魚加一層酒糟,層層疊加,加至滿后封口。三周左右,即可取出,清蒸食用,肉質軟爛,口感鮮咸,散發著一股淡淡的酒糟香味。如果蒸鰳魚時鋪一層薄如紙的臘肉或火腿,更是增添了魚肉的咸香層次。家鄉有鰳魚蒸蛋、鰳魚肉餅,蘇州有蝦子鰳鲞,風味俱佳,用來佐粥下酒,最好不過。廣東人則喜歡吃魚生,將剛打撈上來的鰳魚,片成薄如蟬翼的一片片,再蘸調料,清鮮甘美。

海蜇蘸三抱鰳魚,是漁民出海前的敬天(海神)之物。“三抱鰳魚”的諧音是“三抱來魚”,意謂出海會滿載而歸。鰳魚鹽腌,在浙東沿海常見,舟山的三抱鰳魚最為出名,選用產于“黃大洋”(岱山附近)四月半水的鰳魚三腌而成。腌制后的鹵水,裝入壇罐沉淀,燒煮過濾,就是著名的鰳魚露,是極高檔的調料。

海魚鹽漬曬干后,稱之為鲞,比如黃魚鲞、烏狼鲞、墨魚鲞。鰳魚曬干后,稱之為鰳鲞,因其太過鮮美,人們直接稱之為“鲞魚”,而在前面不加魚名,可見鰳魚鲞的鮮美,世所公認,風頭簡直蓋過久負盛名的黃魚鲞。《金瓶梅》中,就有“一碟子柳蒸的鰳鲞魚”,《紅樓夢》中,亦有“鰳鲞蒸肉”。

做鲞的鰳魚,以雌魚為佳,《隨息居飲食譜》就說:“雌者宜鲞,隔歲尤佳。”鰳魚鲞有南北之分,東海所產的為南洋鲞,黃海所出之鲞為北洋鲞,肉細而堅實,味道較東海所出的更勝一籌。北方的食物通常不如南方鮮美,也不如南方精細,但在鰳魚上,北方扳回一局,故有“南鰣北鲙”之說,鲙魚就是鰳魚。

吳地南通過端午,鰳魚跟粽子、酒釀一樣,必不可少,當地有買鰳魚孝敬父母的習俗,鰳魚諧音“納余”。該地端午吃鰳魚,不像越地吃黃魚。據說跟吳王闔閭有關,吳越之地皆是吳王的地盤,當年夷兵進犯吳境,吳王闔閭點兵出征,兩軍在海上相峙,吳王斷了糧草,遂焚香祈海,但見鰳魚如銀浪,滾滾而來,將士吃飽魚飯,大獲全勝。因鰳魚是救命之魚,時人重之。

小時候,吃完鰳魚,外婆會用它的三兩根骨頭,做成一只魚骨鳥。有些手巧的女子,還能把魚骨做成瘦腿細趾、振翅欲翔的仙鶴。鰳魚頭骨制成的鶴鳥,被稱為“鲞鶴”。

故鄉臺州,鱟殼與蟹殼,繪成臉譜;胖頭魚的頭骨,用來占卜;咸鰳魚的骨頭,則拿來預測天氣陰晴。做好的魚骨仙鶴掛在室內,據說要下雨時,鳥嘴就會下垂。

鰳魚骨除做成魚骨鳥外,還另有妙用,《本草綱目》道:“鰳魚……干者謂之鰳鲞,吳人嗜之。甜瓜生者,用鰳鲞骨插蒂上,一夜便熟。石首鲞骨亦然。肉氣味甘平無毒。”說把鰳魚鲞和黃魚鲞的骨頭,插在生甜瓜的瓜蒂上,過一晚,瓜就甜熟了。我沒試過,不敢妄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宁县| 五莲县| 姜堰市| 瑞昌市| 明水县| 元谋县| 京山县| 彝良县| 郓城县| 英吉沙县| 上思县| 水富县| 屏东市| 邳州市| 岱山县| 永善县| 太保市| 元朗区| 安远县| 四川省| 石棉县| 乃东县| 呼伦贝尔市| 贵阳市| 吐鲁番市| 台东县| 甘孜| 阿拉善盟| 灵石县| 庆云县| 辉南县| 固原市| 贡嘎县| 象州县| 清镇市| 彰武县| 阿克苏市| 岳普湖县| 赣州市| 深圳市| 曲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