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則2
真相不唯一
薩拉是兩個男孩的母親,她來到我的診室,傾訴了自己的痛苦、自責和懊喪。她有美滿的婚姻和健康的孩子,卻無法忍受因為總要管教孩子而無法盡情與他們玩耍的生活。她說:“我倒是希望自己能跟孩子們開玩笑,可總得有人來執行規則,督促他們做該做的事情呀。”我想讓薩拉(以及許多父母)明白,她可以兩者兼得:既有趣,又嚴格;既放松,又堅定。而且,她不僅可以兩者兼得,假如她做到這一點的話,她自己的感覺也可以變好,她的整個家庭也可以運行得更加順暢。
接納多重真相:讓關系中的雙方都能被看到
我們不必在看似對立的兩種情形中左右為難,這一理念是我的許多育兒建議的共同特點。我們既能避免懲罰,又能改善孩子的行為;既能嚴格要求孩子,又能和孩子打成一片;既能建立并維持邊界,又能表達我們對孩子的愛;既能關心孩子,又能照顧我們自身的感受。同樣,我們既能堅守對家庭有益的事,又能允許孩子表達不滿;既能對孩子說“不”,又能對他們的失望表達關懷。
這種同時接納多種現實的能力是維系健康人際關系的關鍵。只要兩個人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那里就會存在兩套感受、兩套想法、兩套需求和兩套視角。只有具備同時接納多重真相(例如我們眼中的真相和對方眼中的真相)的能力,關系中的雙方才能感受到自己被看見,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哪怕兩人存在分歧。只有具備這一能力,兩人才能和諧相處,彼此親近。即使兩人存在分歧,對方也會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當作重要的事情去對待、去接受。構筑牢固關系的前提是雙方共同認定沒有誰絕對正確,因為人在關系中的安全感來自理解,而非說服。
要理解,而非說服,這是什么意思?如果我們想去理解另一個人,我們就會努力去了解、去弄明白那個人的想法、感受和經歷。我們實際上是在說:“我的經歷和你的經歷不一樣,我想了解你經歷了什么。”這并不代表我們贊同或認同對方,也不代表我們錯了,或者我們眼里的真相站不住腳,而是意味著我們愿意暫時把自己的經歷放到一邊,以此來了解另一個人的經歷。如果我們懷揣著理解的目標去與他人相處,我們就會認同對于紛繁的世事,沒有唯一正確的解釋,只有不一樣的體會和視角。理解的目的之一是建立親密感,而正是通過這一過程,孩子才能學會如何調節情緒,才能意識到自己的本心是好的,所以我們才反復強調,溝通的目的是理解。
理解的對立面是什么?就我們此刻討論的話題而言,是說服。說服想要證明只存在一種現實——“真相唯一”。想要證明只有自己是對的,別人都是錯的。說服背后的假設是,正確的看法只有一種。倘若我們想要說服別人,我們其實就是在說:“你錯了,你理解偏了,你記混了,你的感覺不對,你的想法有問題。我來解釋給你聽,為什么我是對的,你聽完就明白了。”說服的目的只有一個:“我是對的。”然而不幸的是,這只會讓另一個人感覺到自己沒有被看見、被聽見。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產生憤怒,因為那種感覺就像是對方拒絕接受你的存在或價值。如果感覺到自己沒有被看見、被聽見,親密感就無法建立。
理解(“真相不唯一”)和說服(“真相唯一”)是兩種完全相反的處事方式。因此,對任何互動而言,關鍵的第一步是要認清你自己的處事方式是哪一種。如果你認定“真相唯一”,你就會對別人的想法妄加評判,因為你覺得對方攻擊了你眼里的真相。這樣一來,你就會想盡辦法去證明自己的觀點,進而讓對方產生防備,因為對方也需要維護自己的想法。在“真相唯一”的互動模式下,爭論會迅速升級。雖然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就事論事,但實際上,他們努力捍衛的其實是自己和自己想法的存在和價值。而在“真相不唯一”的互動模式下,我們會想去了解別人的想法,并且會樂于接受它們,仿佛去了解他人是一種幸運。我們帶著開放的胸襟走近他人,對方便會卸下防備。這樣一來,所有人都會感覺到自己被看見了、被聽見了,于是關系便可能加深。
對婚姻、職場和社交的研究一再表明,如果我們采用理解的、“真相不唯一”的互動模式,我們的關系會經營得更好。例如,戈特曼療法(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夫婦基于科學研究而開發出的一套婚姻關系療法)的核心原則之一便是認識到兩種看法都對。在一項針對兩種傾聽模式的研究中,臨床心理學家費伊·德爾發現,為理解而傾聽的人比為反駁而傾聽的人擁有更高的整體關系滿意度。[1]神經精神病學家丹尼爾·西格爾是《全腦教養法》(The Whole-Brain Child)一書的作者之一,他經常提到“覺得自己被感覺到”在關系中的重要性。他把這一感受描述為“我們的心思存在于別人的心思當中”,但他其實只是在說,我們要去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2]多項研究甚至已經發現,頂尖的企業領導者更常傾聽員工的聲音,肯定員工的價值,而非單向表達。換句話說,他們努力去理解員工眼里的真相,而非去說服他們管理層總是對的。[3]
作為個體,如果我們能在與自我的對話中采用“真相不唯一”的模式,我們也會做得更好。只要擁有同時接納多種現實的能力,我們就能認識到:我既愛孩子,又渴望獨處的空間;既感恩我有地方住,又會羨慕育兒條件更好的家庭;既能當一個好媽媽,又偶爾會吼孩子幾句。同時接納許多看似對立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即明白自己可以同時體驗多重真相的能力,對我們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或許在這一點上,心理學家菲利普·布羅姆伯格做出了最好的詮釋:“健康就是能夠身處多種現實之間,不忽視其中任何一種,就是既能走進許多人的內心,又能擁有獨立的自我。”[4]如果我們能同時察覺到內心的多種感受、想法和沖動,而不讓其中的任何一種把我們全部占據,如果我們能用豐富的體驗來定義自我(“我發現一部分自我感到很緊張,另一部分自我感到很興奮。”或者:“我發現一部分自我想沖孩子喊叫,另一部分自我認為此時應該做個深呼吸。”),我們就處于最佳狀態。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能看到兩種(或多種!)現實的存在,我們就是最健康的自己。
采用“真相不唯一”的互動模式來育兒能促使我們成為更加堅定的成年人。我總是尋求同時擁有兩種現實,即我的養育方式既能讓我自己擁有好感覺,又能讓我的孩子擁有好感覺;既能用明確的行為規則來約束孩子,又能讓孩子與我們保持親密;既能給予孩子當下需要的東西,又能鍛煉他們未來需要的心理韌性。在更小的尺度上,“真相不唯一”的互動模式也似乎總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我可以不讓孩子看電視,但同時接受孩子為此而不快;既會因為孩子撒謊而生氣,又會去探究孩子不敢講真話的原因;既認為孩子的焦慮是不理性的,又能對孩子的需求產生共情。特別是,我既會對孩子大喊大叫,也會成為一個愛孩子的媽媽;既能把事情搞砸,又能去積極修復;既可以后悔自己說了不該說的話,又能在日后做得更好。
“真相不唯一”的理念能幫助所有人去理解這個常常讓我們感到矛盾重重的世界,它對孩子來說尤其重要。孩子既需要父母了解并肯定他們的感受,又需要明白感受不能代替和干擾決策本身。這是大多數父母需要去實現的目標。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的判斷做出我們眼里的最佳決策,但同時也要關心孩子對這些決策的感受。這是兩件完全獨立的事情。我們需要盡力去同時擁有兩種真相,允許兩種現實同時存在,這對親子之間達成理解,進而建立親密感至關重要。
下面,我們以成年人的關系為例,繼續探討“真相不唯一”的理念。假設最近一年,你的業績突飛猛進,上司答應年終總結時給你兌現已經被一拖再拖的加薪。可是到了會上,上司卻說:“我們的預算遭到大幅削減,我們不得不裁掉一批員工。你的工作可以保留,只是我今年沒辦法給你加薪了,希望明年能加!”
現在,停下來想想,你聽了上司的話有什么感覺?失望?感激?慶幸?憤怒?是不是很難說得清。我的看法是,不同的真相同時存在。“我很慶幸沒丟工作,同時沒有得到加薪也讓我很失望。”我們來把上司做的事情和你的反應分開來看。上司已經做了決定:工作保留,但是今年不再加薪。你也有了自己的感受:失望,憤怒,感覺遭到背叛,還有些許慶幸。你的憤怒無法改變上司的決定,而上司的解釋也無法改變你的感受。所有這些不同情形都講得通,都是真相。
我們不必只選擇一種真相。事實上,在生活的大多數領域,我們都能看到許多相互矛盾的現實。它們確實同時存在,因此,我們的最佳應對方式就是尊重一切現實。你對保住工作感到高興并不意味著你不能對未能加薪感到失望,你對未能加薪感到憤怒也并不妨礙你對保住工作感到慶幸。
我們繼續討論這個例子。第二天,上司發現你情緒有些低落,但是她的頭腦里只存在“一種真相”,于是她走過來對你說:“加薪已經不可能了。振作點!你應該心存感激,至少工作還在。”你聽了會是什么感受?你心里會怎么想?你或許會發現自己想要自責:“我這是怎么回事?心里只有自己!”或是責備他人:“我這上司是怎么回事?自以為是!”又或者你會發現自己怒火中燒,或者感到對方沒有尊重你。如果不加處理,這些情緒很可能就會轉化成為你對工作和上司的怨恨,最終導致工作動力不足。為什么“真相唯一”的思維模式會給你帶來如此糟糕的感受?為什么它會引發一連串的負面行為?
在內心深處,我們都希望別人能看到我們的處境、感受和我們眼里的真相。如果我們覺得自己被看見了,我們的失望就不會四處蔓延,我們的心里就會擁有足夠的安全感和善意去考慮他人的想法。倘若上司當初看見了你的處境,并且說:“我實在沒辦法幫你加薪……但我理解你很失望,換作我也一樣。”情緒基調就會完全改變。她甚至無須說一句道歉的話。只要她同時認可并能明確說出兩種真相,即加薪雖不可能,但負面情緒合理,你們的關系就能繼續維系下去。
“真相不唯一”是一條基本的育兒原則,因為它時刻提醒我們把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或者另一名共同養育者的想法和感受,看作真實的、合理的、值得去探討和理解的東西。它也讓我們得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看作真實的、合理的、值得去探討和理解的東西。它提醒我們,道理是道理,情緒是情緒。我們做某件事或許有合理的理由,但與此同時,他人也會有合理的情緒反應。兩者都是真相。
在我們即將討論的許多育兒難題中,我們都會用到“真相不唯一”的原則。例如如何在孩子反抗時守住底線,如何避免對控制權的爭奪,如何應對孩子的無禮行為,以及如何在情緒激動時平復心情,等等。我們接下來會討論一些例子,但我希望你也能把這一原則運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沒錯,這是一本育兒書,但它的核心議題其實是關系。我在書里提到的原則不僅適用于你與孩子的相處,也適用于你與伴侶、朋友和家人的相處,以及最重要的,你與自己的相處。所以,在閱讀下面的這些例子時,你可以不時停下來問問自己:“這個理念還能用在生活里的哪些方面?”努力去嘗試,把“真相不唯一”的原則運用到任何有需要的地方。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
實踐指南一:堅守行為規則
下面的沖突十分常見:孩子想看某部電影,但你覺得這部電影并不適合他這個年齡。孩子非常失望,堅持說他的朋友們都看過了,還說你是最壞的父母,再也不會理你了。
你的決定:我的孩子不能看這部電影。
孩子的感受:難過、失望、憤怒和被冷落。
如果這兩件事當中只有一件是可以被接受的,那么孩子的感受就很可能會推翻你的決定。如果你告訴自己,做決定時必須照顧孩子的感受,那么為了證明你是愛孩子的好父母,你就必然會改變主意。
但是,如果從“真相不唯一”的角度來看,你就可以同時接受這兩件事:我堅守不讓孩子看這部電影的行為規則,同時也允許孩子感到難過、失望、憤怒和被冷落。
如果你堅信你的決定是正確的,但同時也知道這么做會讓孩子失望,你或許就可以這樣對孩子說:“寶貝兒,我跟你說兩件事。第一,我已經決定了,你不能看這個電影。第二,你很失望,也很生氣。你真的很生氣,我都知道,我還知道你為什么生氣。你當然可以生氣。”你不必在堅守原則和證明你愛孩子之間做出選擇,也無須在理性決策和接納孩子的感受之間做出取舍。真相并不唯一。
當然,在你為自己能夠這樣看問題而感到高興時(“太好了,我做到了!我是好父母。”),孩子卻仍然在難過。畢竟,這些話不是咒語,無法立即解決問題或緩和局面。但是,這些話能促使你尊重孩子的人格,幫助你跟孩子結成擁有長遠收益的關系。不過,好的養育方式也并非總能換回好的行為,那么接下來要怎么做呢?
假設你說完“你當然可以生氣”這句話,孩子開始尖叫:“你走開!我討厭你!”你該怎么辦?首先,冷靜下來,在心里確認自己的決定(“我知道,我的這個決定沒問題,我相信自己。”)。然后,繼續對孩子的感受——他眼里的真相——表達理解:“唉,我知道你真的很生氣,我知道。”現在,守住行為規則,然后適時補充:“還有許多別的電影可以看,想看的話就告訴我。”或者:“有沒有我們今晚能做的別的有意思的事情?”不要忘了,無論對你還是對孩子,你該做的已經都做了。
實踐指南二:擺脫控制權之爭
對控制權的爭奪幾乎總是源自“真相不唯一”原則的缺失。在這當中,你和孩子“針鋒相對”,例如為了要不要穿外套而發生爭執。
父母:“你必須在出門前把外套穿上。”
孩子:“不要!我不冷,我就想這樣出去!”
你可能會覺得,你們爭論的焦點只是“穿外套”這件事,但實際上,你們都在尋找被看見的感覺。身為父母的你希望孩子看到你關心他的健康,而孩子則希望你能看到他的獨立,承認他的身體他做主。如果孩子覺得自己沒有獲得肯定,我們就無法解決問題。因此,在爭奪控制權的時刻,你首先要做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找回“真相不唯一”的心態。因為,一旦孩子覺得你看見了他們的想法、感覺和渴望,他們就會卸下防備。畢竟,人更加在乎的不是任何具體的決定,而是感到自己被看見,后面這件事幾乎永遠都是最重要的。
一旦回到“真相不唯一”的出發點,我們就能把心態從“針鋒相對”切換至“聯手共同解決問題”。這樣一來,事情就好辦了。現在,我們跟孩子是“一伙兒的”,面對著同一個問題,我們一起來想辦法。
還是回到這個例子。
父母:“你必須在出門前把外套穿上。外面太冷了!”
孩子:“我不會著涼的!沒事的,讓我出去吧!”
父母:“先等一下,讓我想想現在是什么情況……我怕你會冷,因為外面風很大。你說,你覺得自己不會著涼,你確定沒事,是這樣嗎?”
孩子:“是這樣。”
現在,你們的談話來到了一個岔路口,前面出現了很多種可能性。下面我們來討論兩種不同的選擇。
父母:“嗯,那咱們該怎么辦呢?我們肯定能想出一個我們都滿意的辦法。”
孩子:“我把外套帶上,冷了就穿上,可以嗎?”
父母:“當然可以了,這個辦法真好!”
如果孩子們感到自己被看見,感到他們的父母不是對手,而是隊友,父母還需要他們來合作解決問題,好事情就會發生。現在,假設你堅持讓孩子穿上外套,因為外面接近0攝氏度,而且刮著6級大風。這就不再是一個誰占上風的問題,而是一個安全問題。
父母:“嗯,那咱們該怎么辦呢?我是你的父母,我有責任保證你的安全。現在外面很冷,安全的意思就是要穿上外套。還有,你喜歡自己做決定,不喜歡父母來告訴你該怎么做。”
孩子:“我就是不想穿外套!”
父母:“我聽到了。我跟你說兩件事。第一,如果你要出去,就必須穿上外套。第二,你可以生我的氣,你也可以繼續不喜歡穿外套。”
即使這是我單方面的決定,我也尊重了孩子的感受。我并沒有努力說服孩子只能接受一件事,即天氣很冷,只有穿上外套才是對的。我認定外套對孩子的安全非常重要,于是我決定,孩子出門前必須穿上外套。然后,我說出了孩子的感受,并且允許孩子擁有那些感受。我做了我的決定,孩子的感受也獲得了接納。兩人各得其所,真相并不唯一。
實踐指南三:應對孩子的無禮行為
下面是父母們經常跟我反映的另一種情形。你跟孩子說,飯前(或睡前、去學校前)不能玩電腦(或看電視),孩子聽了便生氣地大叫:“你壞!我討厭你!”
深呼吸!我們先來看看到底發生了什么。如果孩子的外在行為是我們洞察他內心感受的一扇窗戶,那么他失控的語言就是他內心崩潰的標志。記住,孩子的本心是好的。不良行為來自失控的情緒,而我們常常對孩子的情緒無可奈何。有什么東西能來幫助我們調節孩子的情緒呢?我們和孩子的親密感。
孩子:“你壞,我討厭你!”
父母深吸一口氣,對自己說:“孩子心里很生氣,所以他的外在表現并不能真正反映他對我的看法。他是個好孩子,只是遇到了讓他感到痛苦的事。”接著對孩子說:“你這話說得有點重……你一定特別不高興。可能還有別的事情讓你感到不高興,所以你才會說出這樣的話。我得平靜一會兒……可能你也得平靜一會兒……到時候咱們再接著聊。”
在這里,你把讓你感到不舒服的行為說了出來,但你并沒有在這一點上大做文章。你接納孩子內心的感受,盡管它是以失控的方式表達出來的。
實踐指南四:解決父母的不良情緒
如果我們自責、內疚、擔心自己害了孩子,懷疑自己是壞父母,那么“真相不唯一”的原則也能派上用場。
每當孩子讓我頭疼時,我都會用一句“真相不唯一”式的話提醒自己:“我是情緒有些崩潰的好媽媽。”在這種時候,我們很容易陷入“真相唯一”的誤區:“我不是個好爸爸(或好媽媽),什么都做不好,搞得一團糟,我真沒用。”說這些話的時候,我們的心里充滿了愧疚和自責。在這種心態下,想要改變是不可能的。我們會在后面的內容里詳細討論父母的內疚感。你現在只需知道,內疚是一種讓我們感到不安的情緒,而且難以擺脫。所以,我們越是強調自己是壞爸爸(或壞媽媽),認為這是唯一的真相,我們就越會讓自己身陷泥沼,自暴自棄,進而更加確信自己一無是處。
那么要怎么做呢?同樣,我們需要把行為(我們做了什么)與我們自身(我們的本心)區分開來。這不是要為自己的行為尋找借口,或是為自己推脫責任,而是要同時認識到兩件事。其一,我們的本心是好的。其二,我們也需要努力去改進。所以,我們要牢記“真相不唯一”的原則,并且要一遍又一遍地告訴自己:“我的情緒有些崩潰,但我是個好爸爸(或好媽媽)。我是情緒有些崩潰的好爸爸(或好媽媽)。”
[1] Faye Doell,“Partners' Listening Styles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Listening to Understand vs.Listening to Respond”(graduate thesis,University of Toronto,2003).
[2] Daniel J.Siegel and Tina Payne Bryson,The Whole-Brain Child(New York:Random House,2012).
[3] J.H.Zenger and J.Folkman,The Extraordinary Leader:Turning Good Managers into Great Leaders(New York:McGraw-Hill,2002).
[4] P.M.Bromberg,“Shadow and Substance:A Relational Perspective on Clinical Process”Psychoanalytic Psychology(1993),10:1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