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電梯的異動,“李云溫”還來不及思索,就被突如其來的沖擊力導致重心失衡,她只能扶著電梯扶手才不至于跌倒。
她的心臟加速地跳動,仿佛下一刻就要沖出身體。她一只手反復按動著警鈴和聯系物業的通話按鈕,另一只手瘋狂地按上電梯往上經過的每層樓的按鈕,迫切想要與維修和物業人員取得聯系,或者能夠讓電梯停下來。
嗒嗒嗒嗒、嗒嗒嗒嗒,她不斷重復著按鍵的動作,哪怕還有一絲希望,她都要抓住求生的機會,逃出電梯。只可惜她的動作于事無補,她遲遲等不到警鈴那邊的維修人員和通話那邊的物業的聯系。
“李云溫”腦海中回想到剛剛門衛室旁的保安,她記得電梯里有監控,門衛室的保安此時應該坐在映著監控畫面的電腦的后面,為什么他一直沒有發現電梯的異常?
最后她選擇扒門。
“李云溫”用盡全身力氣,使電梯門拉開一點縫隙。讓她直接目睹了樓層的急劇上升,使她的心越發寒如冰窖。
但她不能停止,她用手不斷地扒著、扒著,手中滿心發汗,無數次被滑到旁邊,又無數次扒著門,不甘心地在電梯門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的汗痕。
在短短的幾秒鐘內,電梯不斷直升,但當她無力地抬起頭時,發現電梯的高度早已超過了樓層的最高樓,使她陷入絕望的恐慌和瀕死邊緣。
最后在“李云溫”絕望而不可思議的目光下,電梯仿佛破開了鐵線支撐,直空地升上天。
現在不管是聯系物業還是扒門都難以幸免了。
瀕臨死亡之際,“李云溫”害怕又下意識地閉上了雙眼,認命地服從死神的裁判。
同一時刻,寢室床位上的李云溫睜開了雙眼,但瞳孔仿佛失了神。
…………
今天是星期日,學校教務處于兩周前更改了周考時間,將周考時間從星期六改為星期日,故而今天一整天都是寫試卷。
哪怕早上因為昨晚的夢魘而魂不守舍,但當拿到語文卷子的那一刻,李云溫必須摒除雜念,為沖刺高考而全力以赴。
但有些人偏偏阻止她這樣做。
“李云溫,待會兒你寫完給我抄點。”李云溫的同桌齊蓉用一種熟稔的語氣說道。
這又是第幾個同桌說這樣的話啊?李云溫心想,這或許是第三個。
之前她礙于面子,明明心中不喜這種行為,還要“助紂為虐”,最后別人把這種行為當做習以為常而理所當然,口頭說了幾聲謝謝便事了。不過現在,她心里倒是多了幾分壓制下來的不滿。
這都要抄,你自己不會寫嗎?
更何況,你和我又是什么關系?
李云溫掩下心中的不喜與不耐,把自己習慣別人說完話就嗯的一聲強行咽了下去。
“我試卷自己都寫不完,還給別人抄,這豈不是還耽誤了他抄別人的?”這句的“他”泛指別人,又暗示著齊蓉。李云溫以半開玩笑的口吻婉言相拒,眼中卻流露出堅決。
不過對方似乎沒讀出她的堅決。
“沒事的,你寫后面的題時,把前面寫完的部分給我抄就可以了。”齊蓉似乎很“通情達理”。
李云溫神情一頓。
還是那句話,話都說到這種程度了,如果不順著她的意思,就極有可能扣上不好的帽子。
“其實我的語文不好,做的題不一定對,而且旁邊有人看著會緊張。”
哪怕此言可能會讓人覺得她“不會來事”,畢竟齊蓉一對比她對李云溫的固有印象——成績好,并可察覺出李云溫是在敷衍的拒絕,她也要說出這種話。
哪怕平時李云溫待人溫和、有求必應,她也有自己的底線。不管是誰,觸犯了她的原則,她都不容姑息。
李云溫認為,真正的朋友是會相互尊重對方的底線,而不是為了衡量自己在朋友心中的分量而屢屢挑戰對方的底線。
“行吧。”齊蓉撇了撇嘴,不抄就不抄,只可惜她本來就是因為李云溫成績好想打好關系才跟她坐在一起的。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李云溫腦海中突然浮現此詩句,她不由得自嘲,沒想到此刻她竟然巧妙地與屈原之離騷所共情,保存自己的“清白”,哪怕受人鄙薄而在所不辭。
不過她不及靈均(屈原的表字)正道直行,也沒有他可與日月爭光之志;他流芳千古,她卻籍籍無名。
但是,以名聲來衡量一個人,永遠不會是明智的。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大半天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轉眼間便午過黃昏,在云上掀起暖黃的晚霞。
星期日沖刺班不上課,下午這一段休息時間又算是放假時間,學校調出三個小時,權當是給一周學業緊張的學生們放松。
由于不愛看同學們放的鬼畜電影,李云溫在搖頭感嘆一句自己跟不上潮流便走出教室吹風。
趴在走廊的欄桿上,微風拂過發絲,無聊的她回想起昨晚所做的夢。
哪怕知道這不過是虛幻一場,李云溫仍心有余悸,被那無限接近真實的瀕死感所驚駭。
經過大半天的“冷靜期”,足以令她冷靜下來思考許多新想法。
李云溫聽說過不少電梯下墜的,但是“升天電梯”于她而言是前所未聞。
隨著社會發展,高樓大廈林立,電梯的作用越來越不可或缺,不斷便利生活。
如果有一類云端電梯,利用無人機技術和高分子材料施工,使業主足不出戶便可“上天入地”,直達云端;設置可開關電梯窗,欣賞空景;與空間站相連,參觀一部分航空航天工程,開展旅游產業……這些一定會是科技的重大突破。
只可惜李云溫是純文科生,沒有強大的理科天賦,只能付出空想,做一個空想家而非實踐家。
更何況,當前社會科技的進程無法與“云端電梯”所需的技術相匹配。
也罷,此時正是“萬物靜觀皆自得”,何不停下思想的腳步而欣賞遠方之景,登高而望開闊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