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效率、交換和比較優勢

學習目標

·區分免費商品、稀缺商品和負商品

·解釋經濟效率的概念以及這個概念與主觀價值的聯系

·理解自由交換對交換雙方都有益

·用生產可能性曲線分析比較優勢

·探索中間人在降低交易成本和提供稀缺信息方面發揮的作用

·引入對長期經濟增長現象的解釋

一般來說,經濟學家都青睞自由貿易,但是在西方世界中,長期以來貿易的名聲并不怎么好。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可能是因為人們對貿易抱有這樣一種根深蒂固的偏見:交換不能產生任何真正的效益。人們相信,農業和制造業是真正的生產性行業:這些行業似乎創造了新的、額外的東西。而貿易僅僅是用一件東西交換另一件東西。因此,人們認為從交易中獲利的商人一定是在對社會進行某種剝削。農民和工匠的勞動產生了所謂的“真實的產品”,他們通過這些真實的產品獲得工資和其他形式的利潤,因此他們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是理所應得的。他們播種,然后收獲勞動的果實。然而商人似乎并不播種、不勞而獲;他們的活動似乎沒有創造出任何產品,但他們竟然從中獲利。因此,有些人認為貿易是一種社會浪費,是典型的無效率活動。

于是,古老的社會傳統普遍對商人抱有敵意,具體表現為人們對所謂的“中間人”很不信任。通常,人們都希望繞過中間人的環節。人們把中間人描繪成一種貿易高速公路上的合法強盜,當一些愚蠢或不幸的人不得不從他們的地界上經過時,中間人便有權對每個人征收一定比例的過路費。(在市場體系下,人們通常有權自由選擇繞過中間人環節,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還是選擇使用中間人提供的服務。)

“貿易是不產生效益的非生產活動”——不管這種觀點的歷史有多悠久、根基有多深厚,這都是一種完全錯誤的觀點。在對“效益”一詞的所有合理解釋中,沒有哪一層意思只適用于農業和制造業,而不適用于貿易。交換是一種能產生效益的生產活動!我們說交換能產生效益是因為這種活動能讓人們獲得更多他們想要的東西。

私有產權的交換是市場過程的根基。本章將研究探索人們為何自愿地交換商品或服務。我們將證明貿易活動能提高交易雙方的財富水平,貿易活動確實能產生效益。在本章中,你還會看到你的第一幅經濟學圖表——生產可能性曲線。通過專業分工和交換,財富得以增長。圖表是一種有用的工具,它不僅能幫助我們看清上述過程,還能幫助我們認識人們面臨的取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家口市| 屯昌县| 苍南县| 离岛区| 兴和县| 安国市| 鄂温| 蒙自县| 綦江县| 盱眙县| 长春市| 勃利县| 横山县| 封丘县| 阿鲁科尔沁旗| 华阴市| 慈利县| 当雄县| 尼木县| 河北区| 正镶白旗| 湖南省| 荥阳市| 绩溪县| 灵丘县| 山西省| 晋州市| 邯郸市| 吴忠市| 浙江省| 怀仁县| 炉霍县| 桦甸市| 社旗县| 涿鹿县| 南部县| 从化市| 运城市| 邻水| 新乡县| 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