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裂變營銷:私域流量裂變模式全解
- 任周波
- 20字
- 2023-07-04 11:50:30
第一章 爆品思維 什么才是爆品建設的靈魂基礎
看需求——從公海到私域,搶占客戶要“穩準狠”
曾經有個朋友說過這么一句玩笑話:“現在往兜里賺錢不容易,但想要把錢花出去,就是一瞬間的事情。”當我聽到這句話的時候,第一反應是:“這或許是個機會。”每個人手里的積蓄都是有限的,如何能夠看清需求,讓對方心甘情愿地把手里的錢拿出來。老實說,這是一門學問,也著實是營銷歷程中不可或缺的智慧所在。
那么同樣是消費,別人為什么會選擇你的產品呢?首先,最大的看點就是需求。就需求而言,大體逃不過三點效應,第一要看擔心什么,第二要看痛點是什么,第三要看需要什么。所有的消費其實都是為了幫助自己解決問題、緩解痛苦、滿足需求的,但是究竟怎樣運作這些擔心、痛點和需求呢?有些人想要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如果一開始就那么做,很可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就像快速緩解痛苦以后,痛苦就不復存在了。一旦“痛苦”不存在,產品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所以,精明的商家一定會先大肆渲染痛點,把痛戳到極致,這時才能讓人迫切想要改善,以至于產生一種沒有買到產品就要抱憾終生的想法。如此一來,產品成了媒介,引領了所有人渴求解決問題的迫切。迫切成就消費,消費成就時尚,時尚就是企業的核心文化,而核心文化的接受,很可能就是從打造需求的痛點開始的。
曾經的企業經營者總是想當然地覺得,自己的產品應該如此這般運作,只要把產品做到精益求精,就能撬動消費的痛點,直接引領市場上的需求焦慮,但事實很可能并非如此。想當然地打造需求和文化,只是一味地順應自己,卻很可能與需要裂變增長的消費群體沒有一點兒關系。因為你思考的痛點不是對方的痛點,所以戳上去也是不痛不癢,對方覺得什么都沒有發生,消費自然也就無從談起。對消費者而言,只要能以最小的消費成就最大的利益,根本就不會有更高的消費份額發生。如果想要促成生意,那么最好不要生產錦上添花的產品,而是能夠生產剛需產品,就長遠規劃而言,凡是步入剛需份額的消費,競爭者都在少數,相比于那些在紅海中“血戰”的營銷戰略,藍海中的營利則更為寬廣,更富有實際效益。
爆品的核心價值更像是傳播企業信念的媒介,它作為橋梁將大批的流量吸引過來,儲蓄在自己的流量池塘里,最終完成一重又一重的裂變。爆品更像是個魚餌,將所有的獵物聚集整合在一起,不斷地儲備存續,最終形成屬于自己的生態鏈條,就此爆品被整合為四個重要的組合,第一,引流產品(吸引流量);第二,沙丁魚產品(量大利潤低);第三,肥牛產品(量大需求大);第四,大熊貓產品(不開張則已,開張吃三年)。不同的產品在四項組合中,源源不斷地被分割開來,經過系統地運營,打造出一個企業非凡的爆品和獨立自主的品牌功能效應。
舉個例子來說,麥當勞的漢堡是當下大眾消費者耳熟能詳的產品,起初的每個漢堡只需8.8元,而其定位就是準確無誤地引流產品。有了產品,就可以化身肥牛產品賺取更高昂的加盟費,而其最好的實際價值則在于大熊貓產品中的房地產運營。麥當勞看起來是一個經營食品的企業,而其存在的實際價值卻是整個商業地帶的房地產經營。它將自己手里的產品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彼此配合,協調統一,最終打造出屬于自己的商業帝國,不管是百姓的錢,還是加盟商的錢,抑或是地產經營的成果打造,全部賺得盆滿缽滿。
當然,要想用爆品遞橄欖枝,首先要滿足五大支點:第一,產品的賣點是什么;第二,支撐產品賣點的支點在哪里;第三,產品的閃光點和個性是什么;第四,值得人尖叫的叫點在哪里;第五,其真正的核心價值是什么。所有的點對應的都是人性中最為敏感的“貪、嗔、癡”。聰明的營銷經營者,在看透這一點后,帶著自己的覺醒如實顛倒過來反觀,反觀得越透徹痛點就越明確,反觀得越清醒盈利就越豐厚,這或許就是裂變式營銷順應時代的核心價值所在,也是企業對其品牌文化、創始人經濟、技術革新、專家驗證和概念打造所遵循的最重點理念精髓。
如今的消費早已經不再局限在人與人之間的物性理念架構之中,它是互聯網經濟、物性經濟和心理需求架構理念相互整合的結果。其中最重要的核心部分,作用的就是消費者的心理架構。換句話說,如今的消費者對于產品的理解已經與過去的消費者截然不同。消費意味著接受一種情懷,一種全新的生活理念,一種對自己的認同,抑或是其他的內心呈現。如果此時的產品不能迎合消費者心理的需求,即便是一切包裝得再好,每一個細節都做到無可挑剔,也無法撬動消費的杠桿,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究竟如何詮釋當下的消費者心理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下有人賣酒一瓶3000元,很多人會覺得:“這是什么酒啊?這么貴!”但偏偏就是有人愿意買,生意還做得異常紅火。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從另一個側面撬動了消費者的心理賬戶。其實對當下的所有人來說,每個人在生活中都存在兩個賬戶系統:一個是實體賬戶,就是手里拿的儲蓄卡;另一個就是內在的心理賬戶。每個人的心理賬戶中都有著不同規格的消費意識,意識詮釋的就是對一件產品的認知以及它是否真的值得買。有些人買了產品自己舍不得用,但是如果請客、送禮就會特別舍得;有些人雖然在高端消費場所出手大方,到了菜市場卻還要和小販為幾毛磨半個小時。其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心理賬戶在主導著他們人生中的每一筆消費。所以想讓自己的產品成為爆品,首先就要對自己的消費群體所秉持的心理賬戶進行系統考量。
想要打造爆品,最好的呈現就是它恰巧成了消費者意識中的剛需,以至于當需要的時候,就會在第一時間想起它。這種想要解決自身問題的迫切感,促使他們對眼前的產品無從拒絕,不管是出于一種嘗試心理,還是因為內心對痛的恐懼。總而言之,當消費者欣然為之付費的時候,創業者精密的數據計算和有效的營銷運作已經成功了大半。它與消費者的心理一拍即合,也在一拍即合中成就了專屬于自己的時尚和主流精神,以至于當消費者下意識地聚集在一起,產生裂變效應的時候,都會不自覺地成為這一主流精神的擁護者。因為消費者對這種精神秉持著信任和鼓勵的態度,所以后續的裂變才有了更進一步的可能。大家開始下意識地用企業優化的方式將產品分享出去,在促成消費的同時,爆品也在用自身的媒介效應打造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