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群零售:新零售時代的模式變現
- 李愷陽
- 15字
- 2023-07-04 11:48:09
Part 1 盤點網絡社群營銷的那些事兒
網購style:實體店是這么被打垮的
實體店難做,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了。不過,有些實體店的老板們還是想不通,賣的牌子夠檔次,微笑也夠真誠,資金底子也不差,怎么就被打敗了呢?其實,說被打敗有點不夠嚴謹,不如說網店具備的優勢是這個時代需要的,是這種銷售方式把實體店逼到了一個尷尬的角落里,特別是社群零售這種新模式出現以后,精準度提升了,客人幾乎都被攔截在網上了,實體店面臨著消費者的“斷流”危險。
不過話又說回來,在網購已征服多數人的今天,與其分析實體店為何式微,不如分析一下網店的優勢有什么,這樣一來,你才能更清楚做社群零售該如何避險,否則就會走上實體店的老路。
第一,定位精準。
實體店是敞開大門做生意,選址是學問,可選完址以后,什么客人到店里就有點聽天由命了。不客氣地說,大部分實體店都沒有準確的定位,可是你要專門去問這些老板,他們準會拍著胸脯說:“我對自己的客人還不了解嗎?怎么能是定位不準呢?”別被這種豪言壯語嚇著,你可以接著去問客人是什么類型,估計老板會告訴你是“二十多歲的女性顧客”,也就僅此而已了,可是這個年齡段的女性消費心理是一樣的嗎?消費能力是一樣的嗎?這顯然不是精準的劃分。
像這種能說出“二十多歲女性顧客”的老板還算好的,有的實體店開業,純粹是看到了客流量,相當于網上的流量算法,可流量和流量也不一樣,有的人對價格敏感,有的人對品牌敏感,同樣是流量,可心里琢磨的東西是不一樣的。
實體店的尷尬在定位,反過來看,網店就必須重視定位,因為顧客不是隨便打開網頁跟著人流進入哪個店鋪的,他們往往是主動搜索,先圈定一個大范圍,然后再一家店一家店地看,還可能進行價格、銷量、信譽等降序或者升序排名,所以誰定位不準確,那就比實體店死得更快。
那么,社群零售又該怎么做呢?它可是比網店更精準的銷售形式,是先把一部分潛在消費人群拉過來,然后誘導消費,因此鎖定哪一類人群就是重點了。
第二,運營系統“缺鈣”。
什么是運營系統?老板是整個店的“頭部”,員工是“四肢”,團隊管理是“血液循環系統”,客戶管理是“呼吸系統”……這些都是運營系統的組成部分。不過,很多實體店還真沒這么比喻過,他們能看到的都是明面上的東西,比如門臉、裝修、價格,真要問他們有多少老客戶、多少新客戶,庫存多少、損耗多少,沒幾個人能回答清楚。
相比之下,網店的誕生就是和數據緊密相連的,因為你能看到在售貨品的瀏覽數量,能看到平臺的流量,還能隨時計算庫存等等,單就在數據管理這一塊做得很清楚,而員工和團隊相比于實體店要少很多,也避免了一些現實問題,天然就不太“缺鈣”。
和網店相比,社群零售天然就不需要復雜的運營系統,基本上幾個人甚至一個人就能搞定,因為社群零售是幾個成形系統的整合,比如群主相當于銷售終端,而產品生產和運輸交給其他人,做好客源就成功了一大半。
第三,產品系統不全。
產品系統就是圍繞產品的設計、管理、維護等相關環節的整合,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可惜的是,很多實體店的老板只會賣產品,很多金牌店員只會銷售話術,但是問他們什么是產品解決方案,就沒幾個人知道了。打個比方,賣衣服的實體店想沖沖業績,一般也就是靠著消費的黃金期打打促銷廣告,玩玩價格明降暗升的套路,再弄一些打折券、代金券的老法子,基本上就能成了。可是,這種產品系統是不全的,它沒有激發起和客戶的互動,導致他們缺乏忠誠度,誰便宜就奔著誰去,翻臉比翻書還快。
相比于實體店,網店對客戶的了解程度要高不少,客戶只要下單了,姓名性別地域甚至職業都能摸個八九不離十,加上大數據整合分析,客戶在網店那里基本上沒有什么隱私,所以多數網店就能把客戶維系得很好,并通過線上不斷地發出營銷信息,這就是銷售的連貫性,讓整個產品系統都充實起來了。
網店雖然有產品系統上的優勢,可要是跟社群零售相比還是差一截,因為社群距離消費者更近,關系也更簡單直接,能避開產品管理、客戶維護這些撓頭的問題。曾經有互聯網公司做過一項調查,問大家生鮮類的商品都去哪里買,結果很多人都回答說通過社群購買,因為簡單方便,信任度高,免去了貨比三家的麻煩,這足以證明社群零售正在成為一個主力的購買點。
說白了,社群零售整合了網店和實體店的優勢:網店的信息優勢和數據優勢,實體店的地緣優勢和送貨優勢,所以才把目標客戶輕松地吸引過來,又天然避開了運營系統和產品系統的復雜性,把實體店和顧客之間的弱關系變成了社群環境下的強關系,創造了比網店更優質的體驗感。
歸根到底,社群零售的出現,植根于消費者的需求升級,他們渴望獲得一種更快捷的購物方式:既不想上街也不想上網。自然,擁有著熟人基礎的社群就成為了首選。回頭看看,實體店在互聯網沖擊下被嚴重擠壓了生存空間,而網店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中也遭遇了新對手,這是大勢所趨,也是社群零售要抓準的發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