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對于策劃的主要誤解

但能力這一概念,往往不易表述清楚,并且策劃能力對于個人來說,往往表現出很豐富的個性特征,以及參差不齊的應用結果,更容易讓人產生各種誤解,以至于后果比較麻煩,唯有看懂誤解、消除誤解,才能更好地理解策劃內涵,更充分地發揮其作用。

(一)策劃就是個職務:策不關己,高高掛起

不少人都認為策劃只是一個職務或崗位定義,特別是策劃初入門者,往往也認為“自己應聘的崗位是策劃”,所以,也容易把對策劃的認知,固化為思想比較靈活、寫作功底較好的創意工作者們所擔任的職務、崗位。

如此一來,策劃“就成為專門職務”,好像就顯得與眾人無關了,有些企業管理者戲稱“凡是較復雜的、需要深入研究的工作,就交給策劃人員吧”,即此,其他人皆成策劃之外的看客,大有“不在此境中,隨意好揮灑”的爽快,而他們的群體爽快,更是策劃入門級員工的群體煩惱。

特別是當策劃方案等具體工作內容形成時,看客們又“升級”為方案點評人。反正事不關己,隨意點評就行,甚至是“說你行,你寫的方案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凡你寫的方案就是不行,行也不行”,大不了把策劃方案等策劃成果評得一錢不值后,叫策劃崗位重寫就行了,反正是不關自己的事!

就是這種認知,導致一些單位全員在市場策應、經營對策上的水準不斷下降,讓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市場敏感性、策劃反應度等不斷退化,以致最后影響了企業的生存發展。

“策”不關己:做策劃的少,點評的人多

(二)策劃主要看寫作:組織文字,能寫就行

策劃是一個持續的狀態(從問題的發現、提出,到形成解決方案和保障組織實施),其工作節點的成果是策劃方案,容易造成錯覺:好像策劃就是能寫會畫、能編會撰的寫寫抄抄、文字組織。甚至一些人將寫作當成策劃工作的全部,認為能寫必然就“能策”,并為此設置任職標準。但文字撰寫,僅是方案的形成手段,并非策劃能力的全部。

近年來,國內各行業高速發展,企業與市場主要連接方式為B2C(Business to Customers商業面向消費者),主要圍繞著消費提升、優化體驗而服務,大家都是“C”端消費者,都能代表一定的消費觀念,無論什么產品、服務,每個人都能當“專家”,提出一定看法,甚至充當“專業大?!薄T凇跋敕姵?、觀念百出”的信息氛圍中,大眾對個人自我經驗的吹噓意識,沖淡了策劃創新性、專業性發揮,反倒是“能寫”,被直接當成策劃能力。隨著新常態下產業升級、技術賦能的深化,M2C(Manufacturers to Consumer廠家面向消費者)、B2B(Business to Business產業鏈內企業面向企業)等推動了供需市場管理的復雜化,基于專業能力的創新思維、策略方法,才逐步擁有主流發言權。這也是近年來,策劃入門者感覺市場對專業的要求,變得更高的主要原因。

同時,將策劃看成文字寫作,與當下一些管理者的“買櫝還珠”式審美情趣有所契合,他們往往更熱衷于文字表述上的花哨、美化,這也為策劃初入門者的工作,形成了新門檻——除了對策劃的專業要求,還要求個人寫作、方案美化的能力較強。同時,把策劃當成文字工作,也將使企業受到負面影響,以長篇大論的文章作為“認真負責”的標準,拉低了策劃應對市場的隨機效率。

能寫會寫不錯,但筆桿子不是策劃能力

(三)有用或沒用:不屑一顧與亂拜“大師”

當下的社會經濟發展正進入行業升級或變革的新階段,在此期間,策劃初入門者在選擇進入行業及企業時,應選對、找準。

因為一些行業在此前,經歷了較長的資金高周轉發展期(經濟增量發展期間,企業借助市場對產品主導版型的認同,圍繞主導版型產品,抓搶時機投資,推出一些在局部有所創新的相近產品,以非常直接、硬性的銷售手段賺快錢),因此,部分企業的經營重點,更偏向短平快的直接剛性銷售,嚴重壓縮了本該以問題觀念、創新思維見長的策劃發揮空間,把策劃變成內容單調的淺層應對、流水線配角,長期“擰螺絲、搬磚頭”。一些企業也認為策劃可有可無,對堅持策劃創新的企業,反倒冷嘲熱諷,不屑一顧。

過度盲從與過度質疑,都不利于策劃能力建設

而另一些企業,正經歷行業的轉型升級,面對層出不窮的新事物、新理念、新變化,感覺無所適從,對此,一些在前期實現“彎道超車”、略有所成的專業人士,以及某些趁機渾水摸魚的非專業人員,則趁機介入,或借其前期探路經驗來傳經授道,搭建合作資源,或乘虛而入,借花里胡哨的概念包裝(包裝、炒作舊有經驗和理論),以“權威”形象,謀取私利。而不少企業也滿眼迷茫,認為自悟不如拜大師,求己不如請大神,反倒忽視了企業自身策劃能力的持續建設。

但原有的高周轉行業,現在周轉不靈,利潤率不斷抄底,倒逼業內企業的經營回歸技術、方法的創新之路;而升級轉型的行業,新狀況也層出不窮,先行探路者或渾水摸魚者尚自顧不暇,何來放之四海皆準的“成功經驗”?無論是管理者,還是策劃初入門者,都需認真審慎地做出選擇。否則,要么置若罔聞、固執成見,要么邯鄲學步、步履蹣跚,對企業核心競爭力(包括策劃能力)建設都將產生較大影響。

(四)策劃是縝密論文:學術商業,不能分家

此前,筆者的同事都集中學習過“壘起來一人多高、術語圖表復雜”的方案,依樣畫葫蘆學習的結果,是多數人寫的方案“又臭又長”,但在當時,大家都不太懂策劃,所以其學習方式姑且尚可。但在當下市場環境中,策劃初入門者若再采取類似學習方法,那就不是寫策劃,而是寫論文了。而方案“論文化”也是當下一個突出的策劃認知問題,論文有時雖在形式上與策劃方案較接近,但關鍵在于論文與策劃方案在形成機制上是不同的。

策劃形成機制在于“迅速分析問題,理清解決問題的方向,尋找其解決的資源條件,再形成創意性的對策,以及可保障開展實施”,體現為可清晰展現和交流、便于促成目標一致的效率型商務文本。論文形成機制主要在于“就問題形成原因,解析問題的方法,應對問題的資源組織邏輯、結構,解決問題的戰略或戰術、方法、路徑、時態等方面的深度研究,并形成理論提煉,以豐富社會研究理論體系”,并非效率化的商務文本。

論文的突出特點有三個:一是全面的邏輯性,從立論原因、緣起,到開題時的國內外同類研究、承題的論點表述及研究方法展示,再到詳細研究和應對過程,及其依據的數據、信息,必須邏輯嚴密、論述嚴謹;二是內容的體系化展開,從論點、依據,到論證的分析敘事邏輯,應體系齊整、全面清晰(近萬字到數萬字);三是講求論據高度近真性,論據中信息、觀點需客觀嚴密,論據的方法需科學合理、推論一致,體現高度接近真實。

而策劃要的是快,求的是及時,快速響應新問題、新變化,及時提出相應分析及對策,提前規劃和準備應對的場景,形成即時應對籌備,極少理論求證、規律推導。之前筆者所熟悉的某大型集團,就因為管理層偏好“論文”策劃,以至形成競爭策略的耗時極長,大量的市場機會就此丟掉。策劃初入門者對此類“已跑偏”的做法,要有很清醒的認識。

不要給策劃戴上學術帽子

(五)策劃必須有“實效”:宣傳噱頭,猜球大師

近年來,有個貌似很有道理的觀點,叫作“策劃乃實效行為,無實效,不策劃”,該觀點很容易把策劃入門者“唬住”,但該觀點實質為炒作、包裝。

從實踐來看,市場策略在實施之前或實施之初,就能預判、預料其可能達到的實際效果和效用,也并非不可能,但前提是相關企業要擁有高密度的海量市場信息收集力、精準即時的消費信息互動力,以及高效應對競爭的組織體系。只要通過大數據運營建設起前兩者,就將極大提升策略成功率,有效降低各種不確性風險,真正做到“事前諸葛亮”。

但縱觀當下,僅有極少數擁有超大型互聯數據平臺的企業,才具備大數據的趨勢發現能力,所以一般企業要做到可預測的“實效”策劃,非常困難,概率微小。而借助信息不對稱,將微小概率夸大為“大概率”經營常態,很有迷惑性,屬于“猜球大師”迷信的變種。

“猜球大師”迷信是指某人到處吹噓其為“猜球專家”,號稱能提前分析并預知某些球隊的比賽結果,其實質是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各種條件、場景,向其劃分的不同人群分別提供相反的信息,在經過持續的人群劃分及不斷的“信任淘汰”之后,最終實現對一小部分人的成功洗腦,獲取對方高度信任,達到謀取利益之目的。

如“猜球大師”面對2000人的人群,借助一些能實現信息不對稱的手段、場合,先將該人群劃分為A、B兩個群體(各1000人),分別對A群體預測明晚甲隊要贏,對B群體預測明晚甲隊要輸。第二天比賽結果出來后,若甲隊贏,則A群體中一些人會初步對其預測能力感興趣,而B群體則對其嗤之以鼻(信任淘汰,反之亦然)。

之后,又把形成“初步興趣”的A群體劃分為C、D兩個群體(各500人),對C、D群體故技重施,繼續分別“預測”相反的信息(對C群體預測甲隊下一場要贏;對D群體預測甲隊下一場要輸)。若甲隊又贏了,C群體會對其信任又略有加強,而D群體則對其“信任淘汰”。

此后,“大師”又將C人群分為E、F兩個群體(各250人),分別對E、F群體再次故技重施……經過反復數輪施計(至少6輪以上),最后順其“預測結果”與實際比賽結果“持續巧合”這一邏輯而聽信下去的少數人,多半會對其高度信任。

而一些人因成功產生的自負、自傲,往往成為這種信息不對稱騙術的“放大器”,更易上當。殊不知某些自稱“實效”案例遍天下的“策劃大師”,其實效的背后,乃是大量失敗案例,“只看到賊吃肉,沒看到賊挨打”。而真正的優秀者,更擅長于不斷提升平均成功率。

市場經營的本質就是“試錯”,經營不可能無風險,無非概率的大小。大數據就在于極限化降低風險概率,而普通企業唯有加大市場信息研究、費效比管理和風險控制等關鍵領域的建設力度,最大化降低風險率(包括采用局部數據方法),這才是實效。而就個人來說,對于有些必須通過實踐才能進行探索、知曉的事情,非要叫人家先進行一番準確率極高的預測,且在這些事情都還沒做之前,就叫人家先準備一大套應對率極高的解決套路,這樣也必然會打擊個人的積極性。所以,策劃初入門者,包括企業,切不可因包裝的“實效”,將成功決策的渴望,寄托于高賠率騙術之上。

降低風險率、做足相應的籌劃準備,方為策劃之實效

(六)策劃在于模版:照抄模版,只求速度

隨著互聯網上各類信息資源共享環境的優化,各種可公開的、未受版權約定的各類策劃方案、市場報告,都能搜索下載,并且很多可下載的方案,還是WORD、PPT等能修改的原文件。一些人為了圖快省事,直接將這些方案原文件上的文字、圖片類資料信息,直接進行復制、粘貼,拼湊成為新的策劃方案。特別是較早之前,在多數企業管理者沒有發現這種行為的情況下,以復制粘貼拼湊方案的做法,竟成為一些人的“高效率手段”。

所以,不少企業形成一個印象,策劃就是“網上下載,抄襲模版,復制粘貼”,既然這么輕松,那沒必要重視!特別是不少策劃初入門者,更是受到這種行為影響,認為策劃很簡單,無非在網上多下載一些方案,只要“復制粘貼的質量”較高就行了,哪管什么創意創新、有效應對復雜問題。最終養成長期的思維懶惰,個人專業素養的基礎被破壞了。

關鍵還有一個更具深度、更普遍的誤解,即只要先一步一步地認真學習好標準教學類的市場營銷理論(包括前一段時間很流行的查理·芒格關于分析經濟及社會現象的思維模型組合),自然就能成為一等一的策劃高手或優秀策劃者,這一觀點更是折騰和消耗了不少策劃入門者的心力、心智和時間。首先是很多人觀念中的標準化市場營銷理論,主要就是以4P營銷理論(產品、價格、渠道、促銷)為主的內容,但4P理論只是營銷理論中“大冰山的一小角”,并不代表能對市場營銷、策劃形成充分、全面認識的主導理論,況且光4P理論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系統的理論,要進行深入的學習,其消耗的時間還會較長,同時,4P理論的內容構建,還是傾向于傳統的實體貿易類行業,一旦涉及跨行業、跨門類,領悟力稍弱的人就會覺得不太對味,如同嚼蠟,這對于亟須建立廣譜通識認知、熟悉上手操作基礎的策劃初入門者,就很不適合。

而要全面、系統地學習主要且核心的營銷策劃知識,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也不利于策劃初入門者進行高效的學以致用(查理·芒格的分析思維模型還要更加系統、更加復雜),何況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能力,每個人的水平也不一樣。所以,這還是應了那段老話:企業和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磨刀不誤砍柴工”這類概念,比較適宜于大中型項目或科技項目,因為這些項目需要專門花一定時間來進行綜合籌措、系統籌備,但面對市場競爭中大量相對更為普通的工作任務,很難讓你騰出時間、精力來“先磨刀”。

在此也向讀者強調一下,這里同樣也倡導對標準化、系統化市場營銷理論的學習,對其并不持反對態度,但那種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先做深入研讀后,再參與實踐的學習方式,真不太適合于策劃初入門者。建議初入門者還是先打牢實踐操作的相關基礎后,再對其進行同步學習。因為很多從事策劃工作的初入門者,并非市場營銷專業出身,前邊那種“先學會、再應用”的觀點,對于他們來說,若用一個形象化的情景來做比喻,就是:明明肚子已經很餓了,碗筷和大餐已放在眼前,此時卻被要求,先把吃正宗西餐那一整套禮儀化的刀叉餐具使用方法學會了之后,才準你吃飯。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绩溪县| 清新县| 安康市| 乳源| 揭东县| 曲靖市| 库车县| 玛纳斯县| 加查县| 达孜县| 神木县| 美姑县| 达孜县| 富民县| 上犹县| 平定县| 镇巴县| 通城县| 杭州市| 根河市| 杂多县| 苗栗市| 上思县| 贵州省| 塔河县| 乐都县| 万宁市| 浮山县| 始兴县| 龙江县| 壤塘县| 凌源市| 长沙县| 财经| 九江市| 南和县| 黄山市| 老河口市| 巴塘县| 安国市| 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