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品檢測分析技術手冊
- (荷)米爾科·登萊烏
- 820字
- 2023-08-04 19:13:31
紅外(IR)照相術
米爾科·登萊烏(Milko den Leeuw)
1.分類
紅外(infrared, IR)照相術屬于非侵入式成像技術。它利用的紅外線屬于電磁頻譜中非可見光波段。
2.說明
紅外線可穿透大部分顏料層,穿透深度因顏料層厚度、顏料成分和入射紅外線波長而異。富碳介質會吸收紅外線,因此可利用紅外照相察看顏料層下方的富碳介質層。這種技術利用的是波長900~1000 nm的紅外線,與紅外反射成像相似,但穿透深度較淺。同步輻射紅外照相可顯著增強信號,更適用于只有痕量組分的小型樣品。
3.應用
紅外照相術尤其適用于為繪畫底層素描和底稿成像。底層素描或底稿可以顯露到什么程度,取決于該層富碳顏料的含量、上方覆蓋的顏料層厚度、顏料層中顏料粉的類型以及底料層的顏色。這項技術可提供的信息包括繪畫的結構、畫家的技法、歷史修復和歷史狀況信息。
4.局限性
紅外照相術的有效性受限于顏料層中吸收或反射紅外線的顏料,以及底層素描或底稿材料的性質。用紅外照相術可以穿透紅色或白色之類較淺的顏色,而遇到藍綠之類較深的顏色就要用紅外反射成像了,后者才能為較深顏色覆蓋下的底層素描/底稿成像。此外,這種方法可能也很難檢測出鐵基墨水素描,因為鐵基墨水不同于含碳的素描色層,無法有效吸收紅外線。再有,紅外線也很難有效穿透厚顏料層。
5.補充技術
晝光照相術、紫外照相術、紅外反射成像、紅外假彩色照相術、X射線照相術、X射線熒光成像、K-edge成像以及同步輻射X射線熒光成像。
6.技術規范與注意事項
—相機/設備
—鏡頭
—曝光時間
—感光度(ISO)
—光源
—濾鏡
7.技術簡史
第一張紅外照片發表于1910年,刊登在1910年2月《世紀雜志》(The Century Magazine)上羅伯特·伍德(Robert Wood)的一篇描述該現象的文章中。紅外感光膠片發明于20世紀30年代,是用當時可見光照相的鹵化銀晶體加不同染料制成的。這項技術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美軍的發展之下得到了進一步完善,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紅外照相術才成為繪畫的常規檢查方法。
8.文獻
[1] Spitzing G., ‘Infrarot- und UV-fotografie’, München: Lanterna Magica. (1989)
[2] Wood R.W., ‘A New Departure in Photography’, The Century Magazine 79 (4), pp. 565-572. (1910)
- 海上風力發電場勘測標準
- GB 51289-2018 煤炭工業露天礦邊坡工程設計標準
- GB 51120-2015 通信局(站)防雷與接地工程驗收規范(英文版)
- GB 51185-2016 煤炭工業礦井抗震設計規范
- 電站汽輪發電機組輔機換熱設備選型設計規程
- GB/T50663-2011核電廠工程水文技術規范(英文版)
- 機械基礎地基動力特性測試規程
- GB50439-2015煉鋼工程設計規范(英文版)
- GB 51133-2015 醫藥工業環境保護設計規范
- GB 50426-2016 印染工廠設計規范
- GB 51156-2015 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工程設計規范
- DL/T5233-2010±800kV及以下直流換流站電氣裝置施工質量檢驗及評定規程(英文版)
- DL 5068-2014 發電廠化學設計規范
- GB/T 51223-2017 公共建筑標識系統技術規范
- GB 51174-2017 城鎮雨水調蓄工程技術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