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創新助推交通強國:一本書讀懂交通科技新發展
- 趙光輝等編著
- 14字
- 2023-06-29 17:12:27
第三章
我國交通科技發展的突破
第一節
交通科技發展的突破及總體面貌
我國交通科技水平躋身世界前列,各領域取得的成就震驚世界。2021年,我國完成海底100米掘進工作的“深江一號”海底隧道盾構機正式下線,世界首臺雙結構硬巖掘進機“雪域先鋒號”在西藏林芝始發,全球最大直徑全斷面硬巖掘進機“高加索號”在格魯吉亞投入使用,多種高科技交通裝備成為我國交通科技的亮眼名片。
從交通大國轉向交通強國的進程中,我國交通科技的發展一直被世界稱道,尤其近年來取得的突出成就促進著我國交通運輸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空中交通:整體先進,正在突破
近年來,我國衛星應用蓬勃發展,民用衛星已廣泛應用于對地觀測、通信廣播和導航定位等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航天科技與交通運輸的融合,為解決我國交通發展提供了高水平的中國方案、中國標準和中國智慧,未來將創造更多融合航天科技創新的“飛車”“快車”“便車”。
我國可重復使用試驗航天器于2020年9月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發射,并于2020年9月6日安全返回。我國的航天器項目初步立意在于“航班化”發展,即航天器的運載規則逐漸與航班看齊,安排固定的運載時間點、運載周期段,價格也將漸趨平民化,對人們的出行方式產生巨大影響。屆時,航天器將實現“全球1小時抵達”,充分滿足我國航天、商業領域的運載需求,給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層面帶來深刻影響。這一過程將細化為“三步走”階段:預計到2025年完成起步建設,破解關鍵技術,建成試用系統;到2035年,初步實現小目標,實現年飛行百架次、貨運千噸級、客運千人次的運營計劃;到2045年,全面建成“航班化”目標,適應需求市場,預計年飛行千架次、貨運萬噸級、客運萬人次。
據了解,我國研發的航天器,不僅能夠多次使用,而且能夠執行航天發射任務,可用于載人航天,實現航天員飛行任務等服務的“航班化”,也可用于空間站貨物補給、太空突發狀況救援等行動。預計到2045年,航天器可實現“全球1小時抵達”的航空運輸能力,對國內外的交通運輸方式有著廣泛影響。
航天技術作為高科技,其產業化依賴于整個國民經濟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及傳統產業的支持,航天技術發展過程中產生的許多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產品,將牽引傳統產業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二、地面交通:運力強大,成績領先
近年來,我國交通運輸行業有了巨大發展,并極大地促進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在“十三五”期間,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完成投資額持續增長,軌道交通新增運營里程4000千米,發展迅速,在滿足人們交通出行、緩解城市交通擁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城市軌道交通已成為提高人們生活品質、提升人們獲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載體。
在“十三五”期間,我國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的增長率約為110%,增加的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超過過去50多年建成里程的總和。截至2022年9月,我國共有51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線路280條,運營里程9195千米,實際開行列車281萬列次,完成客運量17.7億人次,進站量10.6億人次。
城市交通呈現多元化發展。城市公共汽電車車輛數和運營線路長度持續大幅增長,截至2020年,我國城市公共汽電車運營車輛數達589961輛,運營線路總里程達1042348千米,客運總量為3951265萬人次。自1969年北京市開通全國第一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以來,截至2021年4月,已有45個城市開通運營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達到237條,運營里程達7746.9千米,運營里程及完成客運量均居世界第一。高鐵的飛速發展,將人們生活帶入了“坐地日行千萬里,朝發夕至一日還”的時代。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高鐵建成里程達4.2萬千米,占世界高鐵的三分之二,覆蓋了65%以上的百萬人口城市。目前,我國建成世界最大的高速鐵路網。
三、水上交通:擔貿易重擔,保國家安全
我國港口已與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600多個主要港口建立了航線聯系,成為經濟往來的重要紐帶,并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水上交通安全必須有保障。
我國海事系統將按照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海洋強國的總要求,構建“陸海空天”一體化水上交通運輸安全保障體系,實現“到得了、看得見、傳得回、管得住”,全面保障國家海洋權益和戰略利益。海事系統的主要任務包括建設業務協同、運行高效的“陸”基設施和平臺,打造技術領先、智能完備的“海”基裝備系列,形成立體機動、調配靈活的“空”基處置平臺,打造多維感知、多元融合的“天”基資源體系,并將在多維感知技術和裝備、海上專用通信網絡技術與核心設備、水上交通大數據與智能管控一體化平臺等方面深化技術創新。
交通運輸部海事局有關負責人介紹,“陸海空天”一體化水上交通運輸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將融入國家規劃統籌推進。在時間上,以2021年為起點,每5年為一個階段,分步推動任務實施。在實現方式上,合理利用現有資源,結合新科技研發和產業發展,逐步實現裝備、設施、技術全領域自主可控。該體系建成后,將全面掌控我國管轄水域水上動態目標,現場執法指揮高效,重要通道和戰略支點即時感知。
四、網上交通:提升出行效率,打造智慧交通
查堵點、找景點、看熱點……隨著移動互聯網與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電子智能地圖成為人們出行的必備“神器”。在大數據的助力下,出行如今變得更“智能”。
高德地圖在春運期間發布《平安春運安全出行指南》,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春運期間的道路擁堵指數和天氣情況;百度地圖發布《春運出行預測報告》,對春運期間人口遷移趨勢、交通出行狀況及春節出游熱點等進行預測……
綜合來看,這些互聯網公司的春運預測報告除了利用往年的春運數據進行分析和研判,也利用實時數據,綜合比較并做出分析,為旅客提供靠譜、可參考的出行方案。
利用大數據,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有了緩解交通擁堵的“神器”。在廣東省交通綜合監控中心,全新啟用的春運大數據分析平臺能夠實時監測該省80多個重要交通樞紐的旅客流量情況。一旦出現交通擁堵,春運大數據分析平臺會根據實時客流量進行分級預警,通過該平臺的緊急調度功能一鍵聯系交通樞紐的主要負責人,實現與現場的實時應急聯動。
從2016年起,交通運輸主管部門首次利用大數據分析手段,對旅客的出行規律進行研判,有助于相關部門提前做好準備,并隨時應對春運期間的各類突發情況。對旅客而言,在大數據的幫助下,回家的路更有溫度,回程的路更加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