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叔父劉道規
- 劉宋天下
- 我是落幕年華
- 3043字
- 2024-07-19 17:00:35
跟著檀道濟直奔刺史府,劉義之終于見到了叔父劉道規。不過他現在的模樣,要比印象中的,還要消瘦一些。
劉道規大部分時間,都替兄長鎮守荊州,劉義之與叔父見過的次數,其實并不算多。
“侄兒拜見叔父。”
雖說已經許久未曾見過面了,但劉義之卻覺得,并沒有多少生疏感。
“唔,昔日見到你時,還不過是一個稚嫩的少年,沒想到一轉眼,你便已經長成了英武的兒郎。”劉道規頗有些感慨的說道。
除了身體不好之外,劉道規膝下一直沒有子嗣。
作為兄長的劉裕、劉道憐自然不能沒有表示,于是兩個人各出了一個兒子,過繼給劉道規。
劉道憐送出了劉義慶,劉裕送出了劉義隆。
對,就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的劉義隆。
只是在劉道規去世后,劉義慶繼承了爵位,劉義隆則是回歸本家。
“叔父坐鎮荊州,為國事操勞,但也要注意自己的身體。”劉義之見劉道規身形消瘦,忍不住開口勸說道。
“唉,建康如今的詳細情形究竟如何,快與我說說……”
劉道規先是傷感的嘆了口氣,隨后又迫不及待的詢問起建康的情況。
他坐鎮江陵,勉力維持局面,可心里總是不安,畢竟建康才是國家的根本。
當初盧循大軍自尋陽北上,他便派檀道濟前去支援建康,可惜走到半路被敵軍擊敗,只能無奈返回。
眼見劉道規急著了解情況,劉義之也明白,現在不是談論家事的時候,趕忙把這幾個月發生的事情盡數告知。
“上天垂憐大晉,不讓我等滅亡啊。”
劉道規聽聞盧循過新亭,轉而屯兵蔡洲,不由得感嘆道。
“叔父,為何城門大開,不見守軍。”
劉道規的疑惑是解決了,可自己還有一堆問題呢,于是劉義之開口問道。
“呵呵,這不過是無奈之舉罷了。”劉道規笑著說道,頗有些自得。
原來,桓謙屯兵枝江,消息傳開后,大批民眾前去投效。江陵城中的桓家舊吏,也是生出了別樣的心思。
就算有些人壓根沒有獻城的想法,可他身上的桓家舊臣的標簽,也很難讓人對其信任。
因此,整個江陵城中的官員將佐,都是相互猜忌,人心各異。
再加上,關于建康被盧賊攻陷的流言,一直被有心人肆意散播,搞得下層民眾也以為要改朝換代了。
桓謙不過屯兵枝江,就造成這么大影響,要是一旦領兵進攻江陵,只怕還沒有打,便會不攻自破。
于是,劉道規便讓人打開城門,隨意出入。
并告知地方豪強、普通民眾,若是有人想去投靠桓謙,就趕緊出城吧。
這樣一搞,除了少數想要投靠桓謙的死忠分子趁機出城,大部分人反倒是沒了動作。
當然,他們這是在觀望而已,也是害怕劉道規在城外埋伏下軍隊,將他們一網打盡。
不管怎么說,這些人投機也好,觀望也罷。自從城門大開,隨意出入,江陵城的人心反倒是安定下來了。
“叔父這一招叫做堵不如疏。”劉義之聽完,也是嘖嘖稱贊道。
“哈哈,不錯,若是強令士卒把守城門,民眾反倒會心生疑慮,惶恐不安。”
劉道規顯得很高興,或許是因為帶來了建康的好消息,也或許是劉義之能和他談論這些事情。
“如今城中的將領士卒不知休整的如何了?”
這些計策終究擋不住真刀真槍,因此,劉義之直接詢問能影響局勢的關鍵因素。
“大軍落敗,士卒損傷了一些,但經過這些時日的休整,情況已經好多了。”
接著,劉道規又開口說道:“這幾日我正打算召集將佐官吏,安撫他們的信心。如今正好你在,此事就更容易了。”
說完,劉道規起身走到劉義之身邊,附耳講了些什么。
“有叔父坐鎮江陵,荊州無憂矣。”
聽完之后,劉義之笑著感嘆道。
雖然劉道規百般維持,可江陵城中依然暗流涌動。
江陵城北的一座四進宅院內,兩個中年男子站立在湖心的涼亭中,相互交談著什么,言辭頗為激烈
“我等身為桓氏舊臣,就算沒有二心,又有誰信?他劉道規假惺惺的打開城門,不過是為了誘出我等罷了。”
“不知建康如今是何情況?就怕劉裕擊退盧循,到時再與我等秋后算賬,家族多年的積累就此毀于一旦,又有何面目去見先祖。”
“不妨先靜觀其變,若是桓敬祖能引兵擊敗劉刺史,我等直接趁著城內空虛,聯絡其他幾家,開門獻城。”
“唔,應當先寫一封書信,派人聯絡上桓敬祖,表明我等的心意……”
商議完畢,其中一個身形高大的中年男子,急匆匆的離去。
“唉,還沒消停多久,咋又鬧起了兵災,往后這日子可咋過。”
“誰知道呢,聽說建康城都被攻破了,說不定天子都讓賊人擄走了……”
這面容粗糙的男子,語氣中似乎有點幸災樂禍。
也許是這樣新奇的事情,能讓他原本枯燥的生活,多幾分談資。
“笑個甚,連天子都能讓賊人擄走,你又能好到哪里去?”
“……”
江陵城的街道上,已經沒了往日的熱鬧繁華,只有神情緊張的民眾,腳步匆匆的趕路。
“檀將軍,派出去的探子,可曾帶回來什么消息?”劉義之與檀道濟騎馬并行,隨意交談著。
“茍林到達江津之后,便一直駐足觀望,不像是要主動進攻我們的樣子。”檀道濟緩緩開口說道。
“不久前,我率軍支援建康,結果半路被茍林所阻。那時他兵馬強盛,而我軍剛剛戰敗,士氣低迷,實力差距如此懸殊,他竟然不敢追擊我等。”
“由此可見,這人行軍打仗比較謹小慎微,生怕出一點差錯,在戰場上不懂得機變,倒也很好對付。”
當時盧循自尋陽撤軍,與徐道覆合兵一處,共同圍困建康。檀道濟就曾率軍趕去支援,結果半路上遇到茍林阻擊,只能無功而返。
帶著一群剛剛戰敗的士卒,與兵鋒正盛的敵軍遭遇之后,還能全身而退。
不得不說,檀道濟組織大軍撤退的功夫,還是很了得的。
“上次一敗,非戰之過,等到我軍反擊之時,我向叔父推薦檀將軍你,統率大軍,進攻茍林賊眾,來洗刷恥辱。”
劉義之想著,檀道濟肯定會對這件事耿耿于懷,于是開口許諾道。
身為一個將軍,被敵軍所敗,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很有可能被人拿這件事揶揄一輩子。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領兵找回場子,用敵將的鮮血,洗刷恥辱。
“多謝世子,茍林賊眾,在我眼中,不過是一群土雞瓦狗罷了。若是有機會,我定要將這賊子,斬殺于陣前。”
說起荀林,檀道濟的語氣也變得強烈起來,戰敗之恥,他在心里面還是記恨著的。
“世子生擒慕容超的威名,我在荊州也有所耳聞,可惜未能親眼見到這一幕啊。”
檀道濟又談起了征討南燕的話題,說完,他用眼角余光掃了劉義之一眼,發現對方神色依舊,沒有絲毫變化。
對于檀道濟的心思,劉義之自然清楚,正所謂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他無非是在對自己示好,結下一段情誼。
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劉裕正在大力培養自己這個長子,檀道濟等人自然也明白,于是有意識的朝著劉義之靠攏。
“哦,可是聽寧朔將軍說的。”劉義之開口問道。
對方既然向自己示好,自然不能冷落了別人。你不能一邊要求別人忠心耿耿,卻不給人以足夠的尊重。
“正是大兄在信中說的,還提及了世子求情一事,并叮囑我,切莫忘記世子的恩情。”
“當初京口起兵之時,你們三兄弟不懼生死,前來赴義,檀刺史更是不幸戰死。”
“父親平日里常常對我提及,你們三兄弟是可以倚仗的忠貞之士,如今能與君暢談,實在是一件快事。”
劉義之也有些感慨,按照現在來看,檀道濟妥妥的是劉家嫡系。
他們的叔父檀憑之參與謀劃了京口起兵,他們兄弟三人更是響應號召,討伐桓玄。
從義元勛,忠烈之后,也難怪劉裕后來會安排他,作為輔政大臣,執掌軍權。
劉義之這話,顯然說到檀道濟的心坎里了,他也是這樣認為的。
“末將別的不敢說,但對于主公的忠誠之心,日月可鑒。世子若是有吩咐,我們兄弟三人,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氣氛都已經烘托到這里了,劉義之也不能不表示,于是開口說道:“將軍的心意我又怎能不知,日后圖謀大事,還要依靠你們兄弟。”
二人之間的這番言語,也算是互相表明了態度。一個愿意靠攏,一個愿意接受。
畢竟,檀道濟也不可能一上來就納頭便拜,人家也要言語試探一下你劉義之的態度,免得熱臉貼個冷屁股。
當然,現在只是表明態度,結下一段情誼,至于能不能尿到一個壺里,那就看日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