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樣讀透一本書:給孩子的文學精讀課
- 郭初陽
- 2941字
- 2023-05-30 14:23:55
怎樣找到好書?
有個年輕人偶然讀到《傳道書》,讀到這樣一段:
凡事都有定期,
天下萬務都有定時。
生有時,死有時;
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
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哭有時,笑有時;
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句句入情入理,入筋入骨,他覺得人生的道理都被《傳道書》說盡了,郁結心中很久的困惑也就此解開,他一邊讀一邊跌足大叫:“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沒人告訴我有這本書?”
確實,與一本好書的相遇就像與某位可敬可愛之人的結識,與其寄希望于屢屢落空的邂逅,不如有人實實在在地引薦。那么,該怎樣找到好書呢?
舉世公認的好書并不太多,有人說倘若全世界的圖書館都被焚毀,只能搶救出三本書,他希望能留存《老子》《理想國》《新舊約全書》,因為它們是東亞、古希臘、希伯來的源頭經典。你現在就可以把這三本人生之書常置案頭,但也要明白,它們未必會人見人愛——因為大眾往往追逐流行讀物,渴慕經典的讀者比經典更少。倘若你想了解書的譜系與閱讀布局,可以找到金克木先生的那篇名文多讀幾遍——《書讀完了》,里面有更多的書目,也有閱讀的路徑與方法。
那么,一個中學生該怎樣找到適合自己的好書呢?
首先,了解一些知名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國家級專業文學出版機構),上海譯文出版社(綜合性專業翻譯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海內外古代文史典籍的出版重鎮),中華書局(弘揚中華文化、普及民智教育的百年老社),商務印書館(中國出版行業里最悠久的機構),三聯書店(人文精神,思想智慧,竭誠為讀者服務)……好出版社所出的書,內容品質有保證,裝幀印刷也考究,拿在手里,賞心悅目。同一本書在書架上若有多個版本,首選知名出版社的。
其次,可以通過叢書系列來尋找好書。以下十余種叢書,歷經多年時間的檢驗,在讀者中有很好的口碑,有些愛書人以集齊某個系列的全部書籍為樂,也有人見一本買一本,讓生活與叢書同步更新。為了便于初級書友了解,下面舉幾個叢書系列,有的系列已經出了幾百本,這里篇幅有限,每個系列僅附五本書,嘗鼎一臠之意耳。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外國文學名著叢書,被愛書人稱為網格本:《歐里庇得斯悲劇二種》《索福克勒斯悲劇二種》,梭羅《瓦爾登湖》,福樓拜《包法利夫人》,《契訶夫小說選》。
商務印書館的漢譯名著:柏拉圖《理想國》,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奧古斯丁《懺悔錄》,霍布斯《利維坦》,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
三聯書店的文化生活譯叢:羅伯特·路威 《文明與野蠻》,伍爾夫《一間自己的屋子》,茨威格《人類的群星閃耀時》,《達·芬奇筆記》,萊·柯拉柯夫斯基《關于來洛尼亞王國的十三個童話故事》。
譯林出版社的牛津通識讀本:《古典哲學的趣味》《人生的意義》《美國總統制》《文學理論入門》《歷史之源》。
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譯文紀實:海斯勒《尋路中國》,鄧洛普《魚翅與花椒》,史明智《長樂路》,NHK特別節目錄制組《無緣社會》,石川結貴《手機廢人》。
譯文名著精選:赫胥黎《美麗新世界》,加繆《鼠疫》,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王爾德《道連·葛雷的畫像》,莫泊桑《羊脂球》。
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蓬萊閣典藏系列:張蔭麟《中國史綱》,蔣廷黻《中國近代史》,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王國維《人間詞話》,聞一多《唐詩雜論》。
中華書局的中國古典名著譯注叢書:《論語譯注》《孟子譯注》《老子注譯及評介》《山海經詳注》《春秋左傳注》。
北京出版社的大家小書:王昆侖《紅樓夢人物論》,林庚《西游記漫話》,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李長之《魯迅批判》,陳從周《梓翁說園》。
后浪出版公司策劃的大學堂系列,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幾部:《溝通的藝術》《國家的常識》《聽音樂》《認識藝術》《認識商業》。
廣西師大的電影館:巴贊《電影是什么》,伯格曼《魔燈》,大衛?馬梅《導演功課》,《雙重生命,第二次機會: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電影》,羅杰·伊伯特《偉大的電影》。
這些書都是開放的,面向所有向往知識、崇尚科學,對宇宙和人生有所追問的人。“學問”一詞,可以理解為在追問中學習。每一本好書都是一位良師,一個系列的叢書就仿佛一所大學了,只要學習者立志做個有心人,上下求索,主動叩問尋訪,定然會遇見自己心儀的那些好書的。
再者,有了一定的積累后,可以用追溯之法,由此及彼。
假設你已經知道汪曾祺是小說圣手,那么他心目中一流的小說家是誰呢?讀了三聯書店出版的《歲朝清供》,從中得知汪曾祺最愛的小說家是魯迅和契訶夫,那就接著讀這二位的小說,會有別樣的收獲。
比如讀導演彼得·布魯克的代表作《空的空間》:“我在二十世紀后半葉的英格蘭寫下這本書,可氣的是,莎士比亞此時依舊是我們的戲劇榜樣……”由此得知他對莎士比亞推崇備至,尤愛《暴風雨》和《李爾王》,那么不妨讀了《空的空間》之后就開始讀讀莎士比亞。
比如讀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史懷澤的《敬畏生命》:“就像鐳按其本性不斷處于放射之中一樣,保羅的神秘主義也不斷地由自然轉變為精神和倫理……在保羅的書信中,涌現出大量令我們終身受用的言語。”可見史懷澤敬畏生命的倫理與保羅密切相關,那么在讀《敬畏生命》時就可以把《保羅書信》列入后續的閱讀計劃。
又比如讀《昆蟲記》,了解法布爾的生平,意外發現這位法國學者竟然與英國思想家約翰·穆勒有交集,約翰·穆勒《論自由》一書與法國阿維尼翁一地的淵源很深,于是就可以去讀這本偉大的小書《論自由》和《約翰·穆勒自傳》。慢慢地,你的閱讀計劃就連點成線了。
最后,也有人喜歡定向閱讀法——確定了一位作家或學者,在幾個月里,把他的相關作品都找來,通讀一兩遍,獲得整體的印象。
舉一個作家的例子,倘若你從小就喜歡《夏洛的網》,自然會連帶著讀一讀《精靈鼠小弟》和《吹小號的天鵝》,隨著年齡的增長,就知道作家E.B.懷特創作的不只是童話,他為《紐約客》寫專欄多年,被稱為二十世紀偉大的隨筆作家,他的隨筆集《這就是紐約》《重游緬湖》《人各有異》,書信集《最美的決定》都值得一讀。“如同憲法第一修正案一樣,E.B.懷特的原則與風范長存。”《紐約時報》給予如此之高的評論,不僅是針對E.B.懷特的童話與隨筆,還與The Elements of Style一書有關,此書由E.B.懷特、W.斯特倫克二人合著,薄薄的一冊,卻仿佛武林秘笈一般熠熠生輝,深入淺出地闡述了英文寫作的基本原則,對中文寫作也有裨益。
再舉一個學者的例子,讀了朱光潛《給青年的十二封信》,獲得一些人生的指引;繼續讀他的《談文學》,里面談作文與運思、選擇與安排、具體與抽象、精進的程序……每一篇都能幫到初學寫作者。若有余力,再讀《悲劇心理學》,這是朱光潛的博士論文,可以了解何謂悲劇,什么是心理學;然后讀《詩論》,這是一本詩學專著,可以就此明白詩歌的基本原理,了解如何鑒賞詩歌。最后讀讀他的譯作,柏拉圖《文藝對話集》,《歌德談話錄》……這樣一路讀來,了解得全面,收獲就很大。
也可以根據譯者來定向閱讀,以董樂山為例,他是《紅星照耀中國》的譯者,譯筆流暢生動,他還翻譯過哪些書呢——《一九八四》《中午的黑暗》《我為什么要寫作》《第三帝國的興亡》……以優秀譯者為線,同樣可以牽出許多好書。
總而言之,有些書可以陪伴一生之久,也有些書是當下迫切急用的,書和人一樣,在不同的境遇里展開各自的命運,每個人的閱讀之路、人生之路都是獨一無二的,必須由自己來確定,隨著成長而不斷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