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本:從工業互聯網走向數字文明
- 趙敏 朱鐸先 劉俊艷
- 3692字
- 2023-06-28 16:37:09
前言
網起網興,披沙揀金。工業主體,永續創新。
什么是工業互聯網?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解讀。正如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工業互聯網畫像,每個研究機構都有一個工業互聯網定義。
觀察、分析和認識工業互聯網的視角有很多。本書作者重點從生態系統視角來嘗試對工業互聯網的組成要素、應用方式及發展演變規律做一個全景式描繪和闡述。
生態系統對本書的啟示
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包括生物系統和無機環境兩大組成部分。生物系統包括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它們之間彼此相互作用和轉化。生物系統中包含人,人是處于生物鏈頂端的智慧動物和智力源。無機環境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壤等,是生命之基。
作者經過多年研究發現,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本身就是非常復雜的原生“互聯網絡”系統。研究工業互聯網的發展演變規律,可以借鑒原生“互聯網絡”系統的發展演變規律,從中可得出一些有益結論和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啟發。
描述生態系統最貼切的術語體系,是始于自然天成、仿于物理世界、興于賽博世界的各種互聯網絡。賽博世界與物理世界疊加融合,造就了CPS(賽博物理系統,又稱信息物理系統)和工業互聯網。工業界所必需的分工協同、需求導向、業務驅動,所遭遇的斷供威脅、技術打壓、系統外部高度不確定性等,導致工業互聯網需求激增。
工業互聯網,順天時,逢地利,促人和,破奇點,克關隘,砥中流,恰好在兩個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最大限度地展現出其適用于工業發展的優異稟賦。
本書撰寫主線與思路
本書以“工業是主體”作為撰寫主線,突出工業互聯網的工業屬性,以及工業屬性賦予工業互聯網的關鍵性、基礎性、先導性、決定性作用,由此形成了本書工業互聯網生態系統模型(IIEM)的實體維和資源維。
本書撰寫思路沿著作者創建的幾個重要模型,綜合有序展開。
2016年9月,走向智能研究院的九位創始研究員撰寫了《三體智能革命》(以下簡稱《三體智》),該書中“三體智能模型”以及對“意識人體”的高度重視和詳細闡述,確定了本書以人為本研究工業互聯網的總體思路,這也是書名“人本”二字的出處。《三體智》中提出的“五層互聯網絡”模型,是思考工業互聯網生態系統模型的起點。該模型給心智認知DIKW模型加上了“數字化底座”,使其轉化為數字化認知BDIKW模型,這是形成本書工業互聯網生態系統模型(IIEM)數智維的基礎。
2017年5月作者撰寫的《忽視這一點,工業幾點零都是零!》中指出:人將會繼續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主線,人是企業核心競爭力。
2018年10月出版的《機·智:從數字化車間走向智能制造》(以下簡稱《機·智》),強調了“以人為本,智能制造戰略落地之道”,是“人智”轉“機智”第一智能范式的起源和基礎。
在2020年4月出版的《鑄魂:軟件定義制造》(以下簡稱《鑄魂》)中,作者指出:“機器在軟件支撐下具有了一定的人類思考能力,當軟件算法越好,芯片算力越強,工業數據越多,‘機智’程度就越高。于是,當‘機智’達到一定程度后,就具備了部分或完全替代人體/人腦的功能。”該論述讓四個智能范式逐漸成形。
2021年2月作者撰寫的《基于四層進階模型,打造有靈魂的中國工業互聯網》對工業互聯網的發展路徑進行了前瞻性觀察與長遠思考,指出工業互聯網的四個發展階段:泛在聯接,要素融合,人本管理,數字文明。這四個階段既確定了本書五個篇名中的四個——泛在聯接篇、要素融合篇、人本管理篇、數字文明篇,也確定了本書副書名“從工業互聯網走向數字文明”。
2021年8月作者提出的工業互聯網生態系統模型(IIEM),是本書最大創新點。全書以八章內容來詳細闡述IIEM“三維四流六層”之內涵。
2021年10月作者提出了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創新發展的四個智能范式:“人智”轉“機智”,“機智”群自治,“機智”哺“人智”,雙智融新智。這四個智能范式所代表的四個智能級別,是判斷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人造系統智能水平的重要依據。
上述多個作者原創模型,指導了本書概念遞進:從模型到架構、從功能到智能、從理論到實踐、從實施到應用的完整撰寫過程。同時,業界在工業互聯網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工業互聯網“六化”(數字化管理、平臺化設計、智能化制造、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應用模式,也盡數體現在本書中。
本書篇章劃分及概要
全書共有五篇十章內容。
概念模型篇包含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重點闡述生態系統的基本構成及其與互聯網絡的關系。聯接是工業互聯網的“第一性原理”和方法論。“五層互聯網絡”各層彼此疊加,形成了今天蓬勃發展的工業互聯網。第一章對于工業內涵、工互網與產業集群做了深入解讀。在我國國情的激勵和國際大環境的推動下,以工業為主體發展工業互聯網是歷史的必然。我國已經走出了一條工業互聯網自主創新道路。
第二章重點介紹作者獨創的工業互聯網生態系統模型(IIEM)。該模型來自作者長期理論研究和企業實踐的經驗。實體維描述由企業實體和產品實體組成的工業實體,資源維描述“產品-人-機-料-法-環-測”等企業資源,二者構成工業基本盤,稱為物理層;數智維描述數字化轉型基本規律,按照BDIKW模型上演數字化升維、降維的變革大戲。IIEM是指導企業理解和實施工業互聯網的實用模型,第三章至第九章內容,都是沿著IIEM的三個維度展開論述的。
泛在聯接篇包含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章重點闡述IIEM資源維的“產品-人-機-料-法-環-測”中的“機-料-法-環-測”五種資源,重點描述“機-料-法-環-測”如何聯入工業互聯網,以及如何優化配置這些資源。
第四章重點闡述IIEM資源維上的“產品-人-機-料-法-環-測”中的“產品”資源,重點描述各種形式的“產品”如何聯入工業互聯網,以及如何優化配置物理實體和數字虛體的產品資源。
要素融合篇包含第五章至第七章。第五章重點闡述IIEM實體維上的供應商(原材料)、制造商(產成品)、銷售商(商品)、客戶/維修商(在用品)四種復合型企業與產品實體,闡述四種實體所形成的實體流及其所對應的不同狀態的產品如何聯入工業互聯網,以及如何優化配置實體流。
第六章重點討論IIEM數智維上的BDIKW(比特←→數據←→信息←→知識←→智慧/決策)模型,描述BDIKW如何解構、重構和賦能工業實體并聯入工業互聯網,數據如何起到其應有的新型生產要素作用,工業互聯網如何優化配置數字化的數據、信息與知識(DIK),如何做出數字化決策/預測(W)。
第七章討論IIEM數智維上的延伸內容,即工業互聯網的網絡基礎、標識解析體系、安全保障、工業軟件,以及這些重要內容如何在工業互聯網中起到其特定的支撐、導航、賦能、賦智與安全保護作用。
人本管理篇包含第八章和第九章。第八章重點論述IIEM資源維上的“產品-人-機-料-法-環-測”中的“人”這種特殊資源,重點描述人的智力資源(“人智”)如何聯入工業互聯網,“人智”與“機智”之間的作用關系和四個智能范式,以及工業互聯網如何優化配置這些智力源。
第九章繼續對IIEM資源維上“產品-人-機-料-法-環-測”中的“人”這種特殊資源進行討論。在全社會數字化轉型的歷史關頭,人作為企業中的核心資源必須得到真正重視。工業互聯網如何做到以人為本,利人賦能,釋放人性,給出適用于未來員工的新型管理模式。
數字文明篇包含第十章。第十章重點闡述數字文明與工業互聯網的關系、工業互聯網發展等高階內涵議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數字文明已經正式成為一個界定人類社會文明發展階段的術語。它分為三個層次:企業內基于工業互聯網形成合作共贏、利他精神的企業文化;企業外與客戶和上下游合作伙伴緊密合作,創建和諧共生的生態圈,賦能社會;所有企業聚焦數字工業,發展數字經濟,構建數字文明,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快速查閱和理解全書各章的相互關系,可以參閱附錄A。
如何記憶書中獨創內容
可以用“11-33-444-55-66”來簡要記憶書中內容,數字含義說明如下。
“11”:一個工業互聯網生態系統模型(IIEM),一套互聯網絡術語體系。
“33”:三個維度(實體維、資源維、數智維),人類三資源(人體、人腦、人智)。
“444”:四個流(實體流、資源流、數智流、動態價值流),工業互聯網四層進階模型,四個智能范式。
“55”:五層互聯網絡,數字化轉型的五層管理進化路徑。
“66”:觀察產品的六個視角,智能制造六階模型。
作者在本書使用到的部分術語/縮略語的釋義表,參見本書附錄B。
工互發展需要道路自信
“條條大路通羅馬”,工業互聯網的建設與應用并沒有固定套路與路徑,企業應該深入理解工業互聯網本質,結合本地實際情況,靈活而務實地推進。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工業互聯網在生態系統層面上,需要各行各業積極探索、踐行并持續推動,供給側、需求側密切協同,各利益攸關方長期共同努力。
邯鄲學步不如自信邁步。怎樣才能把路走好,不是別人教會的,智人的祖先就是在實踐中不斷摔打練習,最終健步如飛的。學會用中國經驗、中國企業語境,來講好中國工業互聯網的模型構建和實施方法論,這是一門值得做好的功課。本書已經做出了初步探索,希望讀者可以在自己的實踐中再進一步,更上層樓。
在本書中,由作者獨創的“干貨”較多,很多內容,尤其是工業互聯網生態系統模型(IIEM)是第一次與讀者見面。新生事物或許會存在一些發育不健壯、考慮不周密、論述不嚴謹等疏漏之處,懇請讀者不吝賜教。作者定當虛心接受,在后期再版時予以校正。
向尊敬的讀者朋友們致以崇高敬意!
作者
趙敏 朱鐸先 劉俊艷
2022年6月
- “一帶一路”沿線省域新能源產業化與傳統能源高級化協同發展研究
- 中國交通運輸發展(1978~2018)
- 中國工業設計園區基礎數據與發展指數研究(2016年度)
- 房債:為什么會出現大衰退,如何避免重蹈覆轍
- 房地產金融(第2版)
-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臘月山村卷:藏族農區的土地整理與脫貧
- 服務型制造:基于“互聯網+”的模式創新
- 2023—2024年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藍皮書
- 民航乘務人員面試英語
- 政府行為與農業發展:1927~1937年湖北農業政策研究
- 現代大型煤炭企業經典管理案例:資本運營篇
-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姜家村卷:“綠色+健康”的雙重維度
- 中國農村調查(總第32卷·口述類第12卷·農村婦女第2卷)
- 耕耘者言
- 80后的養老事業:養老產業商業模式與跨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