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響力投資:商業和資本助力可持續發展
- (英)羅納德·科恩
- 1406字
- 2023-06-28 17:09:22
第二章 影響力創業的時代
盈利和公益,亦可兼得。
有人說,完美的人生模式就是:先盡可能多地賺錢,不去考慮行善,之后再成為一位慷慨的慈善家,為公益事業一擲千金。這是長久以來的傳統模式,但現在,情況正在發生變化——影響力創業表明,人生可以有更好的活法——公司也可以在向善的同時賺錢。那么,這對于那些新興的創業者來說意味著什么呢?他們正夢想著開創屬于自己的事業,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卻不知從何開始。
影響力創業表明,人生可以有更好的活法。
一些最激動人心的社會創新更多地源于問題,而非答案。這類問題包括:“怎樣才能用我的技能行善?”“如何才能同時產生利潤和影響力?”“我準備好開始創業了嗎?”
我在26歲的時候創立了自己的公司,它后來發展成了現在的安佰深公司。當朋友們建議先積累更多經驗再創業可能更明智時,我反駁說:“你不可能只在沙灘上練習就學會游泳。”當時,風險投資還是個新領域,對于立志在這個領域發展的人來說,最好的做法就是躬身入局,快速學習,爭取比其他人先獲得經驗。今天的影響力創業亦是如此。
年輕的創業者們正在創建影響力驅動型企業,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改善人們的生活并幫助保護我們的地球。與在技術革命時代一樣,在影響力資本主義時代,雄心勃勃的初創企業將引領著潮流。如今的年輕人,受到了“風險-回報-影響力”模型的啟發,也得到了新的資金支持。他們無論是在普通工作崗位上,還是在攻讀MBA學位的過程中,抑或是在硅谷的實驗室里,都在拒絕他們前輩的那些對社會和環境有害的做法,并致力于創造影響力。年輕的創業者們正在重新審視創立“獨角獸”企業(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的夢想。為什么他們不能著眼于打造一個估值10億美元,同時能改善10億人生活的“影響力獨角獸”呢?
影響力創業“義利并舉”的模式毫無疑問是符合道德要求的。與此同時,它也越來越被認為是明智的商業決定。一方面,公司能夠為社會服務欠缺的人群提供產品和服務,并以此挖掘巨大的需求,從而有機會在增速上超過那些以更高價格服務于主流市場的公司。
另一方面,具有社會意識的公司還避免了政府將來可能征收懲罰性稅收的風險,例如碳稅。此外,消費者、員工和投資者正越來越多地避開有害的公司,轉而擁抱那些能帶來積極變化的公司。我曾經聽商界知名人士說過,你不能同時騎兩匹“馬”,意即不能既賺錢又行善。本章中的案例將說明,實際上,我們可以同時騎好這兩匹“馬”——既賺錢又行善。影響力創業就是這種讓你變得更成功的可靠方式。
我們可以同時騎好這兩匹“馬”——既賺錢又行善。
許多人都熟知那些開拓創新的影響力創業先驅:戶外服裝品牌巴塔哥尼亞(Patagonia)、湯姆布鞋(TOMS Shoes)、瓦爾比派克眼鏡公司(Warby Parker)等。本章將介紹近年來以不同方式實現影響力創新的幾家公司,它們涉及的領域包括技術、醫療保健、農業和消費品。它們受益于新的法律結構、新的公司認證體系和創業孵化組織的支持,得以在全球范圍內進行由影響力驅動的創業嘗試。
總的來說,以下所介紹的項目展示了影響力是如何改變各行各業的。它們的故事說明,并非所有的項目都需要在財務回報和社會回報之間進行取舍,實際上,這些公司往往并不是在創造影響力之余獲得了財務回報,而是因為有了影響力才獲得了財務回報。如果你想知道如何在做好事的同時還能獲得財務回報,那么這些故事可能會激勵你立即行動。其中的許多企業都是這樣起步的:一個創業者發現了最新技術的新用途,并對其進行改造,以滿足目標人群的需求。Zipline便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