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也能遇見23°C教室
- 俞芬
- 1449字
- 2023-07-07 19:06:00
自序 一間23℃教室
一間教室,課桌、椅子、黑板,看起來長得都一樣,但從每一間教室里走出來的孩子,卻往往有不一樣的氣質和胸懷。一間教室長什么樣,取決于課桌椅之外的空白處流動著什么,而決定這個的是這間教室的班主任,他是以怎樣的眼光和心態經營它的。
剛踏上班主任崗位,在我眼里教室只有我和一群孩子,我的帶班工作就是能管住這群孩子。那段時間,我讀班主任管理類的書,目的就是能找一些方法,讓這些孩子都乖乖聽我的。誰不聽話,我就跟誰急。
第一屆孩子帶了4年,有了做班主任的一些體驗,不再懷疑和恐懼自己的能力,慢慢把目光聚焦到班級里的孩子。那時候,我看到最多的是班級中的問題學生,認為只要把這些孩子教好了,帶班就成功了。于是,學習各種招數,絞盡腦汁,教室就成了我與這群孩子斗智斗勇的場所。
直到遇到了一群家長,他們積極參與班級活動,家校之間開展了頻繁而有趣的互動,“爸媽課堂”“家育沙龍”“親子聯誼”等系列活動,豐富了班級生活的內容,拓寬了原有教室的空間,使班集體變得靈動而溫暖起來。這一屆帶班給了我比較大的啟示:一個班只有一個班主任,卻有N位家長,若是心向一起,共同參與班級建設,班集體會凝聚更大的能量,孩子的成長會有更豐盈的土壤。
家校角色協同,形成共育新格局,對我來說,開拓了班級建設的新思路,也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面臨的新一輪挑戰。接下去的五年時間,我連續做了三輪家校合作的課題,在專家的指導下,在課題系統研究的帶動下,特別是在“教育生態理念”的指引下,我對帶班工作有了進一步認識,一個班就是一個生態場,它是一個系統的、有機的整體,它的發展是由班級里各種因素相互關聯,動態制約生成的。就是說一間好的教室生態,一定是由學生、教師、家長等因素共同作用,構建起來的和諧融洽、平等信任、共生共長的空間環境。
23℃是人體最適宜的溫度,一間潤澤的教室,如同23℃生態環境,滿足生長的最好條件,大家都能安心地、輕松自如地構筑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舒適、和諧、安全、放松的環境氛圍,能讓每個孩子身心得到盡情舒展,不拘一格向上生長。
23℃教室里,有陽光有綠植,窗明幾凈,環境優雅;23℃教室里,有交流有體驗,活動豐富,交往愉快;23℃教室里,學生、老師、家長各守其位,各盡其責,關系和諧,相互成就。這樣一種23℃生態環境,溫暖而生動,和諧而上進,教室里每個孩子的呼吸和節律都是柔和的、暢快的,都能坦率地表達自己,都能得到大家的尊重,從而喚醒內心向上成長的力量。
“教育生態理念”的指引,如同打開了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一間教室更加美好的樣態。2017年,我評上寧波市首屆名班主任后,主持省、市級班主任工作室,有了自己的團隊,和一群小伙伴一起追尋“23℃教室”的理念。我們提出了生態教室“四個一”建設:“一間有情調的教室”,讓教室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一種自主化的管理”,引導學生學會自覺、自律、自育;“一個多元化的平臺”,以適性活動為媒介,為孩子搭建多姿多彩的成長舞臺;“一門有特色的課程”,借家育班本課程,倡導合力共育。欣喜的是,我們看到當教室的生態發生了改變,班集體的能量場就會增強,學生、教師、家長共同得到的教育支持力就會越大。
這本書是我近五年踐行“23℃教室”理念,用文字記錄和孩子們一起成長的多個瞬間。這些文字記錄了我在多年班級育人中的一些做法和思考,真實地展現了一間教室里發生的一個個關于生長的故事。這間教室里有成功,也有失敗;有歡喜,也有遺憾,但這間教室潤澤的生態,能讓每一個與它邂逅的孩子都心情舒展,陽光自信,不斷地去遇見更好的自己。
俞芬
2022年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