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兒童感覺統合游戲指導書作者名: 伍玥溪編著本章字數: 1472字更新時間: 2023-07-07 18:30:24
游戲與家庭中的感覺統合訓練
前面,我們提到了兒童感覺統合失調的一些表現,其實這些表現都有一些共通性,主要原因是信息的接收、處理、反饋存在一定的障礙,那么就需要進行感覺統合訓練來幫助孩子改善問題、提高能力,為孩子的未來搬開感覺統合失調這塊絆腳石。當然,孩子越小,其神經的可塑性越強。所以,家長要抓住時機,做一些專業的感覺統合訓練,讓孩子的能力穩步發展。
一些父母對于孩子的感覺統合失調抱有僥幸心理,認為隨著孩子年紀的增大,問題自然會消失,其實不然,我們應該盡早幫助孩子糾正,因為感統失調通俗的說法是:兒童大腦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很輕的障礙,藥理是無效的,必須通過合理的訓練才能糾正。
還有一些父母認為,只有那些已經被明顯認定為感統失調的兒童才有必要對他們進行感統訓練,這種說法有失偏頗。據大量科學調查研究表明,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存在感統失調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對于這些孩子身上的問題,只要進行積極的干預和治療,在12歲之前都能得到糾正,一旦超過這個年齡,難度就大了,甚至影響到孩子的一生。一旦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這些孩子在身體平衡能力、協調能力以及注意力、情緒、自控能力、學習能力、邏輯推理能力、飲食、睡眠等方面均有令人滿意的提高和改善。
那么,如何對兒童進行感統訓練呢?心理學家指出,人類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趨樂避苦所致,良好的情緒是大腦思維的潤滑劑。所以,在感覺統合訓練中,父母要盡量滿足兒童對“快樂”的心理需求。那如何滿足兒童的這一心理需求呢?很簡單,寓教于樂,在游戲中訓練兒童的感統能力。
然而,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想讓孩子識字,但他們卻不講教育方法,僅在紙上寫幾個字,讓孩子照葫蘆畫瓢進行模仿。這種教育方式孩子毫無興趣,自然也學不好。而父母便認為孩子在偷懶,往往采取懲罰的手段。這樣的教育方法只會讓父母累,孩子苦,不僅收效甚微,還會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在將來上學后,孩子也會對學習發怵,甚至出現逃學的行為。
我們可以說,讓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有充分的玩的機會,對于孩子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發展都是極為重要的,同時,也能避免孩子出現某些身心上的障礙。
在玩樂中,孩子的智力、想象力、創造力、與人交往的能力等都得到了鍛煉,這些都是將來接觸社會時必須掌握的。
因此,對孩子進行感覺統合訓練,我們一定要重視方法,最好能寓教于樂,因為對于嬰幼兒階段的孩子來說,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玩中度過的。因此,當你的孩子開始在草地上摸爬滾打的時候,千萬不要喝止孩子,這是引導孩子掌握平衡和靈活性的最佳時期。如果你的孩子大一點了,你還可以放手讓他和同齡孩子參加游戲。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游戲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建立自尊和自信這一問題上,游戲的種類很多,比如在玩“扮演”類游戲時,一些女孩子就特別擅長扮演角色和設計游戲情節,兒童能在游戲中認識自我,通過游戲,他們能選擇玩什么,或者做什么,也可以決定和誰一起玩等,最終完成身份的認同——這正是建立自尊必不可少的步驟。
通過游戲,兒童還可以發現自己有能力做些什么,因為游戲有助于培養他們在語言、社交、動手能力和解決難題等各個方面的能力,從而加強他們的自信和積極性。
另外,家長需要注意的是要為兒童營造活潑、有趣的游戲環境,這樣,將感統訓練應用到其中,能減輕兒童的恐懼。
總之,良好的情緒是大腦思維的潤滑劑,我們父母在對孩子進行感覺統合訓練的時候,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不能一味地逼迫孩子,這樣反而沒有效果,甚至還會讓孩子反感,相反,家長要盡量滿足兒童對“快樂”的心理需求,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游戲環境中,提高感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