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7章 人杰地靈。

不知是因為大禹治水曾為青州起名,還是由于八仙過海曾來青州落腳,青州大地古來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兵家把青州視為必爭之地,結(jié)果導(dǎo)致了連年的戰(zhàn)爭。

政治家把青州作為大展宏圖的舞臺,結(jié)果造就了青州的人才輩出。古代不僅有姜子牙、曹操、韓信、趙匡胤、朱元璋等在青州遇難呈祥,更有諸多的文武大臣從青州起家,據(jù)史料記載,僅大宋時期,在不到百十年的時間里,在青州任職的州官,升為宰相副宰相之人,就有二十九位之多。

史學(xué)家把青州作為中原大地的縮影,不斷將其彪炳史冊,《史記》、《資治通鑒》都記錄了許多青州的事。

文學(xué)家把青州作為歷史的圣地,不斷為其著書立名,我國古代的四部歷史名著,三部都寫了青州。

更有甚者,古代的君主國王,還把青州的山川視為風(fēng)水寶地,不斷來青州探尋靈穴,為自己安排后事,為子孫尋找福祉。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公元前三七九年開始,在不足百年的時間,就有五位王公和多位貴族來青州找到了墓穴,把自己安葬在了青州的沃土之中。

其實,青州的人杰地靈還不止如此,那些成就在青州的人,發(fā)生在青州的事,更生動,更驚人。

(一)、父子三進士。

在明朝年間,青州有過一家父子三進士的紀錄,這就是居住在青州城里的馮裕一家,馮裕和他的次子馮惟重、五子馮惟訥都是明朝的進士。

1、父親馮裕,字伯順,號閭山,生卒為一四七九至一五四五年,祖籍臨朐,馮裕幼年喪去父母,由祖母池氏將其撫養(yǎng)成人。明正德三年(即一五零八年),馮裕考中進士,任職松江府(上海)華亭縣知縣。

當(dāng)時,縣人張文冕為內(nèi)廷宦官,是權(quán)傾朝廷的千歲劉瑾的心腹,他的家人和親屬在縣內(nèi)橫行鄉(xiāng)里,托馮裕予以庇護,由于馮裕性情耿直,沒有理睬,因此得罪了宦黨,后來華亭縣遭受水災(zāi),百姓交不起賦稅,馮裕就令種植上田的富戶代繳,宦黨借機勾結(jié)當(dāng)?shù)貦?quán)貴,誣陷馮裕加重民間賦稅,朝廷欲拿他治罪,幸得百姓奔走上告,訴說真相,才得以幸免。

不久,馮裕又調(diào)任蕭縣(安徽)任知縣,后晉升為晉州(河北)知州,南京戶部員外郎,因受宦黨嫉恨,又調(diào)任邊遠的平?jīng)觯ǜ拭C)任知州。由于平?jīng)龅靥幬鞅边呞铮瑪y家?guī)Э诓槐悖T裕就來到了青州,留長子馮惟健陪母守家,帶次子馮惟重和四子馮惟敏赴任。此間,由于安排家眷,耽誤了報到時間,朝廷又將其改任了更遙遠的石阡(貴州)任知州,不久,又升任貴州按察副使,后因馮裕作為不為上司所容,遂辭官歸里。

馮裕退居青州后,家居講學(xué),尤好吟詩,他曾與青州名士石存禮、藍田、劉澄甫、楊應(yīng)奎等八人,在青州北的禪林寺結(jié)成“海岱詩社”,吟詩唱和,聞名遐邇。馮裕享世六十七年,于嘉靖二十四年,即公元一五四五年病逝。逝后,曾孫馮琦輯詩社八人詩作,編著成《海岱會集》,付梓傳世。其中馮裕有詩一百二十八首。

馮裕有不少歌頌青州的詩篇,如他去東郊春游,寫詩一首:散步東郊外,春深景物繁。高低楊柳岸,紅白杏花村。海氣分陽彩,山容減燒根。方思谷口客,移仗過柴門。去劈山一游,寫詩一首:雨霽攜壺上劈峰,峰頭遙帶夕陽紅。游人散去楊花徑,樵子歸來木葉風(fēng)。仙境茫茫天地外,伯圖渺渺有無中。自慚潦倒登臨晚,一笑空須向燭龍。

2、次子馮惟重,字汝威,號芹泉,生卒于一五零四至一五三九年。惟重自幼聰慧,據(jù)說十歲就能寫作文章,年少時曾居住遼東廣寧,在官學(xué)讀書,成績優(yōu)良,被當(dāng)時的QH縣令蔣某看中,于是就把女兒許嫁給了他。后來他隨父回歸青州,于嘉靖十七年考中舉人,不久又與弟馮惟訥同時考中進士,并被授于“行人”官職。嘉靖十八年,皇帝南巡,馮惟重隨從,到達廬州時,天氣炎熱,馮惟重疽發(fā)于背,不久醫(yī)治無效,病逝于南方,享年僅三十六歲。有詩《大行集》傳世。

3、五子馮惟訥,字汝言,號少洲,生卒于一五一三至一五七二年。惟訥也是自幼聰慧,他六歲開始拜師求學(xué),二十五歲時,就同哥馮惟重一起,考中進士,授官宜興(江蘇宜興)知縣。

惟訥任職宜興,頗有作為,時地方豪強勾結(jié)官吏,大肆侵吞官租,朝廷多次整治不力,惟訥到任,一面對官吏展開教育,一面大膽對豪強展開整治,結(jié)果時間不長,就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官吏收斂,豪強吐臟,短短幾個月,竟得收贓銀數(shù)萬兩。惟訥在宜興名聲大振,不久,便升為蒲州(山西永濟)知州,后由于政績突出,又先后升任揚州同知、松江(上海)知府、南京戶部侍郎、陜西兵備僉事、陜西布政使、江西布政使等職,任光祿卿后,由于性格直爽,經(jīng)常與其他政要發(fā)生爭執(zhí),遂辭官歸隱青州,后又筑室臨朐海浮山,不料時間不長病逝。

馮惟訥一生著書頗豐,有《楚詞旁注》、《選詩約注》、《杜詩冊注》等,并有《馮光祿集》四卷傳世。

馮裕子孫,有作為者頗多,有資料記載,后六代中,有九人高中進士,二十人從政為官,青州城內(nèi)的“偶園”,就是馮裕第六代孫馮溥的園林。馮溥為清順治四年,即公元一六四七年進士,康熙年間官至文華殿大學(xué)士,一品官,年老以太子太傅還鄉(xiāng),人稱“馮閣老”。

(二)、一街四狀元。

在青州南陽城的東門外,有一條古街,名曰“昭德街”,街雖不寬,卻十分神奇,街雖不長,卻非常有名,這不僅是因為這里古來商賈云集,名人薈萃,更是因為曾經(jīng)在三個朝代,有過四名“狀元”在此居住,四名狀元文武皆備,名震中原,于是這條古街也成了國之名巷。這四名狀元分別是:宋朝文狀元王曾,明朝文狀元趙明忠,清朝武狀元丁殿祥,清朝文狀元洪鈞。

1、宋朝文狀元王曾。

王曾,曾居住青州昭德街關(guān)棘巷,幼年父母雙亡,是叔父王宗元將其撫養(yǎng)成人。也許是家庭的緣故,王曾從小為人端厚,少言寡語。叔父見其聰慧,便將其拜師鄉(xiāng)賢張震,后就讀于“矮松園”。明正德十年,即公元一五一五年,青州知州朱鑒將“矮松園”改名為“松林書院”,這就是現(xiàn)在的青州一中。

王曾不但長相英俊,眉目如畫,且志向高遠,少年時期曾借詠梅立志,寫詩一首:未須料理和羹事,且向百花頭上開。他參加鄉(xiāng)試,名列榜首,成為解元,宋真宗五年,即公元一零零二年,二十五歲赴京師參加禮部省試,又名冠群雄,成為省元,不久,又參加殿試,結(jié)果大魁天下,成為宋朝開國以來的第二十七位狀元,也是整個大宋四個“三元”狀元之一。我國科舉制度一千三百多年,三元者也只有十七人。

當(dāng)時的大臣揚億看了王曾的試卷,感慨的說:“這真是王佐之才啊!”宰相寇準(zhǔn)在政事堂考驗了他的才華后也大加贊賞,稱贊他是當(dāng)今之奇才。

王曾獲中三元后,將喜訊寫信告知了叔父,信中說:“曾今日殿前唱名第一,這是祖輩積德,不必過喜。”后來回家探望,州官聞知,安排百姓在正門吹奏樂器,夾道歡迎。王曾得知,就將狀元服換掉,穿著普通的便衣,騎著毛驢從別的城門入了城。當(dāng)他來到州衙,見到州官時,州官大吃一驚。

金殿傳臚后,王曾被授予監(jiān)丞,后又升為戶部判官。由于王曾在朝廷德才兼?zhèn)洌艿交噬系膼鄞鳎惶焱砩希实墼诔忻鞯钐幚硗暾?wù),順便召見了他,并同他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談話,王曾回到寓所后,皇帝派太監(jiān)傳來口諭:“因為很早就想見一見愛卿,所以沒來得及穿戴朝服就見了,愛卿不要以為我傲慢了。”

王曾外任應(yīng)天府期間,地方遇見了一件怪事,民間傳言,有個形狀似帽子的妖怪,夜來經(jīng)常入城襲擾百姓,致使百姓恐慌,夜晚家家緊閉房門,不敢外出。王曾聞報后,下令夜晚大開城門,并組織官兵和百姓一起觀看妖怪動靜,結(jié)果數(shù)日過去,也沒見妖怪出沒,王曾這時告訴民眾說:“這妖怪是假,謠言是真,今后誰敢再散布此等謠言,立刻緝拿問罪!”從此,全城平安,再沒發(fā)生這等事件。

王曾任職庭官時,仁宗皇帝發(fā)現(xiàn)大臣們舉薦的人才,很多是姻親裙帶,嫡系友人,并無真才實學(xué),就問王曾說:“大臣們不斷的舉薦人才,可這些人不見得都是賢士,好多還是無能之輩,長期下去,將要誤國,應(yīng)該如何處理。”王曾說:“望陛下限制舉薦,朝廷用人,應(yīng)重考試,擇優(yōu)選任。”皇帝表示贊同。后來王曾升任宰相,他通過考選,為朝廷選拔了許多的賢良之才,如聞名于世的范仲淹、包丞等,都是王曾考選之人。

王曾身為宰相,握有用人大權(quán),可他向皇上推舉之人被皇上重用后,從不夸耀,有的官員得到了重用,還不知道是誰在為其助力。一次,范仲淹問他:“你推舉了很多人受到皇上重用,可大家卻不知道是你在起作用,你為何不宣揚一下呢?”王曾說:“身為宰相,不僅要舉薦能人,也要處罰庸者,如果推舉了人就宣揚,那處罰了人怎么辦呢?”范仲淹無言以對。

王曾在朝廷參知政事時,由于敢于直諫,得罪了宰相王欽,王欽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結(jié)果被罷去了參知政事,貶為尚書禮部侍郎,后徒天雄軍后,復(fù)又參知政事。王欽死后,王曾以門下侍郎兼戶部尚書,為昭文館大學(xué)士,監(jiān)修國史。不料,玉清昭應(yīng)宮發(fā)生火災(zāi),原來就對王曾不滿的劉太后這次借機發(fā)泄,結(jié)果王曾被貶為青州知州。直到劉太后病逝,仁宗親政,王曾又被任命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景佑元年,即公元一零三四年,又升為樞密使,景佑二年,拜右仆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xué)士,封為沂國公。

王曾病逝后,留有著作《龍圖》三十卷和《契丹志》一卷。仁宗皇帝得知王曾去世,親自為其撰寫了碑額:“旌賢之碑”,以示懷念。

2、明朝文狀元趙秉忠。

趙秉忠是明朝萬歷二十六年,即公元一五九八年狀元,曾居住青州昭德街北閣西軟綠園,官至禮部尚書。

年少時期的趙秉忠,不僅聰穎好學(xué),而且敢說敢當(dāng)。他十五歲時就為補府學(xué)生,有一次到昌樂參加童試,當(dāng)時天下大雪,十分寒冷,有一位名叫劉毅的督學(xué)僉事,在檢查入場的學(xué)生時,發(fā)現(xiàn)了一位考生作弊,把考試資料藏在了鞋子中,于是這位督學(xué)僉事便令所有的考生都脫掉鞋子,赤腳入場。趙秉忠見狀,十分生氣,就來到入場門口,質(zhì)問督學(xué):“先生為什么因為一個人的行為不端,就要連累所有的人呢?難道考場有這樣的規(guī)定嗎?”督學(xué)被問得閉口無言,不得不陪笑道:“你說的很對,考場沒有這樣的規(guī)定。”隨即招呼所有的考生,都穿上了鞋子。

為官后的趙秉忠,仍就秉性耿直,敢說敢做。在翰林院期間,有一次,萬歷皇帝令他和同官周炳謨進獻開國以來的宗帝實錄檔案,他們碰到了一個棘手的難題,那就是如何對待大明王朝二代君主建文皇帝,建文皇帝在所謂的“靖難”之役中敗于叔父朱棣之手,帝號廟號被廢,實錄檔案有一個空當(dāng),缺少了他的材料,周炳謨不敢觸及此事,趙秉忠思慮再三后,來到了皇帝面前,他伏在地上向皇帝進諫,請求為建文皇帝恢復(fù)帝號廟號,萬歷皇帝也不愿觸及廟宗們的不光彩歷史,沉默良久后說:“事已久遠,不便更易,算了吧。”趙秉忠對皇帝的表態(tài)不以為然,他引述前朝故事,指出:“國事應(yīng)論其當(dāng)不當(dāng),不應(yīng)論其久不久。”最后終于說服了皇帝,恢復(fù)了歷史的真相。

在朝廷,趙秉忠剛直不阿、敢說敢諫的性格,妨礙了宦官魏忠賢獨攬朝政的圖謀,魏忠賢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幾次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都沒有成功。天啟四年,大臣楊漣列舉了魏忠賢二十四條罪狀,上書彈劾,結(jié)果彈劾失敗。參與彈劾的有趙秉忠的門生繆昌期,繆昌期遭魏忠賢陷害致死。后來魏忠賢又問罪趙秉忠,趙秉忠不理,魏忠賢更加嫉恨,就又到皇上面前誣陷他,皇上雖然不相信魏忠賢的話,卻沒有阻止奸黨專政。眼見朝政日非,趙秉忠無能為力,正直的大臣紛紛離職而去,于是,趙秉忠也向皇帝提出了告老還鄉(xiāng)的請求,皇帝開始不準(zhǔn),后來見趙秉忠態(tài)度誠懇,只好準(zhǔn)奏,并加封他為禮部尚書,令官驛將其轉(zhuǎn)送回家。

遺憾的是,他雖然離開了朝政,卻沒有離開是非之地,一個時期后,因摯友劉鐘英一案,趙秉忠又受到牽連,結(jié)果被削籍奪俸。面對突然降臨的災(zāi)難,趙秉忠欲哭無淚,悲憤交加,不久,便于公元一六二六年,離開了這個世界,終年五十二歲。

歷史到了崇禎初年,朝政局勢發(fā)生了大變,趙秉忠被平反昭雪,皇帝下詔,恢復(fù)了他原有的官職,并加封他為太子太保,按照大臣的規(guī)格,將趙秉忠的遺體重新進行了安葬。

讓后人慶幸的是,趙秉忠在離開朝政時,帶走了他考中狀元的試卷,后人妥善的保存了下來,在三百八十五年后的一九八三年,趙秉忠的第十三代孫趙煥彬,將這份珍貴文物獻出,一下轟動了全國,轟動了世界。

趙秉忠的這份狀元卷,成了我國科舉制度一千三百多年來,歷經(jīng)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唯一存世的一份狀元試卷,堪稱國之珍寶。

3、清朝武狀元丁殿祥。

丁殿祥,回族,家住昭德街,清嘉慶十九年,即公元一八一四年,考中甲戌科武進士第一名,皇帝親點為“武狀元”。中狀元后,曾任宮廷一等侍衛(wèi),后到廣西任參軍等職。

武狀元同文狀元一樣,是經(jīng)過科舉考試,層層選拔出來的進士第一名。所不同的是,文狀元是經(jīng)過文科考試選取,武狀元卻要經(jīng)過武藝打拼選取,由此可見,武狀元的考取要比文狀元難的多。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考中文狀元者,有七百多人,考中武狀元者,有記載的也不過十人左右,而且很少有生平傳世,丁殿祥也是一樣。

中華大地乃武術(shù)之鄉(xiāng),自古武林高手比比皆是,可以想象,武狀元的誕生是何等艱難。青州能有武狀元的出現(xiàn),不僅是青州人的榮幸,也是中華大地的驕傲。

在商賈云集,文人薈萃的昭德街上,出現(xiàn)國家十分罕見的武狀元,更是昭德街的驕傲和榮幸。

4、清朝文狀元洪鈞。

洪鈞是江蘇吳縣人,同治初年,為躲避太平天國的戰(zhàn)亂,隨母親逃難來到青州,投奔在青州為官的親友,因親友未能給其母子有效幫助,母子只好住進了昭德街的紹興會館,后為了生計,母親來到了當(dāng)街的徐公館,做了一名洗衣工,洪鈞也到街上的林盛號雜貨鋪,當(dāng)了一名童工。

在雜貨鋪打工期間,洪鈞聰明伶俐,勤快肯干,深得老板喜歡。老板有個兒子,和洪鈞同齡,兩個人關(guān)系處的十分要好。老板請了先生教兒子讀書,兒子孤單寂寞,老板就讓洪鈞在打工的空閑,去給兒子做伴讀。幾年下來,這兒子讀書一事無成,洪鈞卻參加官考,一舉中得了舉人。后來,洪鈞又參加殿試,結(jié)果大魁天下,考中了戌辰科頭名狀元。于是人們就給他起了個綽號,叫“學(xué)徒工狀元”。

洪鈞是一個孝子,他干活的雜貨鋪距母親洗衣的徐公館不遠,一有空余時間,他就去幫助母親干活,這一來二往,被徐公館老板家的小姐看上,這小姐見洪鈞既英俊又孝順,且聰明伶俐,便產(chǎn)生了愛意,洪鈞來幫助母親干活,她就主動過來搭話,有時還幫助母子一塊干活,也經(jīng)常拿家中食物接濟他們母子,時間一長,兩人產(chǎn)生了感情。小姐的父母看不起這母子二人,發(fā)現(xiàn)女兒和洪鈞有了感情,就非常的氣憤,嚴令女兒和洪鈞斷絕一切來往,女兒不從,他們就將女兒另許了人家,結(jié)果遭到女兒的堅決反對,最后,這位烈性的小姐,終身未嫁。

洪鈞中得狀元后,放官湖北學(xué)政,后典陜西、山東分試,光緒七年,升任內(nèi)閣學(xué)士,在這期間,洪鈞開始研究外語,精通了多國語言。光緒十三年,他首次出任了我國駐俄國、德國、奧地利、和荷蘭的外交使臣,成了我國駐外使臣第一人,人稱他為“狀元外交官”。

洪鈞出任內(nèi)閣學(xué)士之前,已娶兩房太太,光緒十年,母親病逝,在回江蘇老家為母親丁憂期間,又結(jié)識了當(dāng)?shù)赜忻乃嚰速惤鸹ǎ瑑扇艘灰婄娗椋殁x又納為三姨太。出任四國使臣時,由于前兩房太太不習(xí)外禮,賽金花便以公使夫人的身份隨行。在德國期間,賽金花結(jié)識了一名年輕的軍官,名叫“瓦德西”,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多少年之后,這名年輕軍官,竟成了八國聯(lián)軍進攻中國的統(tǒng)帥。

賽金花雖然貌美藝高,命運卻十分坎坷。她的原籍是安徽黟縣人,真名趙靈飛,十二歲時隨父遷住蘇州,后家境敗落,淪為藝妓。她隨同洪鈞回國后,洪鈞升任兵部太侍郎,不久,由于在處理我國邊界問題上出現(xiàn)了失誤,遭到了朝廷非議,洪鈞從此一蹶不起,后心情郁悶,身患重病,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洪鈞的族人,封建意識甚濃,洪鈞逝后不久,就把賽金花趕出了家門,賽金花為了生計,只好來到了上海,重操舊業(yè)。洪族的人聞訊后,認為她是在家門口丟人,于是又來到上海,將其驅(qū)趕,無奈之下,她轉(zhuǎn)至天津,后來到了BJ。

八國聯(lián)軍進攻中國,腐敗的清廷無能為力,丟棄了京城,倉皇逃竄。聯(lián)軍攻進京城后,便到處燒殺搶掠,為非作歹,國之瑰寶圓明園頓時化為灰跡,無數(shù)國珍霎時搶劫一空,尸橫滿街,血流成河。一日,幾名德軍官兵闖入了賽金花的住宅,欲行不軌,賽金花迎上前去用德語與之交涉,德軍大吃一驚,遂不敢妄為,當(dāng)他們進到室內(nèi)時,一眼看見了掛在墻上的賽金花與德國皇后的照片,嚇得迅速退了出來,慌忙跑回,報告了他們的上司。聯(lián)軍統(tǒng)帥部接到報告,瓦德西便驅(qū)車來到了賽宅,當(dāng)他們在此時此地相見時,兩人都甚感驚異。

幾句寒暄過后,賽金花對聯(lián)軍的作為提出了抗議,瓦德西隨即下令:從即刻起,聯(lián)軍官兵不得再隨意殺人,不得再毀壞文物。過后,北京人聞知了此事,都非常感謝賽金花的作為,稱贊她為“護國娘娘”。還有人寫詩贊道:“百萬雄獅無蹤影,護國單靠一女人。”

賽金花去世后,書法大師齊白石親自給她題寫了墓碑,國畫大師張大千,親自為她繪制了肖像,以示對她的贊賞和懷念。

這條不長的古街,除出了四名狀元外,也還有許多的名人在此居住,元代的榮祿大夫、左丞相伯顏居住于此。伯顏的父輩攜元祖滅宋后,元帝留伯顏于朝廷任職,后逐漸升任丞相,到元憲宗時,賜伯顏趙姓,現(xiàn)在這條街上,還有其后人。另外,回族進士楊應(yīng)奎也出自這條古街,乾隆進士、大文學(xué)家李文藻也居住于此。

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青州壯麗的山川和肥沃的土地,不僅養(yǎng)育了幾十萬勤勞勇敢的人民,也培育出了許許多多的國家棟梁之材,他們的業(yè)績彪炳史冊,成為后人的楷模,他們的故事,流芳萬代,成了后人茶余飯后的美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邑县| 德化县| 宽甸| 祁东县| 襄城县| 红桥区| 南投市| 金湖县| 赞皇县| 体育| 延庆县| 丹阳市| 萨迦县| 中宁县| 碌曲县| 胶州市| 丽水市| 靖远县| 金华市| 潮州市| 南漳县| 清水河县| 宿迁市| 申扎县| 新晃| 云浮市| 丰顺县| 梓潼县| 平泉县| 库伦旗| 金昌市| 周口市| 忻城县| 固原市| 甘德县| 巴东县| 嘉鱼县| 宽甸| 霍邱县| 子长县| 西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