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友孜正式將招賢募兵提上日程之時,坐鎮潞州行營,擔任行營招討使、都統的康懷貞也終于等到了十萬大軍會師澤州。
沒有過多的休整,只是整編一番,將各軍的統屬劃分清楚之后,行營大軍就在康懷貞的統帥下開拔了。
有道是人一過萬,無邊無沿,十萬大軍加上運糧的民夫、從各州作院征調的匠人會集一處,豈是一個兵多將廣,旌旗蔽日能夠形容的,莫名的,康懷貞想起了前唐時候駱賓王《討武曌檄》中的一句話,以此制敵,何敵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是啊,今有勁卒十萬,將校如林,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大軍浩浩蕩蕩北上,過高平,越長平關,至潞州城外二十五里處的高望堡安營扎寨。
次日,六月二十日,康懷貞與朱溫萬歲殿相會的第三十四天后,梁軍移寨向北,向潞州發起了第一輪攻勢。
勸降。
康懷貞雖不足以躋身當世到名將行列之中,但到底不是不知兵法的莽夫,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道理還是懂的。
如能不戰而屈人之兵,那自是最好的結果。
但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與朱溫預料的晉人新得潞州,人心不附不同,實際上晉軍的準備十分充足,不但有力的執行了堅壁清野之策,對梁軍勸降的態度也十分強硬,直接斬了勸降的使者,將其首級懸掛在了城樓之上。
潞州的守城大將是李嗣昭,野史、話本小說十三太保中的二太保。
當然了,這只是小說家之言,人家真真的身份是李克用的長子,剛出生就被李克用弟弟李克柔收養,后來李克柔又將此子過繼給了李克用,跟李嗣源這些義兒的身份地位不能等同而視。
在法理上,毫無疑問是李克用的長子,李存勖到了當面,也是要稱呼一聲兄的。
李嗣昭這人雖然身材短小,貌不驚人,但膽略卻不亞于樂進,當年汴軍數路圍攻太原時,就是他與李克用妻劉氏主張堅守,并且在后續的守城戰中夜夜發精騎襲擾,讓汴軍疲于奔命,外加種種外因促成了汴軍撤軍的。
可以說,河東集團能延續至今,他功不可沒。
而他在晉軍當中的軍功地位也是超然物外,僅在周德威一人之下。
勸降這么一個敵將,行營上下幾乎都不抱有希望。
是故在見到剛剛派出的使者出現在了潞州城樓之上,康懷貞心里反倒是一松。
他派出使者勸降本來就是做了兩手打算,如對方斬使者以表明堅守的決心,他正可以以此激怒三軍將士。
確如康懷貞所料,當己方使者的頭顱出現在潞州城頭上,梁軍當中一些血勇之氣旺盛的將校便按捺不住胸中的怒火,鼓噪著要殺進潞州城,生啖李嗣昭了。
康懷貞巴不得有人請纓,當即順水推舟,任命了鼓噪著出戰的幾名軍校做了先登,率部攻城。
當然了,真正的攻城肯定不像是電視劇里那樣主帥一聲令下,眾軍就踩著云梯,一擁而上……
古代城池設施好復雜的好吧。
話歸正題,實際上,橫亙在梁軍面前的第一道防線并不是潞州城的城墻,而是護城河。
潞州城始建于隋開皇三年(583年),城池依地勢而建,呈長方形,整個城池向西南傾斜約 30度,東西寬 2.5公里,南北長 3.5公里,城墻高三丈,寬二丈三,是名副其實的堅城。
而且城池呈傾斜狀,易守難攻。
也難怪面對十萬大軍兵臨城下,李嗣昭依舊面不改色了。
潞州城外的護城河是引自濁漳水,河不算寬,但有五六丈,要填平此河無疑是個大工程,但相對梁軍卻不算太難,梁軍這邊人丁眾多,城外也有土山取土,填平它只是時間問題。
初掌大軍的康懷貞還是較為謹慎的,只派出了三萬大軍會同被他扣留下來的一萬多取土運土填河,并未讓全軍都參與其中。
除去先登,其余的五六萬大軍則是圍城的主力,梁軍既然廢了這么大力氣,自然不可能再讓太原的晉軍援軍入得城去。
而晉軍這邊當然也不可能坐視梁軍填平護城河,是故梁軍這邊一有動作,護城河另一側岸上五六米處的羊馬墻下面立馬就鉆出來了千人左右的晉軍士卒,一頓拋射。
二三十米的攢射,威力還是挺駭人的,而梁軍這邊為了填河,平均一面城墻上就有一萬人,就算是來來往往有取土的,有挖土的,但河對岸人流還是不少,點背點兒的民夫真就死于流矢了。
不過像是這樣的倒霉蛋畢竟是少數,畢竟是拋射嘛,沒什么準度。
軍士們好些,此次出征的軍隊基本都是從本鎮抽調的,在出征前各鎮都為出征的士卒調配了甲胄,不管是皮甲還是鐵甲,總歸是人手一件的。
當然了,填壕是有專用的填壕車的,但梁軍自朱溫入鎮宣武以來,打的攻堅戰屈指可數,并沒有那么多的填壕車,分到一面的也就百余輛,也就聊勝于無。
而在晉軍一輪箭雨之后,梁軍這邊擔任先登的部隊也發起了還擊,也是一輪拋射,晉軍士卒都躲在羊馬墻后面,直射是完全射不到的。
這其實只能算是大戰前的開胃菜,雷聲大雨點小,雙方的目標都很明確,晉軍的目標是盡量延緩梁軍填河的速度,而梁軍的目標是為了爭取在太原的晉軍援軍到來之前破城。
為了破城,康懷貞是真下了苦心,將除親軍之外的十萬大軍分成了三撥,晝夜不休,輪番上陣填河。
一日……兩日……三日……四日……五日,五日過后,護城河的高度與地面的高度差已經只剩下三尺。
李嗣昭是個成熟的將領,當然不會做無謂的犧牲,他清楚即便再派出四千人也無法阻止梁軍填平護城河,是故并沒有再向羊馬墻下增兵,而是趁夜派出了大批民夫到羊馬墻前,又設下了數道阻止梁軍進兵的障礙。
兩條陷馬坑,遍插鹿角木,平鋪鐵蒺藜一片,一道拒馬槍,一條護城壕。
梁軍若要強渡,必定傷亡慘重。
只是你有張良計,我豈沒有過墻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