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毀你三觀
書名: 吾乃大明第一神童作者名: 冰晶森林本章字數: 2022字更新時間: 2023-06-02 22:36:25
“你在這里居然還建了書院?”
最讓朱瞻基吃驚的一個事情就是‘書院’。他雖然對國子監的胡儼教授那些東西并不感冒,但是他還是知道不讀書是不行的。
對書籍和知識的重要性還是很清楚。
“是的。”常景瑜即是自豪又是無奈的說:“確實建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書院。”
“但...”
“沒書么?”朱瞻基從常景瑜的臉上察覺出這里的書院應該是出了問題。
作為未來的一代明君,雖說爺爺殺讀書人是從不手軟卻也對文教之事很是上心。自己的父親對文教之事也更是重視。
這個在作坊,按照自己未來的大舅哥說法‘園區’之內承擔著教育責任的書院是他第一次從學生的角度跳出來以一個投資也可能是管理者的角度去看待。便更多了一些新奇與關心,雖然只有九歲但在宮中耳濡目染之下,他已經隱隱有所感覺。
這個位于‘園區’之中的書院就像是一只剛剛破殼而出的大鵬鳥。
雖然并不起眼,也幾乎沒人知曉但他卻在成長,積蓄著力量,等待著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皇爺爺正在編書。”
他提議道:“我可以從皇爺爺那邊...嗯,應該是要不來,但如果你能找人的話我或許可以說動皇爺爺讓人進去抄書。”
‘永樂大典么?’常景瑜當然知道永樂大典,貌似今年第一稿是已經敲定完成了。
“不是書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常景瑜搖搖頭。
“卻少先生么?”朱瞻基也有點難為的說:“這要不從國子監....”
“謝謝皇長孫的好意,但我需要的不是這樣的人。”常景瑜毫不猶豫的拒絕了說:“皇長孫殿下,國子監里胡祭酒教的四書五經你喜歡么?”
“當然不喜歡。”朱瞻基搖搖頭說:“不過皇奶奶說若是不看四書五經又聽不懂那些文人臣子在說什么。其實我也想不明白,既是這些東西沒有什么用為什么又要學,若是僅僅為了聽懂文人臣子的話卻又不知道如何治國理政豈不是本末倒置了么?”
“因為外儒而內法。”常景瑜道:“若是沒有禮則虎狼之態盡顯與那些番邦蠻夷有什么區別?”
“如果只學儒肯定不好,只會術也會不好,去之糟泊取之精華才是最好的。”
“再說回到書院的問題。”常景瑜有點撓頭的說:“去請那些先生來并無問題,但是若是僅僅請那些先生來教書的話,我毫不懷疑他們不僅僅教不好,教出來的也是一群只會寫點漂亮文章的驢糞蛋子。”
“書院需要一批更加特別的先生,他們教習的東西是被文人臣子瞧不起的工匠的學問。”
自然科學,這是建立這個書院的目的。
如果想要玻璃廠有更進一步的發展,依靠這個時代的文人是絕對不成的。這不是他常景瑜瞧不起這些人,而是時代的局限性。
“工匠的學問?”朱瞻基一聽不由的有點失望的說:“工匠還有什么學問?”
“有而且很大。”常景瑜道:“可以說,治國齊家平天下的道理就在這工匠的學問當中。”
“哼~”聽到如此說,朱瞻基不由的嗤之以鼻道:“這話有點托大了,工匠有學問這話不假,大明軍中的火炮,刀槍劍戟皆是工匠打造,皇城宮殿的營造也缺不了工匠。”
“可工匠也不過是制造一些精巧之物,上到治國齊家平天下未免有點笑話了。”
“笑話?”常景瑜晃晃指頭說:“這你就太小看工匠之學了。”
“殿下~”就在這個時候一個錦衣衛走了進來,他手里拖著一個木盤子,盤子上放著兩個琉璃制作的東西,看著整體晶瑩剔透很是精巧的樣子。
“方才那個叫金來福的拿來的。”錦衣衛道。
“哦~對了。”朱瞻基倒是想起來剛剛常景瑜讓人拿東西來。
“拿上來讓我瞧瞧。”
錦衣衛上前將木盤子放在桌上便退下來了。
朱瞻基將木盤上的兩個東西拿起來,仔細看了一下便是覺得精巧卻不知有何用。
“這是作何用的?”朱瞻基有點疑惑的問道。
“這就是工匠的知識。”常景瑜很驕傲又很神秘的問道:“長孫殿下先別急的反駁或者問,待會你便知道這工匠的學問之中到底有何天地了。”
常景瑜先是拿起三棱鏡走到窗邊,太陽照進來的地方,搬了一張方桌過去便問道:“長孫殿下您覺得陽光是什么顏色的?”
“這...光能有什么顏色?”朱瞻基很不明白的這個問題是什么意思。
從來都沒有人問過這個問題,他也沒考慮過這個問題,甚至到現在被人問了他第一個反應是‘這是問題么?’
“來吧。”常景瑜不斷調整著三棱鏡的角度,直到桌面上出現了他想要的圖案。
“您看其實光是七種不同顏色的光組成的。”
“七種顏色?”朱瞻基立馬湊到桌子前一看,常景瑜的手中就只有那個透明的三角長條琉璃其余的便沒有什么。可桌子上卻多出了一道七色的光帶。
“這...這是哪里來的?難道說是仙法?”朱瞻基震驚的看著這個現象。
“哪里是什么仙法啊。”常景瑜搖搖頭說:“這是科學,自然光是由七種顏色組成的,每一種顏色的光折射角度都不一樣,再自然光的透過三棱鏡之后由于每一種光的折射角度不一樣,就會在桌面上形成這樣的七彩光。”
“天上的彩虹也是一樣的原理,只要知道的原理你也可以復現這種現象。”
“當然重要的不是這個。”常景瑜將三棱鏡交給朱瞻基道:“重要發現這一現象的過程,既觀察,學習與總結的過程,用我的話來解釋便是‘科學’,科學是一種思維方式。”
“用文人臣子的話來說可以叫做‘格物致知,知行合一’,而入學之所以看起來沒用的原因不是因為他沒用。”
“而是現在的文人學子做不到也不會教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