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劉寧
《人民政協報》的“學術家園”,是廣受讀者喜愛的周刊。這里可以看到哲學社會科學的最新思考,可以領略人文學術的高雅品味。一篇篇談學論藝的佳作,也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深化著人們對協商精神的理解。
我被“學術家園”吸引,已有二十多年。求學時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人民政協報》學術周刊的刊頭,由吳小如先生題寫,端雅清俊,神采奕奕,不由得十分好奇。吳先生是學術大家,我自入北大中文系讀書后,即一直親承指教,深知吳先生論文尚嚴謹,為學重標格,“學術家園”得到吳先生如此重視,必有不同凡響之處。再細讀“家園”中的文章,果然思深意遠,既有濃濃的文化情懷,又有扎實的學術功力。后來有了更多學術交流的機會,我才理解“學術家園”何以如此獨特。在很多學術會議上,我都看到《人民政協報》的身影。學術會議因為專業性很強,一般報社并不太關注,但《人民政協報》是例外。很多次,我在會場看到曉寧主編。她總是專心地聽學者發言,與學者討論;會議上許多精彩的新思考,后來就成了“學術家園”中的新風景。這會場的一幕,只是“家園”與學界交流之旅的一個小小的片段,而正是如此的深耕久耨,讓“家園”成為一片沃土,開滿學術的鮮花。
“學術家園”中的許多文章,體現出前瞻性、引領性的思考。例如傅璇琮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引風氣之先,以扎實的考辨開拓唐代文史研究的新境界。他為“家園”撰寫的《國學研究呼喚務實學風和創新思維》就集中表達了崇尚實學的思考。葉秀山先生《延展中之中華人文精神》則回應了上世紀90年代中國文化反思和人文精神大討論的時代課題。葉先生以融會古今中西的視野、深刻的哲學思辨,提出了極具啟發意義的看法。改革開放后,走向復興的社會學,對古老的歷史學科產生重要影響,促進社會史研究的興起。戴逸先生在《加強社會史的研究》對社會史研究作出深入分析,并加以積極倡導,文中的許多看法都極具前瞻性。葛兆光先生在《關于文學史的兩個話題》中,談到當時在學界引發熱議的司空圖《二十四詩品》辨偽的問題,由此對文學史觀點、材料和寫作方法展開反思。這些反思后來融會在他對思想史研究的探索中,打開了新的學術天地。
“家園”中大家名家匯聚一堂,長篇短制俱多發明。金克木先生《學史三疑》、徐蘋芳先生《中國文明起源的考古學研究》、陳鼓應先生《生命哲學的人生智慧》、陳來先生《孔子思想與禮義之邦》、張豈之先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略論》著眼中華文化的大課題,周汝昌先生《曹寅詩考略》、袁行霈先生《讀張風〈淵明嗅菊圖〉》則是以小見大的精雅考辨;李學勤先生對王國維《古史新證》的思考,回應疑古與釋古的大問題;朝戈金先生《非遺保護視野下的口頭傳統文化》、田青先生《感受不同音樂之美》、潘魯生《尋找身邊的手藝》、鄭欣淼《故宮文物上的清代文化》則拓寬了文化理解的視野。這樣的佳作,在“家園”中不勝枚舉。
作為《人民政協報》的精彩一頁,“學術家園”對于建設協商文化的意義,我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之后,有了深入的理解。政協委員人才薈萃、智力密集,很多委員有深厚的學術造詣。學術對協商發揮著很積極的促進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協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強調要發揮人民政協專門協商機構作用。發揮好這一作用,就要不斷加強人民政協協商專業化建設。2020年,全國政協開展委員讀書活動,在線上成立了眾多讀書群。我曾擔任“國學讀書群”與“詩詞藝術古今談”委員自約書群的群主,深切感受到委員讀書學習的熱情。厚重的學術經典、前沿的思想探索,委員們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展開熱烈的討論。這些討論有著強烈的社會關切,回應了許多現實問題,在此基礎上形成不少對策建議。學術思考,讓協商更豐富也更深入。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學術家園”長期重視的人文學術探索和對中華文化的弘揚,對于促進協商交流意義更為特殊。以文史哲等傳統學科為核心的人文學術,遇到實用化、功利化的流行風氣,常常受到冷落,20世紀90年代以來,如何正確認識人文學術的價值,不斷引發社會各界的討論。不管時代的風氣如何變化,“學術家園”關注人文學術的傳統沒有變。在政協協商中,常常是對人文學術的興趣和關注,讓專業背景各不相同的協商者,能更好地相互理解,凝聚共識。煥乎人文,化成天下,希望“學術家園”對人文學術的關注和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能長期堅持下去,為推動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的建設,為促進協商精神的發展,更好地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做出更大貢獻。
值此《人民政協報》創刊四十周年之際,祝愿精心培育數十載的“學術家園”更加美好,祝園中的百卉千妍更加絢麗,充滿學術的清芬,結出更多協商文化的碩果。
(作者系第十三、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典文獻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