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素顏
- 拾暮草篇
- 六畫先生
- 1010字
- 2023-06-21 11:21:16
人只有在外表的綴飾才會將他人挑剔的目光所吸引,那片遠處的景致很嘗不如此,有人曰:“滿園桃花芳似瀉,咸道倩影艷如流。”可知,花非真花,人非影兒浮過,以花寄托人的形象,這很長時間里成為了文人特有的默契,更是法蘭西特說道的浪漫主義,大抵要爛蠻透底了。固執而本分在清代時初是標配一個“完整”的體統者,而當下,時間瞬息萬變,不再需要獨居一隅而過于規墨化的人了。底下的物象,那活靈,更直白說是圓滑者是致勝者。而那循規蹈矩的,近乎墨守成規的,除卻他人當面贊許的“踏實、肯吃苦”類的談辭罷,其余是嗤厭不已更足。
而人兒津津樂道際,在那鋪飾的言句里,很多甚是駭人聽聞的事跡層出不窮,暴露了一個時態里的罪與罰,本身如這處鮮為人知的景色,純粹而真摯,將美毫無保留獻給人間,而非表里不一,將深厚惡魔之面藏在那看視“文質彬彬”的背后,當遇到時機,便暴露無遺,人的丑態該以怎樣的良藥可以有效救治?
這樣的感發顯得那般蒼白無力,蒼白的陳詞,無力的濫調,那般的情形只能是所謂的“作者”心底揮之不去的惆悵罷。渾身擠不出氣力來,連去表達的心切都不存,哀涼這刻間徹骨銘心。如此的天地,若真要有個大志士能夠救于水火之中,那么毫無疑問是魯迅先生也。
魯迅者,何許人也?亙古至今,文句精煉,達登峰造極之境;風格犀利,成爐火純青之地;魄勢毅挺,為嘆為觀止之空。諷言刺語將現實最底層的悲哀暴露人前,從經典人物“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無不是情緒控訴,更是深思的利刃,破解物間的幻影。
對魯迅這位大家的贊嘆,已然世間的修飾語無法盡善盡美。以小人物的被世間扭曲的善性,對事象進行有力抨擊,進而將麻木不仁而渾然不知的人與物吶喊來出聲發光,將彷徨之日毀滅在黯淡底下。但這極具艱難,也正是偉人之于平庸上的斗士之氣魄所見。
這顯然帶了我的私心,對魯迅這位前所未有的大家的偏愛,與主題卻沒有偏離,正是對當時形態之深刻有力地剖析,喚得昏人以覺醒,而此刻另外的形式正現的形態,我們也很嘗不該用文字來暴見。覺知之緩慢,那是人常態化的表現。而正如此,才顯得喚來覺醒年代之偉大,而很多那些堆積的小惡正是終日得來的惶然行徑。
素之顏淡容,是敢呈現眼前的形象,而那涂抹的色調后或陰險,或和善,但見之的前者,是一只皮層下的黯然之頭目,在揮展著手爪,圖謀內心那不可掩埋的欲念之溝壑。而要剖開的,便是那渾覺下的清透的景致。可能是如陶潛筆下的桃花源般美幻卻不現實,但或許渴求的心境才是最為真摯的,筆落下,下尋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