熄滅的轉彎燈
汽車轉彎燈,本來是汽車行駛在道路上的指向信息燈,從車體外圍燈具閃爍傳遞出車輛行駛方向的外界提示、表示,無論是對行人、非機動車以及尾隨車輛、后方車輛,還是前方車輛,左右側平行行駛車輛亦或是對面過往車輛,均起到有安全、預告的提示作用,也是為了維護行人和道路安全、保障行人和各類車輛接受轉彎燈提示前提下的預判等保障多方安全的一種機動措施。十來年前,那時候的各類車輛還沒到如今這樣堵大街的局面,可是絕大部分的駕駛員,無論轉向、變道,都會打開轉彎燈,顧及到行人、非機動車以及前后左右方車輛的預判、共同的安全行進。而環顧如今,滿大街的車輛,持有開啟轉彎燈作為駕駛習慣的人,卻越來越少!總讓我想到,那些年非常罕有的堵車場景里,特別是夜幕下的城市,道路上,各式車輛在左轉道、右轉道上開啟的轉彎燈,忽閃忽閃的,就像天上的星星眨呀眨似的,那律動,也像極了我們的心跳,撲通撲通的,暖暖的,動人的。那也是城市的一種溫度吧,特別是在夜幕下。
信息化帶來的懶
智能手機的大面積普及,全面、全新的改變了我們吃、穿、住、行等傳統行為方式,地鐵上、高鐵上、公交上、道路上乃至于工地上,特別是年輕一代,處處都是“埋頭族”“手機控”,越來越恐怖的場景和可怕的現象,一個個的面容都平淡如水、冷漠麻木的緊盯著手機屏幕,在各類平臺、軟件上恣意賞玩著,在這些網絡化、信息化平臺的支持下,我們衍生出來的是“路癡、路盲,離了手機找不到娘”,“打字越來越快,寫字越來越差”,“感情越來越淡,機器越來越燙”,“家里看手機,刷視頻;上班敲鍵盤、查網頁”……面對冰冷的機器,看起來大家都忙,在懶的本性里,借以技術進步的名義,看起來,我們越來越懶,懶得都忘記了應有的思考,應珍惜的感情,應遵循的社會規則,應有的道德觀念,應維持的價值體系?!芭c機器感情越來越好,可以對著手機哭和笑、打和鬧”,懶的連荒謬的事,都懶得去駁斥、去批判;懶的讓常識,越來越像打醬油似的,淪落得都在躲貓貓;
技術進步帶來的忙和累
我始終認為,科學、技術的進步,一定會給人類帶來從日常繁瑣事務中抽身,擁有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創造、經營更好的生存環境,還可以思考更多有助于推動周遭、社會乃至民族進步的發展方向的必然結果之一,但這僅僅是我以為?,F實我看到的是,信息化程度越來越高,智能化技術越來越先進,而,看起來,人,卻越來越累,越來越忙,至少我周圍的世界,是如此這般的!道路上太多太多騎著電動車飛叉叉急速而過的外賣小哥,不斷碼貨、掃條碼的快遞工人以及那大到日新月異的各類基建。技術,不僅沒有讓我們閑適,反而更讓我們瘋魔、無助。大人們匆匆忙忙下班后,接送孩子們,奔赴各個課外培訓點,下課后,又在星夜兼程的趕回家,繼續做作業、背單詞。老人們則白天撿紙箱,跑滴滴,晚上著在廚房里揮舞鍋鏟,片刻不停,為了活著。
諸如這些現象,看起來是那么的不好!但我們卻一邊咒罵著,一邊順應著,直至我們漸漸的習慣了下去,讓我們在習慣中變懶,讓我們在順應中偷懶,懶的去說、去評論、去反駁、去改變。
雖然有這樣、那樣的負面資訊、新聞、信息乃至于蔓延的負面思潮、價值觀念,但并不影響我看到我們的社會里,飽含的愛的蹤跡、愛的表現,我們缺少的就是看起來微不足道,實則是極其重要的一種思路和行動,我們沒有大膽地表達愛,說出愛,以此來確立愛。
禮讓行人的斑馬線
這些年,交通規則的變化我看到的是這樣的,2000年初,我就考取了駕照,之后就是私家車及私家車越來越豐富的環境,那時候,從來沒有“車,讓人”的意識,也就不可能有那種人文環境和精神氛圍。直到,近幾年,我不知道在從無這方面意識的我們,是從哪個地方、哪個角度、哪方面思考領域為起點,確立了“禮讓行人”的社會規則或者說市民操守,這遵循事物發展規律般的“從無到有”的這個突破,對于我個人的感受就是制度體現出來的一種愛人的展現形式,但我們卻僅僅明確了“禮讓”這個概念,回避了愛人的表示。根據我所知曉的古文“倉廩足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一先哲智慧來看,那就意味著古文的意味。禮讓,是讓我們看起來更像是現代城市里的文明市民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就像儒家各種經典里的“行為規范、君子操守”似的教條、刻板乃至于可以由刻板這個詞,延伸下去出來的很多聽起來不順耳、看起來不那么自然等方面的詞語。
想想十來年前的場景,高速奔馳的汽車,斑馬線上驚慌失措、高度緊張的人們,一旦遭遇急剎車,隨之而來的從駕駛室里奔涌外溢的惡語相向、冷臉冷色、一臉鄙夷、高高在上的姿態,那一副令人惡心、心里暗自詛咒的嘴臉,卻被安坐在汽車里、恣意地奔馳、醒目的各式車標和車內的先進設施帶來的優越性所抵消,抵消著我們的怒氣、咒怨,從而變成我們的羨慕和追求,無論是精神上的愉悅,還是物質上的配置,統統淪陷進我們的欲望。我們就忽略了那些不適,反而形成了我們追求的目標,并愿意為那些惡語、冷臉送上我們的屈就、適應和迎合。直至我們再以不同的方式擁有它以后,再來看看升級后的欲望,我們還能夠繼續做些什么?
而時光回到今天,交通工具已變得不再像過去那樣的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人的時候,技術花樣的不斷翻新、日新月異,堵車、停車難、費用高、不環保、要低碳等等,交通的方式,也在自由的切換,更多的選擇和應用。我們又回歸了跑步、徒步、戶外、田園、跋山涉水、詩書田園,螢火蟲、小蝌蚪、花花草草、貓貓狗狗,飛機、輪船、地鐵、高鐵、單車、滑板……天地孕育萬物,天地承載萬象,世界那么大,抽空看一看。
路上行人紛紛,現代化程度持續深入地開展,人文精神也在不斷的進步、進化,催生了禮讓行人的斑馬線,我看見了進步,更見證著這一極大的進步,可是,我們必須要給這種進步注入一種符號,一個定義,一個可以展開話題的主題,我認為,不應是禮,對于施禮的表現和施禮的古板,幾千年來的歷史,書上早已鐫刻滿滿,而古人追求的天下大同的禮,過去沒實現,我不認為未來也可以實現,正如“沒有絕對的公平”這一定理,可是我總覺得,應該把這個禮,所想接收、得到、承認的無論是附加物、認可度、匹配身份等引申含義,嘗試著用愛來注解!用愛人來表達,大膽的丟掉幾千年來欲言又止、婉轉曲折、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扭捏,說出我們的愛,用具象的呈現,來引領我們的生存,來繁衍著我們的生息。是的,這就是愛!
再聚焦當今,其中的有關于愛的很多事,就是因為大家在愛里迷茫、困惑,以至于沒有真真切切地感受著愛、擁抱著愛,甚至于不敢愛,不愿意表達愛,為了保護我們自身,我們就采取了單一的價值體系,也就是金錢來代替愛的保障、愛的精神滿足、愛的落腳點。正如我所說,愛,是沒有前置條件和附加門檻的,只是我們對自身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下,焦慮中,將這份精神、思想,聚焦到了以金錢為首領力量的物質層面。什么“沒有面包的愛情,一定會餓死”、“經濟獨立,才能人格獨立”。在我看來,有錢的國人很多,并沒決定自己的上層建筑,倒是領略到了太多的諸如,見他高樓起,見他宴賓朋,見他樓塌了的循環現象;也沒看到或者聽說過,現代社會,為了愛,而餓死的新聞,一個可以為了愛,不顧一切的人,就搞不好生存?同樣的,我也沒有看到,經濟獨立,而引發人格獨立、思考獨立、價值體系小眾的太多人。只不過,前人的思想,傳統文化、歷史人文給我們的愛,設置了太多高大上的門檻和看似難以逾越的層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