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資本制度
- 王軍
- 1532字
- 2023-04-21 18:04:20
自序
亭林先生當年在文人士子癡迷科考、醉心八股的大潮中,逆流而行,抨擊虛蕪之學、模仿之辭,倡導“博學于文”“行己有恥”,提出文須“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的主張(《日知錄》卷19)。筆者感佩先賢的德行和思想,一直將“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作為自己從事研究工作的思想指針。
“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將來”的法學研究,總要以扎實的經(jīng)驗分析為基礎,無論分析的對象是歷史的還是當下的,國外的抑或國內的,無論分析的結論是不是體現(xiàn)為對策和建議。即便沒有對策和建議,發(fā)現(xiàn)真實的問題,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追根溯源地說明現(xiàn)象或觀念的源流演變,有效地解釋現(xiàn)象和問題,這樣的研究也是甚或更是有價值的學術工作。
目前看來,我們的分析和解釋性的法學研究太少,而對策性、建議性的文字過多了。立法和修法建議不以經(jīng)驗分析為基礎,可謂當前法學研究的“系統(tǒng)性風險”。建言獻策并非不好,但大量的立法和修法建議沒有對本國歷史和實踐做扎實研究與批判分析,只是通過簡單比較中外制度就得出了許多見解。這些建議指向的“問題”未必是真實問題,提出的方案大多不做認真論證。在很多建議者的觀念中,制定新法律、新規(guī)定便可以解決一切社會難題,只要是人有我無或人詳我略的外國法律制度,都是解決中國難題的靈丹妙藥。這些建議將其追慕的目標稱為“國際慣例”“國際通行做法”或“各國立法例”,但實際上建議者可能只是潦草地甚至盲人摸象般看了少量樣本。這些天馬行空的“高見”不僅貽害學林,還可能誤導公共決策。
熱衷于羅列立法和修法建議的論文自然無暇顧及基礎理論的反思和探究。“建議體”文章盛行表明基礎理論研究在“主流學術場”上不受重視。“主流”如果偏愛建議、對策和“提法”上的花樣翻新,則必定冷落那些扎根本國經(jīng)驗、有思想深度但“破而不立”的批判研究。但是,沙灘之上是建不起大廈的。中國的法學研究要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自主性,必須立足于本國法律制度的經(jīng)驗研究,必須對本國法律實踐和觀念基礎進行深入地批判分析。以海納百川的態(tài)度學習借鑒外國法當然必不可少,但是,如果對本國的法律制度、理論和實踐采取輕視態(tài)度,缺乏扎實、全面而深刻的批判研究,所謂的“中國法律理論”就不過是外國法律及其理論碎片外加一些故作高深的“提法”的大雜燴。
本書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力求避免上述痼疾,將集中全力深入分析我國公司資本制度的歷史演進、觀念基礎和實行效果。在認真分析、批判和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會有所發(fā)現(xiàn)和揭示。發(fā)現(xiàn)和揭示自然會推動思考,帶來觀點的碰撞,引發(fā)辯論和批判,進而為原有知識和理論的發(fā)展準備條件。在一定經(jīng)驗研究和知識積累的基礎上,嘗試改進原有制度、探索新的解決方案才是有根據(jù)的,所提建議才是值得認真討論的。這是筆者的基本態(tài)度。
二十多年前,筆者在課堂上聆聽過方流芳老師對公司資本制度的深刻分析,妙語卓見至今難忘。本書研究和寫作過程中,方老師一如既往地關心和賜教。他分析問題的獨特視角和方法,獨立自主、融會貫通的治學精神,以及他提出的學術工作要“承認別人的貢獻,承認自己的有限”的告誡,都使筆者深受啟發(fā)與警策。此外,還有很多師長、同事、朋友給予筆者各種寶貴的建議和支持。在此向各位師友深表謝意。最后,感謝中信改革與發(fā)展研究基金會對本項研究的資助。
資本問題吸引了歷代思想家的關注和探究,引發(fā)無數(shù)爭論,甚至影響了國家政經(jīng)體制的走向。本書以公司資本制度為研究對象,牽涉多個學科,但重點仍集中于法律層面的問題。即便僅就公司資本的法律研究來說,本書也只能算是一個開始。公司資本制度的研究尚有漫長之路要走。本書的一管之見難免褊狹舛誤,歡迎讀者諸君批評指正(筆者電子郵箱地址是:wjun@cupl.edu.cn)。如本書的些許發(fā)現(xiàn)或分析有助于讀者更全面、更深入地認識公司資本,思考公司資本制度,筆者不勝榮幸!
2021年10月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