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資本制度
- 王軍
- 2791字
- 2023-04-21 18:04:25
1.3.2 基于會計推定而“維持資本”
資產負債表依據“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會計等式構建。資產負債表左側的資產賬戶反映了各類資產的金額,而右下角所有者權益的四個科目則抽象地反映了所有者權益的金額、不同來源和歸屬。右下角的四個科目均非資金賬戶,也不對應具體資產,人們無法從中轉移資產或者提取資金。例如,某有限公司全體股東兩年前已實繳貨幣出資2000萬元,該公司當前的實收資本仍顯示為2000萬元。這一金額只能說明股東曾經投入價值2000萬元的出資財產,并不能由此認為該公司此時仍擁有(或應有)至少2000萬元的資產,或者,該公司資產中至少有(或應有)2000萬元銀行存款。因為,股東兩年前的貨幣出資已經投入公司的生產周轉之中,有些已經轉化為其他形態的資產,有些在生產中消耗,公司也可能發生虧損。所以,2000萬元實收資本只是一個歷史記錄,一個脫離公司資產和盈虧實況的抽象數字。“未分配利潤”同樣如此。公司一定時期的利潤額是財務核算的結果。會計等式為:利潤=收入-費用。公司確認為“收入”的可能是收到的貨幣資金,也可能是“應收賬款”等。利潤顯示一定金額,不代表公司實際擁有同等金額的貨幣資金。
但是,為了表述方便,人們犧牲了精確性。例如人們常說:公司必須遵守“無盈不分”的原則,只能“從利潤中向股東分配紅利”。《公司法》也曾規定,公司為獎勵本公司職工的目的回購自己的股份時,“用于收購的資金應當從公司的稅后利潤中支出”。[52]實際上,公司向股東分紅或者提取資金回購股份,都要從資產(通常是銀行存款科目)中支出。“分配利潤”“從稅后利潤支出”都是忽略了精確性、過分簡化但比較形象的說法。[53]正如曼寧和漢克斯所說:公司對股東的分紅只能從資產中支付,從來沒有、也絕不可能從所有者權益中的“股本外余額”(surplus)里支付,就像“從沒有人在圣誕節時收到的禮物會是一袋子股本外余額”。[54]
再如:有學者指出,抽逃出資的實質是“公司從‘股本’中向股東無償支付”,會“對公司股本造成侵蝕”。[55]這也是一種使用了比喻修辭的簡略說法。
公司只能從資產中向股東撥付財產。這將導致公司資產負債表左側的資產總額減少,而基于復式記賬法的要求和“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會計等式,表右側的某個或某些科目應當相應減少金額,以保持左右平衡。會計處理的這一特點,使人產生了所有者權益及其各科目似乎分別“對應”(correspond to)著一定金額的資產的聯想。實際上,這種“對應”關系是虛構的。公司資產流向股東是一個具體行為,而“股本”或者“資本”都是抽象概念。判定某個具體行為“侵蝕”股本或者屬于“返還資本”,都需要做一定的抽象、擬制并借助推定的方法。
假設一家剛剛成立,尚未開業的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繳納100萬元出資后,該公司賬務的資產項下就有了一筆100萬元的銀行存款。假設公司負債為0元,所有者權益項下僅有實收資本100萬元,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均為0元。假設股東在該公司成立后立即從公司銀行賬戶無償轉走100萬元。理論上,公司資產減少了100萬元,根據“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等式,所有者權益中的實收資本科目也應該反映100萬元的流出。不過這種情況下,股東通常不會在財務上如實體現撤走資金的行為。他可能不做賬,也可能將該100萬元以其他應收款、預付賬款等名義長期掛賬。實收資本科目于是不會顯示任何變化。因此,我們從賬面上看不出“公司從股本中向股東無償支付”或者股本遭到“侵蝕”。但是,由于100萬元資金被股東無故轉走,而該公司所有者權益中只有實收資本科目顯示有金額,且也是100萬元,這個金額已經“名不符實”。因此,我們推定實收資本賬戶損失了原來所“對應”的真實資產。[56]只是在這個意義上,人們運用比喻修辭,說該公司的實收資本被“侵蝕”了。
假設這家公司成立運營若干時間后,所有者權益的結構變得復雜了。除了實收資本金額反映股東的初始投入而靜止不變外,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科目都可能記有一定金額,而且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假設公司這時無對價地向某股東轉移了一筆與其出資等額的財產,而未做任何賬務處理。這種情況下,我們無法直接作出這一資產流出導致實收資本賬戶喪失原來所“對應”資產的推定。因為,這時公司的所有者權益中不僅僅有實收資本。
有學者指出,這時應當區分來看:(1)如果公司向股東無償支付的金額(假設為100萬元)大于“公積金與未分配利潤之和”(假設為80萬元),那么,“超出部分實際上源自股本”,因此造成股本侵蝕(意即從“股本”中抽走20萬元);(2)相反,如果公司向股東支付的金額(假設為70萬元)小于“公積金與未分配利潤之和”(仍假設為80萬元),那么,就不會侵損股本(因為,70<80,“公積金與未分利潤之和”完全可以覆蓋這一支付),而有可能只是違法分配利潤。[57]不難發現,這里仍然運用了推定的方法:只要公司支付給股東的資產金額多于“公積金與未分配利潤之和”,就可以推定為“侵蝕股本”,即資產流出導致實收資本賬戶損失了原來所“對應”的資產額。[58]
“侵蝕股本”的上述會計核算方法,還可以換個方式表示。既然所有者權益由實收資本(或股本)、資本公積、盈余公積和未分配利潤四部分組成,那么,流出資產的金額超過“公積金與未分配利潤之和”的狀態(即“侵蝕股本”),在會計上就可以反映為:
反之,如果資產流出金額未超過“公積金與未分配利潤之和”,則公司凈資產此時應仍然多于或等于實收資本(或股本),這就不“侵蝕”股本。也即:
上述方法的實質是:通過比較公司向股東支付財產后的凈資產與股本的大小,來判斷是否出現“侵蝕股本”。這個核算方法實際上反映了資本維持規范的判斷利潤分配和股份回購合法性的標準。例如,根據歐盟公司資本指令,公司分配利潤的前提條件須是:公司上一財年的凈資產數額大于或等于“認繳資本+不得分配之公積金”,且利潤分配之后仍能保持該狀態。[59]
資產負債表上的資本,即實收資本(或股本),在這里發揮了標尺作用。以它為尺度,借助上述數字比較法,可以衡量公司資產流向股東的某個行為是否“侵蝕”公司股本。而“侵蝕股本”就意味著威脅或者損害了公司債權人的利益。這套測試機制有以下兩個主要特點:(1)它只做抽象數字的核算,而不考慮資產的具體構成以及資產的流動性(也即資產的償債能力);(2)“股本”是抽象的,看不見也摸不著,“侵蝕股本”實際上是在觀念上借助數字核算的一種推定。
總結上述,實收資本(或股本)盡管比注冊資本更接近股東實際投資金額的真實數據,它仍然是一個反映過往現實的歷史記錄,一個與公司資產、盈虧狀況和實際償付能力脫鉤的靜態數字。公司某個不當行為是否“侵蝕”或者“損害”了實收資本(或股本),判斷方法只能是基于數字進行核算和推定。如果說,公司法以“資本”或“股本”為標尺構造了一臺檢測公司行為合法性的檢測儀,那么,這臺儀器最基本的工作原理就是數字核算和推定。[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