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禮博物散記
- 劉華杰
- 5385字
- 2023-04-20 17:11:31
寫在前面
遙現天路近,近識物華清。
——(明)熊偉《吟翠屏山》
在人們的印象中,來崇禮,就是為了滑雪。沒錯,這里有多家相當棒的滑雪場,如太舞、云頂、萬龍、多樂美地、長城嶺、富龍、翠云山銀河等滑雪場。交通、食宿也十分方便。住宿有7天連鎖、漢庭、悅龍、雙龍、太舞、容辰、香雪、富龍、夢特芳丹、密苑云頂、湯Inn溫泉、崇禮源宿等酒店可選。近年來,崇禮發展迅速,已成為首都北京周邊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在崇禮也經常能看到掛著全國各地牌照的小汽車。
崇禮城區位于張家口東部一條不算很寬的山谷中,當年此地叫西灣子,法國著名博物學家譚衛道(大衛神父)曾到這里考察。崇禮,聽起來很古樸,實際上1934年才有“崇禮設治局”,1936年才有“崇禮縣公署”,2016年它成為河北省張家口市的一個區。
崇禮,有許多好玩兒的事情,比如冬滑雪、夏觀花。實際上可一季滑雪,三季觀花。崇禮植被豐富,山地以白樺、山楊、華北落葉松林木為主,林緣和草地上草本植物美不勝收。春、夏、秋三季都有美麗的野花綻放。花兒為自己開放,如果你喜歡它們,它們也為你盛開!
北京2022年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申辦成功,崇禮迎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從2015年開始,河北崇禮(多地)、赤城(閆家坪、新雪國工地)以及北京延慶(松山、大海陀)均大興土木。崇禮的許多山嶺、溝谷布滿重型機械,樹林、草地等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壞,一些小山溝(如葫蘆窩鋪東北的幾條溝)也被違法傾倒了大量垃圾。但愿這是暫時現象,也盼望有關部門統籌規劃,加強管理。為了美麗的崇禮,為了崇禮人的明天,宜尊重大自然,保護好祖先的遺產,慎重開發。
2016年,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了我的《崇禮野花》一書(劉華杰,2016a)。楊虛杰女士為策劃、編輯該書付出了辛勤勞動,李聰穎女士為圖書繪制了封面插圖,林海波先生為圖書進行了高效而頗有風格的排版、裝幀設計(我的多部書由他設計),劉鐵飛先生、李潘女士、崇禮區科協對其進行了推薦,中國科協原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沈愛民先生撰寫了書評《〈崇禮野花〉:人生旅途中記得看花》(沈愛民,2016)。2016年8月19日,《崇禮野花》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會議中心舉行了首發式,會上我曾說:“我想通過個人的一點兒努力,使奧運有所不同。聽起來好像吹大牛,一個小人物能影響奧運?不過,我是認真的。如今,辦奧運牽扯到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巨大,對環境、生態、自然資源的影響也很大。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倫敦奧運會,再到剛剛結束的里約奧運會,對環保的要求越來越高,現代奧運即所謂綠色奧運。崇禮地處塞北,其生態環境要比長城以南的地區脆弱,這部小冊子也是為了傳達生態冬奧、綠色冬奧的理念,為冬奧會增加點綠色成分。”當時記者也作過采訪,以下摘錄幾段。

問:你覺得觀花能改進旅游,聽起來因果關系怎么不那么明顯?
劉:哈哈,這需要解釋一下。發展旅游業,總會給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壓力,如果考慮不周,自我約束不足,情況就會變糟。很多地方為了發展旅游,破壞了環境,這么做有點兒得不償失。旅游開發有許多模式,我希望推動一種可持續的、符合生態原則的模式。2015年8月,冬奧會舉辦權確定后,崇禮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房地產開發進入了快車道(之前的幾年已經在提速)。一些人去屋空的小村莊也緩過神兒來,有的甚至活躍起來。我編這本小書,首先是想讓崇禮本地人進一步發現家鄉的美麗,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保護好自己的家鄉。其次,是想提高旅客的環保意識,希望人們能夠明白,只有尊重當地習俗,不破壞當地自然生態,才能長久地,甚至永遠地欣賞崇禮美麗的大自然。其三是提醒有關部門慎重。不能太短視,要合法地、合乎自然生態倫理地開發。
問:你對張家口以及崇禮了解多少?
劉:有一些了解,但還要繼續了解。張家口各區縣我都一一去瞧過:北部的張北和康保,西部的尚義和懷安,南部的蔚縣,東部和東北部的沽源、崇禮、赤城,東南部的宣化、下花園、懷來、涿鹿等。當然,有的地方看得細,有的地方只是大致瞧瞧。張家口地貌類型極其多樣,有沙漠、草原、濕地、小山、高山、大嶺等,植物多種多樣。張家口有大量古跡,文化資源極為豐富。不過,我只是表面上了解了一些,觀觀光,拍拍照片,沒有專門去研究。但我認為,關于張家口,很多相關內容絕對值得寫,我也相信很多人并不了解張家口的歷史、地理和文化。但我寫不了,希望有人來寫。對這里的植物,我相對熟悉一些,我可以寫。具體到崇禮,我專程到訪的次數就更多了,崇禮的道路、教堂、旅店、滑雪場、山溝、小河等,我都比較熟悉,哪個山坡、哪個溝、哪個嶺長有什么植物,我基本心中有數。
問:你是此類書的最佳作者嗎?你的長處在哪里?
劉:顯然不是!我是哲學教師。我甚至沒有正規學習過植物學。我只是一名植物愛好者,從博物的角度關心著植物。中國有無數植物學家和植物學博士,他們更有資格寫這類書。但是他們沒有寫,他們甚至沒有興趣寫。我唯一的長處在于,我喜歡植物,真的很喜歡,我也非常喜歡崇禮這個地方。我來過崇禮十多次,每次都不想離開。此書現在收錄的植物種類不多,只有一百來種,多了可能會嚇倒初學者。長遠看,應當提供多種多樣的崇禮植物圖書,供不同類型的讀者選擇使用。我們應當考慮讀者的需求,從供給端努力,出版多種類型的崇禮博物書,講這里的鳥、蘑菇、木本植物、大田作物、民俗、歷史文化等。崇禮滑雪已經相當成熟,卻沒有一本令人滿意的滑雪指南。但據我所知,冰雪運動在中國并不普及,來這里的人對各家滑雪場的具體情況也不熟悉。這些事情,都需要有心人扎實推動。
問:你最希望什么人先讀到此書?
劉:許多人是不了解家鄉的,也不熱愛家鄉。孩子是未來的希望。我希望崇禮當地的小學生能最先讀到《崇禮野花》。他們從父母那里可能會了解一些當地植物的地方名,這很好,這是重要的基礎。若讀了此書,就可以知道這些植物在植物志上的正規中文名,以及拉丁學名,想進一步了解某種植物就方便多了。知識只是一方面,可能還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使小朋友們意識到家鄉很美,家鄉的一草一木都很美。他們了解了自己的家鄉,對家鄉有了感情,就會主動保護家鄉的環境。
我也專門發過一則小文《奧林匹克精神中的游戲與自然》,談個人對奧運的解讀(劉華杰,2016b)。文章稍有點兒長,錄在這里,不關心的讀者可以直接跳過這部分。
在《崇禮野花》首發式上我提到博物與奧運的關系,有人非常不理解。借解釋之機,我想談談什么是奧林匹克精神,以及為何它與博物有關。
其實《奧林匹克憲章》中關于現代奧林匹克精神是有解說的,大致包括如下內容:(1)擱置其他方面的分歧,鼓勵人們廣泛參與旨在表現身體之美麗、健康、活力的體育運動;(2)公平競爭;(3)促進人類之間的理解。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舉辦并獲得成功,后來的奧運會大致貫徹了相關原則,雖然有時并非很理想。
不過,還流行著另一種說法“更快、更高、更強”(Citius,Al-tius,Fortius,即 Faster,Higher,Stronger),媒體經常用它取代奧林匹克精神。實際上,這樣理解是很成問題的。“三更”只不過是一個Olympic Motto,即奧林匹克格言,其地位是無法與奧林匹克精神相比的。
“三更”只描述了比賽不斷打破紀錄這一個側面,這的確是現代每屆奧運會上最搶眼的方面,人們很在乎誰得了金牌,一個國家得了多少金牌,但是它是很不全面的。比如它沒有講誰參加比賽、如何比賽、比賽為了什么。往不好的方面講,“三更”體現的是一種極限運動理念,表達的是一種線性增長觀,是一種“玩命”的東西。此“三更”格言是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1863—1937)的朋友迪東(Henri Martin Didon,1840—1900)提出來的,曾經作為一所體育學校的校訓出現,后來才寫進《奧林匹克憲章》。“三更”的競技體育精神甚至還影響到如今自然科學的發展:發展科技竟然不是為了普通人的美好生活,資本驅動下的自身滾動發展便是一切。這是異化的科技。同樣,“三更”化的體育也是異化的,背離了本真的奧林匹克運動。[2021年7月20日,國際奧委會第138次全會決定,將奧林匹克格言升級為“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Faster,Higher,Stronger—Together,拉丁語寫作Citius,Altius, Fortius—Communiter)]
在我看來,Olympic Games(奧運會)首先是多種游戲(英文games用的是復數),因而游戲精神是其主要精神,規則下的平等競賽是其要義。通過憲章和歷屆活動,可以歸納出具體的奧林匹克精神。對于其中的游戲,當然是有限定的,因為并非所有游戲都可算在奧林匹克之內,如弈棋、賽車、電腦游戲之類不算,至少目前不算。為何限制?是因為奧林匹克強調自然人的自然的身體活動,對比賽中所借助的器材勢必給出限制。雖然哪些道具允許哪些不允許,很難截然劃出界線,但有約束一說是不爭的。與此相關,對于參與者也是有要求的,門檻、及格線等那是“次要的”第二層面的限制了,首先能想到的是,要求必須是自然人的個體以及建立在合格個體上的某些團隊。機器人不行,經過“增強”的人不行,用了違禁藥物者也不行。
接著就涉及如何比賽了。按規則進行平等競爭,對優勝者給予獎勵。游戲精神非常講究規則,參與者先要認同規則,競賽過程中不得隨便改變規則。于是有尊重規則、尊重對手的要求。這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人類活動的其他領域,這一條是很難實現的,在Olympic Games中,應當說這一點一直貫徹得不錯,因而令全世界越來越認同。在這樣的運動中,可以相對做到不分種族、信仰、智力,只比誰在規則下玩得最好。
Olympic Games在發展過程中,并非一帆風順,它的每一項具體要求都面臨著被突破的可能性。
實際上,規則也在不斷演化之中,比如排球、體操。一些新項目也逐漸加入。沒準哪一年,機器人足球也有可能進入,但不是現在和最近。因為Olympic Games依然在強調人類自然個體通過肉體展示、表演來比賽。它是游戲,但不是一般的游戲。
Olympic Games距中國有多遠,距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多遠?中國正式參與Olympic Games不算早。而Olympic Games所涉及的那類游戲的精神,與我們的傳統文化相距是很遠的。中國人自古就玩游戲,但是那些游戲與Olympic Games非常不同。過去的中國是人情社會,上至官員下至百姓都不大在乎顯規則,首先是規則含糊。胡適先生曾寫過“差不多先生”來諷刺國人不精確。權力隨時介入規則,在過去的中國更是普遍現象,它使得規則形同虛設。因此,在中國步入現代社會時,中國積極參與奧運是學習按規則辦事、按規則與世界相處的過程,其教化意義遠遠超出體育運動本身。其次, Olympic Games一直堅持反興奮劑,是在重申一項原則:競賽的參與者應當是吃五谷雜糧、自然生長的普通人,而不是超人、機器人、科技人。現代體育離不開高科技,但是對各種高科技對人體本身的介入,Olympic Games是有嚴格限定的。靠食補強身健體是可以的,吃苯丙胺、麻黃堿、乙基嗎啡、硝酸甘油、苯乙酸諾龍等,就不成。甚至用自己積累下的血進行“血液回輸”也不可以。這類限制非常重要。隨著科技的發展,可能會發明出越來越多的提高競賽成績的藥物,有些雖然對人體無害,但服用了這些藥物的人具有額外的優勢,比賽就將成為科技對抗,從而違背當初Olympic Games的宗旨。
正是因為意識到Olympic Games依然強調游戲與自然狀態這兩項,所以我感受到奧林匹克運動與我所倡導的博物,理論上是一致的。博物也是一種游戲,在中文世界中游戲是與正經、正當、主流相對的。倡導游戲就是在倡導非主流、多元性,是對現代性的一種克服,盡管力量極有限。博物在乎自然狀況,這更不用說。博物學探究是一個悠久的傳統,反對過分人工化、機械化、科技化。Olym-pic Games很現代,但是并非完全現代,它有內在張力,現代的外在形式難以掩蓋背后對原始、自然的呼喚。試想一下,Olympic Games從里到外都現代化了,還有意思嗎?還能如此吸引觀眾嗎?
什么是Olympic Games?是一種披著現代性外衣的原始游戲,是建立在自由人個體參與基礎上的服從規則的比賽。這些比賽借助了多種科技進展,但是它不還原為后者,它本質上仍然是自然人的自然展示,或者說它依然堅持這樣做。
能持續多久?那不好說。
我原來對奧運是部分抵觸的,但后來我的觀念變了。在思考過Olympic Games與博物學的相似之處后,考慮到現代人如此喜愛Olympic Games,不如以一己之力積極參與Olympic Games,實際影響它,進而影響我們周圍的世界。
Olympic Games的確在某些方面強調綠色、人文,也間接地鼓勵人類不同族群之間接觸、對話。2022年中國將舉辦冬季奧運會,如果我們希望中國多一些綠色、國家能夠更開放、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能夠彼此增進理解,那么就沒有理由不積極介入。綠色奧運部分,是相對簡單、明確的,只要我們介入,情況就有可能不同。從博物的視角介入奧運,似乎是很不重要的角度,但也不一定。做了再說。《崇禮野花》想通過讓人們關注奧運承辦地之一——崇禮山坡上美麗的野花,提醒有關部門慎重開發。也許人們目睹了野花之美,會讓那里的冬奧會更綠色一點兒。

報春花科箭報春,在崇禮區的大山上廣泛分布。

《崇禮野花》封面,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出版。

北京大學的學生在崇禮對照《崇禮野花》觀察菊科植物毛連菜。2016年9月26日。
《崇禮野花》出版4年后,2020年,《西方博物學文化》一書的編輯、北京大學出版社郭莉女士告訴我,北大社計劃出版有關崇禮的圖書,向我約稿。考慮到《崇禮野花》較為簡略,早就想修訂,我沒有拒絕的道理,便立即著手準備這本《崇禮博物散記》。本書90%的文字是新增補的。為準備本書,疫情一有緩解,我便到圖書館查資料,并抓緊時間一次又一次到崇禮采集新素材。
在寫作臨近尾聲之際,感謝為本書提供幫助的所有人!

印有“更快、更高、更強”(Citius-Al-tius-Fortius)字樣的紀念牌,7厘米×7厘米。圖源:www.odkarla.cz.(訪問日期:2021年4月5日。)

博士生王釗(左)與本書作者在崇禮采集植物種子。2016年9月25日。王釗現為四川大學副教授。

本書作者野外工作照,李異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