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禮博物散記
- 劉華杰
- 2087字
- 2023-04-20 17:11:35
1.4 崇禮方言
各地都有方言,相當(dāng)多方言聽起來可能比外語還難懂!崇禮區(qū)的方言也不例外。
如今的普通話原來也是一種方言,河北灤平是中國普通話之鄉(xiāng),普通話標(biāo)準(zhǔn)音采集地。東北方言很多,甚至多為“東北成語”,四字詞常從象聲詞、二字詞轉(zhuǎn)化而來,如埋勒古汰(埋汰、不干凈)、油漬媽哈(不干凈、油膩)、得勒巴搜(嘚瑟、得意忘形)、水襠尿褲(不整齊、不莊嚴(yán))、吭哧癟肚(言語不流利)、突魯反賬(工作做得不夠好)、水勒巴嚓(沒有滋味)、無肌留瘦(因無聊而閑不住)、虛頭巴腦(不夠?qū)嵲凇⒉粔驑銓崳⑽迕匀溃ㄋ季S另類)、死乞白賴(低三下四)、曲里拐彎(曲折)、揚勒二正(精力不集中、做事不上心)、急頭白臉(態(tài)度和言語不好)。種類雖多,卻比較好理解。
張家口各區(qū)縣,方言很難聽懂,停車問路會深有體會。有一次到尚義縣,一連問了幾個人也沒有打聽出來道路如何走,彼此說話聽不大懂。
我從網(wǎng)上淘到一本內(nèi)部版小冊子《崇禮方言與普通話辨正》(王志新編,2005),下面結(jié)合《崇禮縣志》第28編“民情民俗”,簡要介紹一下崇禮的地方語言。
崇禮方言屬于晉語系統(tǒng),北方方言區(qū)。跟普通話相比,主要差別在語音。細(xì)分的話,崇禮區(qū)方言分五種腔調(diào):①崇禮話,流行于西灣子周邊;②宣化話,流行于四臺嘴鄉(xiāng);③赤城話,流行于清三營鄉(xiāng);④張北話,流行于驛馬圖、山岔、大水泉(以上三地接近草原天路北部中段);⑤萬全話,流行于五十家鄉(xiāng)。一般提到的“崇禮普通話”指第一種,用它大致代表崇禮方言。
先說語音。聲母與普通話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三點。①舌尖后音(翹舌音)zh、ch、sh全部發(fā)音為舌尖前音(平舌音)z、c、s,這個與我們東北老家差不多。比如“山”(shān)讀成“三”(sān)。②舌尖后音r,在很多情況下發(fā)音為舌尖前音。③零聲母e、ai、ao、an、en、ang發(fā)音時多出一部分“ng”,比如“愛”(ài)讀成了ngài,“安”(ān)讀成ngān,“昂”(áng)讀成ngáng。
韻母與普通話的差異較多、較細(xì),有6點不同。①前鼻韻母en讀成后鼻韻母eng,比如“奔”讀成“崩”。②in讀成ing,如“賓”讀成“冰”。③un讀成ong,比如“昆”和“空”,都讀成了“空”。④ün讀成了iong,比如“群”和“窮”,均讀成了“窮”。⑤韻母ang均變成了uang,比如“黨”讀成了duǎng。⑥改變了一些韻母,比如“腳”(jiǎo)變成了jié,“路”(lù)變成了lǒu。
聲調(diào)方面,崇禮方言聲調(diào)多為陰平,基本沒有去聲。通常降一聲,比如一二聲不分,均作一聲,二聲改作一聲,三聲改作二聲,四聲改作三聲。
崇禮方言與普通話相比也有詞匯上的差別。見表1-1。
表1-1 崇禮方言與普通話常用詞對照舉例

(續(xù)表)

崇禮方言還涉及若干口語特征,比如加入“圪”(gē)字綴詞,使用重疊詞、尾助詞、特殊語法等。再擴展開來,還有俗語、諺語等。比如,崇禮方言“揭鍋太早”,意思是“行動太快”。游客來到一個新地方,不要嘲笑當(dāng)?shù)厝苏f話土,而要盡可能欣賞當(dāng)?shù)卣Z言的有趣、合理之處。
方言,通常涉及大量地方性知識。順便講個故事。當(dāng)年法國傳教士巴多明(Dominique Parrenin,1665—1741)神父與康熙的長子胤禔郡王坦率地討論過不同語言的優(yōu)劣。狗在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中極為重要,就像雪對于愛斯基摩人(因紐特人)十分重要一般,因而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也形成了相當(dāng)細(xì)致的分類描述。巴多明生動地記述過滿語對不同狗的表達(dá)方式,其中蘊含了豐富的地方性知識(斯達(dá)理、龐,1994:94-95):
taiha:尾巴和耳朵上長有長毛的狗。即“臺哈狗”。
yolo:身上和尾巴生有稠密長毛,大耳朵和嘴角下垂的狗。“藏犬”。
peseri(beserei):上述的狗同另一只不同種的狗交配,生下的狗崽子。“二姓子狗”、混血狗。
tourbé(duibe):眉毛上生有兩小片白毛或黃毛的狗。“四眼狗”。
couri(kuri):身上有豹子一樣的斑點的狗。“黎狗”。
palta(balta):僅在鼻梁上有少許斑點,其他地方?jīng)]有斑點的狗。“花鼻梁子狗”。
tchacou(cakū):整個頸部為白色的狗。“白脖子狗”。
kalia(kalja):額頭上順著頭向后長有一道白毛的狗。“破臉”。
tchikiri(cikiri):瞳孔一半白一半藍(lán)的狗。“玉眼狗”。
capari(kabari):短腿、身材粗胖、稍昂頭的狗。“哈巴狗”。
indagon(indahūn):對狗最一般的稱呼。通常要16個月以上。“狗”。
nieguen(eniyehe,eniyehen,enihen):對母狗的一般稱呼。“母狗”。
niaha(niyaha):7個月以內(nèi)的狗崽。
nagueré(nuhere):7—11個月的小狗。
這位巴多明神父與宣化、西灣子也有關(guān)系,后面3.7節(jié)再講。順便一提,在蒙古語中,狗稱“鬧亥”(nohoi),湖稱“淖爾”,大海稱“達(dá)里”,山稱“錫林”,富饒稱“白音”,沒關(guān)系稱“蛤蟆無怪”,美麗稱“賽罕”,弓箭手稱“科爾沁”,姑娘稱“戶很”,縣稱“旗”,鄉(xiāng)稱“蘇木”,行政村稱“嘎查”,自然村稱“艾里”。“羊”對蒙古族人來說非常重要,因而稱謂劃分也十分細(xì)致:綿羊統(tǒng)稱“好尼”,山羊統(tǒng)稱“義瑪”,公綿羊“義日格”,小綿羊“胡日嘎”,種公綿羊“胡查”,公山羊“色日格”,種公山羊“烏胡那”,小山羊“義希格”。

薔薇科美薔薇密集的針刺。只有接近地表的老枝和地表新生嫩枝,才長有這般密集的針刺,“用意”很明確:“別惹我!”2017年6月20日。

薔薇科美薔薇,當(dāng)?shù)厝朔Q“圪針”。老枝密被針刺,植株相對高些,果皮有腺毛。2015年10月5日。

薔薇科美薔薇的花。2017年6月19日。